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03 21:35:31
2018年,商業航天公司披露融資消息不斷,第一梯隊的商業航空創業公司估值已超30億元。除了經緯中國、險峰長青、順為資本、華創資本、深創投、君聯資本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身影不斷涌現,風電企業金風科技也投入這一領域“嘗鮮”。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陳俊杰
2018年,資本寒冬是創業者和資本方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人們見證共享單車、無人貨架等業態從資本寵兒變成棄兒。不過,也要看到,這一年商業航天和資本的對接卻是寒冬中的一股暖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期跟蹤發現,2018年,商業航天公司共披露了十幾筆融資,除了備受關注的商業航天火箭領域,衛星等產業也成為新的賽道。而投資方的面孔也愈發多元化,甚至出現了能源類企業的身影。
資本加持下的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能出現下一個SpaceX嗎,為何2018年商業航天成為資本青睞的熱土,又面臨怎樣的風險和機遇?這顯然都是尚待市場驗證的問題。
藍箭航天2018年10月升空的朱雀一號 圖片來源:藍箭航天供圖
2019年剛剛開年,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星際榮耀就公布了一筆融資消息,其于2018年9月完成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鼎暉投資領投,經緯中國、電科星河跟投,華興資本和天風證券擔任本輪財務顧問。星際榮耀還稱目前已經累計獲得各類投資逾7億元。
上述消息僅是商業航天資本圈的一個案例。2018年,藍箭航天在4月和9月分別完成2億元B輪和3億元B+輪融資。零壹空間在1月和8月獲得2億元A+輪融資和近3億元B輪融資。截至目前,這兩家公司的融資總額都在8億元左右。
2018年,商業航天公司披露融資消息不斷,第一梯隊的商業航空創業公司估值已超30億元。除了經緯中國、險峰長青、順為資本、華創資本、深創投、君聯資本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身影不斷涌現,風電企業金風科技也投入這一領域“嘗鮮”。
上述公司均在商業火箭方面布局,而在商業衛星領域,資本的嗅覺也十分靈敏。2018年,銀河航天完成A輪三次融資,投資方包括順為資本、晨興資本、IDG資本、高榕資本、源碼資本和君聯資本。
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公布的資本動作讓外界對于這一領域逐漸熟知,但實際上資本布局悄然先行。
“商業航天的熱度并不是從2018年才開始,2014年底國務院就發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第一批商業航天領域‘嘗鮮者’陸續出現。”作為零壹空間投資方之一,通江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過幾年發展,商業航天領域頭部企業在2018年已經開始進入火箭試發射、衛星上天等實質性階段,商業價值逐步顯現,吸引更多資本入局。
而多家商業航天公司的態度則是,商業航天的投資熱度,源于政策和業務方面的“雙引擎”。
“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需求,均可表明商業航天是真正有價值行業。”藍箭航天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從國家戰略角度(保頻占軌)看,太空軌道資源競爭日益激烈,民營航天和民營資本的進入將增強中國在太空資源中的話語權。
在政策方面,國家提出了“鼓勵、有序”的指導方針,在政府采購等方面為商業航天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國家航天發射場還開啟了民營商業火箭發射的先河。零壹空間副總裁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業務方面,2018年,幾大商業航天公司用產品證明了實力。
數據來源:企業提供 制圖:楊靖
投資人和企業的感嘆很有道理,梳理多方資料和信息不難發現,不論是國家隊還是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近幾年均在頻頻布局。
2016年初,航天科工在國內率先成立首家商業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把快舟運載火箭與發射系統提升到商業級水平;同年10月,航天科技集團成立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開啟火箭“商業化時代”。
另一方面,民營商業航天的快速崛起也為航天后續發展提供新動能。從2014年相關政策出臺,到各家企業搶占賽道,商業航天早已不是停留在紙上階段。2018年,星際榮耀、零壹空間亞軌道商業火箭先后成功發射,藍箭航天10月首次嘗試發射入軌火箭。天儀研究院、零重空間、銀河航空等多家民營企業在衛星研制方面探索布局。
不過,縱觀當前民營火箭發射領域的玩家,還沒有人成功發射入軌火箭,這似乎是未來兩年民營火箭企業爭奪話語權的一大突破口。
而據公開資料和媒體相關報道,2015年至2018年,我國商業航天創業公司已達近百家,涉及衛星設計研制、火箭制造與發射、衛星在軌運行與商業化應用等多個領域。
“從投資人的角度而言,整個商業航天容不得半點虛假,扎實做好每件事情尤其重要,我們不看好前期冒進浮躁卻缺乏真正產品的團隊,在投資的時候也跟團隊進行了多輪的訪談才作出審慎決定。”作為藍箭航天的投資方之一,金風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治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到了投資關鍵“窗口”,2018年對于商業火箭而言十分重要,此前很多企業是在“炒概念”和對外宣傳,現在則到了技術和產品研發實干階段。
星際榮耀融資副總裁霍甲表示,隨著SpaceX等企業發展迅速,國內受益軍民融合政策放開,對標美國公司的民營商業航天越來越多,因而在該賽道的投資案例不斷涌現。但霍甲也提到,目前投資主要處于投賽道階段,隨著行業發展,會有更多資本參與,技術扎實企業會逐步涌現。
不可否認的是,資本對于商業航天的青睞必將催生產業的蓬勃發展。但硬幣的另一面,該領域也面臨一定投資風險。東方證券研報顯示,航天并非是能夠快速獲得收益的行業,2002年成立的美國SpaceX也只是最近幾年才獲得了大量訂單。
那么,商業航天目前的發展是否面臨投資過熱的問題?上述零壹空間副總裁表示,目前資本還是比較謹慎。商業航天企業融資規模相對于其他行業較低,少數融資到B輪的企業估值在30億元左右,與互聯網、電商等領域企業估值相差甚遠。“2018年資本還是很開放、很積極的,有很多企業已經率先進入了B輪、C輪的階段。”
不過,其提醒稱,融到C輪的時候商業模型要跑通,需要有收入、有利潤。但是目前這個行業還處于初級階段,“C輪”之后怎樣避免被行業淘汰,是未來兩年需要警惕的問題。
張嘉誠分析稱,商業航天賽道覆蓋范圍廣。2018年隨著競爭者增多,局部領域出現了一點過熱跡象,但是火箭、衛星僅是基礎設施,未來更大的藍海市場剛剛開始起步,無論對于創業者還是投資機構,商業航天領域仍存在巨大的機會。
作為高精尖產業,商業航天不僅匯聚著資本的熱度,也考驗著資本的耐心。張嘉誠表示,作為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商業航天具有投資金額大、投資周期長的特點,對于投資機構來說,需要對這一領域有深刻的理解,要有足夠的投資耐心和對于失敗的包容度。比如國內企業經常對標的美國SpaceX,在火箭首飛成功之前有過多次失敗,甚至接近破產邊緣。
而對于資本在商業航天方面的投入是否會延續2018年的熱度?霍甲的答案是肯定的,“國外包括SpaceX 、Blue origin明年有很多里程碑進展。國內也會有很多公司會發展迅速,投資邏輯逐步兌現”。
“任何一個產業都會經歷波峰與波谷、低迷與高潮。”張嘉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2018年商業航天成為投資熱點,也與整體投資環境相關,之前大熱的共享、無人等概念逐漸退潮,單純靠追逐互聯網模式創新的路子愈發走不通,而商業航天作為國家積極扶植的高科技產業,關注度不斷提升。
張嘉誠認為,在商業航天方面,我國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持續性、規模性提供民營火箭發射服務的體系尚未建立,數據運營服務也有待提升。因而,商業航天未來的路還很長,產業發展和資本介入的熱度將會進一步延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