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3 17:13:56
在今日(12月3日)下午召開的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上,《醫藥強國展望——2018中國醫藥產業投資白皮書》發布,從中不難看出,今年醫藥行業業績趨于穩健增長。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 張瀟尹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8年1~9月我國醫藥制造業實現累計主營業務收入18393.80億元,同比增長13.50%,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1.4個百分點,累計利潤總額增速達11.5%。其中,醫藥生物板塊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營收合計達10618.32億元,同比增長21.88%,歸母凈利潤合計達913.22億元,同比增長15.03%,五大醫藥指數的算術平均漲幅位于各行業指數前列,其中醫藥100指數(399978)近10年區間最大漲幅達450%。
在今日(12月3日)下午召開的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上,《醫藥強國展望——2018中國醫藥產業投資白皮書》(以下簡稱投資白皮書)發布了這樣一組行業數據,不難看出今年醫藥行業業績趨于穩健增長。
事實上,在行業業績增長穩健的同時,生物醫藥板塊各子行業也在持續分化。投資白皮書顯示,從收入角度來看,2018年前三季度,生物制品、醫療服務、化學制劑、化學原料藥呈現明顯增長改善趨勢,其中生物制品由2017年19%的增長率提升至39.24%。從利潤角度來看,化學原料藥、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板塊的歸母凈利潤增速靠前,增速分別為56.82%、39.26%和24.18%,中藥、醫藥商業、生物制品、化學制劑板塊增速相對靠后,分別為18.47%、16.42%、負13.87%和負18.69%,其中扣非凈利潤增速超過100%的有28家,集中于化學原料和生物制品板塊,而負增長的76家醫藥企業主要集中于行業趨勢下行的中藥和化學制劑企業。
投資白皮書指出,就醫藥行業來說,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在促進研發方面,國務院提出制定鼓勵仿制的藥品目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將重大傳染病防治和罕見病治療所需的仿制藥研發提升至與新藥創制并重的地位,進一步激勵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技術創新。投資白皮書顯示,今年醫藥企業研發投入明顯增加,2018年一季度,A股共有274家上市藥企發布了研發費用情況,總計為171.37億元,同比增長37.74%。
此外,專利懸崖問題同樣引發關注。投資白皮書顯示,2018年屆滿的國內醫療健康專利數總計8266件,其中12月到期的專利數最多。從過往經驗來看,失去專利保護的品牌藥銷售額可能出現直線下降。同時仿制門檻較低的化學藥品,可能出現仿制藥競相申請上市的情況。德勤數據指出,2011~2020年,年銷售2000億美元的藥物將失去專利保護,而降壓調脂、抗菌、抗腫瘤等全球35種暢銷藥專利的集中到期,將為市場貢獻820億美元的銷售額。
再者,在階段性成果上,CAR-T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等領先科學技術成功從實驗室轉化到臨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30余家企業參與PD-1/PD-L1領域的競爭,其中恒瑞醫藥、君實生物的產品已經在申請上市,并進入優先審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投資層面上看,投資白皮書顯示,近兩年的醫藥領域投融資事件,新藥研發同樣是重點關注對象。2017年全年境內創新藥領域共發生27筆PE/VC融資事件,涉及金額52億元,較2016年的47.21億元上升11%。2018年以來,超10億元的針對創新藥企業的大額融資頻現,意味著創新藥企業迎來了春天。
值得注意的是,醫藥創新如火如荼的背后,是近年來醫藥、醫療等各方面的政策加持。在醫藥政策方面,優先審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加入ICH等規定發力醫藥研發端,加快藥品上市速度;在生產端實施臨床數據自查、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品飛行檢查等制度,保證藥品生產質量。在醫療方面,公立醫院改革和分級診療等政策出臺,提升診療市場的增量空間。
投資白皮書同樣在政策層面分析了醫藥產業投資的風險與機遇。以“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政策為例,該政策出臺后藥品零售價平均降幅達56.7%,與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相比,平均低36%。一方面有效控制了醫保基金支出和社會醫藥費用負擔,有效擴大了用藥規模。另一方面,造成藥品企業的藥品價格大幅下降,其中最低降幅達到了31%,降幅最大的達到8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以價換量”的策略令部分進入中國市場時間比較短、藥物仍處于專利期的藥企背負巨大壓力。對此,投資白皮書給出的建議是,國內孤兒病、罕見疾病治療領域的企業,在國內競爭激烈的大趨勢下,必須盡可能進醫保。另外,企業不能只盯著國內市場,還要面向全球,利用海外優惠政策做全球的藥物,進而彌補成本高企帶來的盈利不足問題。
此外,我國醫藥行業的并購同樣受到產業政策的助力。從制藥領域來看,2011年開始實行的新版GMP、2016年開始實行的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政策,以及2017年4月開始推行的“一致性評價”,對醫藥行業并購有較強推動作用;從藥品流通領域來看,“兩票制”之前,藥品流通企業能夠以多次開票的方式減少資金占用,延后付款時間,降低企業自身的資金運轉壓力。實施“兩票制”之后,醫藥流通企業必須在藥品購買時就墊付大量資金,承擔資金墊付的風險,且分銷營利被大幅砍去。“兩票制”和“營改增”稅制改革的全面推開,成為醫藥商業龍頭們紛紛進入“大魚吃小魚”的兼并高峰期的重要推手。
醫院并購同樣風起云涌。2018年以來,涉及醫院的公開并購達到20起,總金額達54.65億元,其中發起方為醫療醫藥企業的并購多達10起。究其原因,政策驅動是主要動力之一。2016年,國務院印發《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的通知》,第一次明確了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剝離的時間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