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媒體聚焦

每經網首頁 > 媒體聚焦 > 正文

直擊痛點 聚焦熱點 精準發力——廣州創新社會共享機制提高群眾幸福感

新華社 2018-12-02 09:41:25

城市環境改善痛點怎么解決?養老服務熱點如何破題?城市發展怎樣兼顧外來人口歸屬感?……近年來,改革開放前沿城市廣州多舉措創新打造社會共享機制,城市管理井然有序,人居環境整潔舒適,街道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

人人參與共享成果 社區有了議事會

11月29日一早,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街厚福社區居民委員會熱鬧非凡。上午十點,這里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居民議事會,主題為“是否支持撤銷居民樓道里的垃圾桶”。

記者在現場看到,主持席、代表席、發言席、監督席等一應俱全,氣氛莊重。一位63歲的社區居民率先發言:“我支持,每層有垃圾桶雖然方便,但湯渣、瓜果皮容易發臭,特別是夏天,別提多難聞了。”

“我也支持,家門口少了垃圾桶,整潔又衛生,咱們樓加裝電梯后,每天下樓順手扔一趟也不費事。”家住附近的李榮貴接著說。

人人參與,共同協商治理,才能共享環境優化成果。在廣州,類似的場景正在不斷上演。厚福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偉彬說,居民議事廳有效化解了社區矛盾,促進了居民之間的關系,增強群眾規矩感、儀式感,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2013年以來,廣州市大力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共治平臺建設,目前已建成規范的城鄉社區(村)居民議事廳2424個。在城市社區,依托居民議事廳,各社區就微改造、社區消防、安全等重大事項,廣泛協商協調群眾意見,解決各類問題6000多件。

在農村社區,村集體經濟項目立項、承包方案,集體土地、資產處置等議題被納入村民代表會議審議,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村重公共事務決策過程公開、透明,一些“上訪村”“問題村”逐漸轉變為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文明示范村。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百姓的關心、期盼最重要。廣州在全國率先推開的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變“政府配餐”為“群眾點餐”,充分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獲得當地市民的交口稱贊。“給老城市把脈,靠政府大包大攬做不好,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用針灸的方式有序推進。”廣州市城市更新局副局長鄧堪強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多方參與溫暖民心 飯堂變身“老友記”

高樓林立、公園遍布、綠樹成蔭,人行天橋開滿了各式鮮花,人流車流在彩虹中穿行……初冬時節,漫步在廣州街頭,絲毫感受不到冬日的寒冷,別具特色的城市風景令人驚嘆。而同樣讓人感到溫暖的,還有遍布城市各處的970多家長者飯堂。

養老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近年來,廣州市采取“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方針,大力發展以“大配餐”服務為重點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截至今年9月底,長者飯堂數量比2016年底增長了4.3倍,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助餐配餐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每天中午11點半,75歲的廣州市民王學軍都會來到離家不遠的越秀區六榕街道長者飯堂就餐,在這他可以和老朋友閑聊談心,度過輕松愉悅的午餐時光,也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姜蔥炆雞、燕麥蒸排骨、粉葛煲魚尾、白灼時蔬……一份兩肉一菜一例湯的中餐僅需不到十元。循著美味,三三兩兩的老人向著各處長者食堂聚集。“飯菜軟糯可口,還講究營養均衡,大家吃得安心又舒心。”王學軍說。

長者飯堂帶來的不只是一頓營養健康的熱乎飯,也成了豐富獨居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跳廣場舞再也不用風吹日曬了,”在廣州市天河區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伴隨著舒緩的音樂,67歲的張琳和老伙伴們翩翩起舞。她說,中心有空調、音響設備,跳累了還可以去飯堂吃飯,都很方便舒適。

跳舞拉琴、看書打球、陪護就醫、康復訓練……以長者食堂為抓手聚集人氣,平臺的服務功能不斷延伸,已涵蓋醫療護理、健康體檢、營養指導等功能,成為社區老年人健康養老、休閑社交的重要場所。下一步,廣州市將繼續推進長者飯堂標準化、特色化建設,同時不斷拓展養老助餐配餐服務內涵。

緊貼需求促進共融 這所大學很“特別”

不計學分,不發文憑,不授學位,不交學費……在廣州市白云區三元里街道,有這樣一所“特別”的社區大學,它的辦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外來人口更好地融入當地環境和文化,共享城市發展紅利。

三元里街道辦副主任張智敏告訴記者,三元里村外來人口較多,又是典型的城中村,一度規劃落后,人居環境差,來穗人員在孩子教育、就業、社區公共生活和社區融入等多方面存在困難。

針對教育問題開設流動兒童早教班和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班,針對城中村衛生環境差開設垃圾不落地環境教育課程,寫作技能培訓班、演講與口才班……自2015年成立以來,三元里街道的社區大學開設課程越來越多,覆蓋面也越來越廣。

“參加演講與口才班培訓后,我終于能把裝在心里的話表達出來了。”來自湖北洪湖的務工人員彭澤良說。在親子早教班擔任志愿者的打工媽媽黃玲說,在社區大學培訓后,自己自信心提高了,也更愿意參與到志愿活動和社區議題討論中。

目前,社區大學已在三元里街道周邊十余個社區全面鋪開。三年來,社區大學總服務人次超過14萬,直接受益學員兩萬多人。

新華社記者董璐、鄧瑞璇、侯幫興

責編 李語涵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