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3 20:00:42
國家智慧城市總體組組長呂衛峰表示,很多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平臺基本還處于“掛在墻上”的階段,可以通過屏幕看到運行后的場景,但是否能夠實時使用、形成實時決策還有待觀察。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宋思艱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讓城市的管理更加科學,更加智能。
12月12日,在由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社、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設行業分會主辦的2018中國國際城市公共交通博覽會期間,城市物聯網技術研究院的副院長李強博士在“智慧城市與跨界融合”分論壇上表示,目前智慧城市正處于從1.0到2.0的進階之路,而智慧城市的構建也過渡到新型智慧城市階段。
不過,即便取得了一定成效,智慧城市多個痛點仍待突破。國家智慧城市總體組組長呂衛峰表示,智慧城市的單點解決方案出現不錯案例,但卻缺乏集中示范案例、高附加值效應、可持續競爭力的樣本。很多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平臺基本還處于“掛在墻上”的階段。可以通過屏幕看到運行后的場景,但是否能夠實時使用、形成實時決策還有待觀察。
智慧城市早已成為全球各國搶跑的賽道之一。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新目標,在信息化深入滲透城市經濟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數字城市能實現的更快速的協作反應與智能決策。國際上針對數字城市的建設不乏先進經驗。
德勤研究數據顯示,從智慧城市的應用情況看,亞洲國家主要集中在智能建筑、電子政務以及智慧交通等領域;歐洲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除了政務和交通等領域外,在建筑規劃、智慧能源管理上的項目投入也占了較大比重。
國家智慧城市總體組組長呂衛峰表示,智慧城市目前處于核心融合階段。目前出現很多企業“扎堆”探索智慧城市的現狀,但基本都停留在低水平的階段和相似的競爭領域,沒有形成梯度鮮明的競爭態勢,智慧服務成效尚未明顯,面臨感知能力弱、物聯成本高、融合認知難、服務不知智能等問題。
此外,呂衛峰表示,目前很多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平臺基本還處于“掛在墻上”的階段。這種現狀源于規劃平臺大部分基于樣本數據設計,如何基于實時采樣的數據、多元數據匯入,經過實時動態的建模和計算,是相關技術方和企業亟需突破的難點。
呂衛峰的感嘆和行業發展密不可分。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構造城市的生態與生產關系,社會與經濟的協同模式,將成為未來新一輪經濟變革核心內容。
而智慧城市也需要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階,在李強看來,此前傳統智慧城市停留在1.0階段,強調信息化和技術的運營,但更多停留在某一領域,綜合應用能力較弱;而新型智慧城市過渡到2.0階段,更加強調信息技術設施的規劃完善、理念提升、可持續性。
現場一位參會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傳統智慧城市側重于技術和管理,忽視了“技術”與“人”的互動,“信息化”與城市有機整體的協調,導致了“信息煙囪”、“數據孤島”,重技術、輕應用,重投入、輕時效,存在數據難以互聯互通,市民感知度較差等問題。
李強表示,在向新型智慧城市進階過程中,“新”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通過信息和數據的共享能夠構建城市級別的大數據運營平臺;二是促進城市安全體系的構建,保證城市軟硬件的安全;三是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可持續性更強。
李強分析稱,上述三方面中,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的平臺尤為重要,基于統一平臺設立城市數據中心,構建通信、互聯、物聯三張基礎網絡,通過分層建設,達到平臺能力及應用的可成長、可擴充,創造面向未來的城市系統框架,可以獲得更多數據將政府行業、居民、產業能夠協同運作,讓城市更加高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