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9 23:13:47
每經記者 張韻 每經編輯 胥帥
商學院的價值是什么?
長期以來,“實踐-學術-教學”是商學院遵循的經典辦學邏輯。簡單來說,商學院研究的問題來源于實踐,通過學術研究將理論以教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再由接受教育的學生應用到工作中影響實踐,形成學術和實踐的雙向互動。
然而,邏輯簡單,做起來卻非常困難。縱觀全球,商學院的現狀不容樂觀。學術跟實踐之間的關系不是非常密切,甚至理論跟實踐之間有脫節的現象。在這個三角環境中,大多數的商學院還僅僅停留在“從學術中來到學術中去”,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院長陳方若將其稱為“學術的怪圈”。
重新界定學術內涵與外延
縱觀全球商學院的發展會發現,學界跟業界似乎已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難以產生共振。商學院教師教學與研究也時有脫節,不夠協調,甚至許多商學院的優秀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和社會的要求,要經歷培訓再上崗……以上種種都昭示著商學院發展至今遇到了巨大瓶頸,進一步影響到在實踐中的影響力。
陳方若表示,商學院會走到今天,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做“學術的鐘擺”。究其原因,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彼時商學院的研究大都緊密結合實踐,所用方法不一定非常科學但卻“務實”,于是美國福特基金會給出建議:研究過程要強調嚴謹性。
一言以蔽之,如今學術研究的鐘擺更是愈趨“窮理”,與行業的相關性漸行漸遠,處在極不平衡的危險狀態。如此的戰略錯位,進一步導致能夠勝任MBA和EMBA學生培養的教師青黃不接,商學院的社會服務也常常浮于表面。面對挑戰,全球商學院的模式亟待改革。
“商學院的首要任務是知識創造,目前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學術界,但是知識創造的另一個主要對象是企業界。”陳方若說道,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丟失的“半壁江山”找回來,因此重新界定學術的內涵與外延是改革的出發點,目標是建立一個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學術生態圈。
在探索推進“窮理”與“務實”平衡共進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發現打開了學術的入口——大部分商學院現有的學術研究都慣于使用橫向思維方式。
所謂橫向思維,是指不論屬于會計、金融、運營、營銷等哪種專業方向,教授的研究都基于單個學科,在該學科中不斷耕耘挖掘,再以該學科為基地向外輻射,把學科的知識和相關工具應用到各行各業。
但由于缺乏對不同行業背景和現狀的了解,即使教授可能對某一類問題比較清楚,但因為在不同行業標尺中,同類問題會呈現不同特征,因此難以憑借固有經驗加以解決。這時候,同時擁有以行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縱向思維成為商學院改革的一大方向。
未來,一部分教授將不再以某個學科為追求的目標,而是選擇某一個行業作為研究對象,直面和審視行業中出現的種種復雜問題,并盡力尋找解決方案。
因此,縱向思維是促進學科交叉的有力推手,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進一步改進我們的話語和工作語言,拉近學界和業界的溝通距離。而成為行業專家的教授,能夠更全面、有效地幫助學生整合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提高其就業機率和從業能力。
改革要回歸商學院本源
經過長期的討論和研究,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的改革道路被定義為“縱橫交錯、知行合一”。陳方若希望今后的商學院發展可以在鼓勵橫向研究的基礎上,以行業研究為抓手來建立縱向思維,擺脫“窮理”和“務實”之間的失衡,打造一個健康廣闊的“商學生態圈”。
那么,改革的道路如何走?陳方若表示需分兩步,第一步,調整比較單一的評價標準,打造多元的“全光譜考核評價體系”;第二步,成立行業研究院,推動行業研究,大力扶持、培養行業專家。
商學院也要努力轉變價值觀,鼓勵對行業的貢獻和對學科領域的貢獻,使每位教師都能夠發揮自身所長,擁有自己的研究興趣和重點,以此提高商學院的社會服務力度,這也將幫助學院得到比較健康、平衡的發展。
另一方面,行業研究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團隊協作。比如,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將組建跨學科的合作團隊,整合各方資源,針對選定行業開展長期、深入的研究。深入了解行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規律,將切實縮小商學院與業界的距離,消除溝通障礙,真正解決各類實際問題。
陳方若表示,商學院改革的意義在于重塑價值導向,完善評價體系,以系統全面的行業研究為抓手,打破學術壁壘,回歸商學院發展的本源,形成實踐、學術、教學三者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將中國優秀的管理理論與實踐推向世界。
而如今,商學院的改革條件已經成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商業實踐經歷了40年的磨礪,新的業態和模式不斷出現。面對隨之而來的新問題,全球范圍內已無經驗可循,也沒有合適的理論能夠指導,這正是中國商學院加快發展改革,向世界推出中國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機遇。
陳方若認為,國家戰略強調體制機制創新,社會發展對管理知識和管理人才產生了極大需求。這意味著,中國商學院充滿改革的活力和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