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08 21:58:36
對于可能出臺的減稅降費措施,沈建光預測稱,一是繼續推動個稅改革、就個稅抵扣事項出臺更多細則;二是將加大力度落實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減稅,增值稅稅率“三檔并兩檔”有望加速推出;三是探索進一步降低社保費率;四是進口綜合稅負的降低。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星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一段時間以來,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各界對穩增長、穩預期話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對此,1月8日,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一場宏觀經濟專題研究報告會上表示,2019年的中國經濟,關鍵在于能否將改革“走深走實”,向改革要紅利。
沈建光指出,要穩定信心、穩定預期,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夯實數據基礎,為決策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資料。當前,要進一步夯實數據基礎,對于公眾質疑比較多的領域進行充分溝通和引導,加大數據透明度。同時,鼓勵數據科技發揮作用,多維度、多視角地闡述中國經濟圖譜,為全面理解中國經濟現狀提供依據。
二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政策預期。未來,應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作用。在落實去杠桿、去產能、加強環保等政策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民營企業的合理訴求,加強政策協調,并做好過渡性安排。
三是繼續加大減稅力度,“破局”中國經濟。當前,貨幣政策確實存在著政策效應遞減的問題。原因在于:一方面,從資金需求端來說,當前諸多企業債務負擔較重,利息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實體經濟貸款需求疲軟;另一方面,從資金供給端來說,銀行以往更加青睞于將信貸資源配置在房地產與融資平臺,而當前房地產項目信貸受限,基建投資雖然資金需求旺盛,但地方債務負擔增加,且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當前銀行風險偏好仍然較低。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財政政策是重點發力方向。而在具體政策工具選擇方面,沈建光則認為,雖然結束基建負增長的局面對于穩定投資有所幫助,但倘若再度掀起一輪基建潮,也并非良方,不僅可能進一步增加政府債務負擔,讓前期去杠桿以及加強財政約束的努力遭遇挫折,也可能會因為基建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越來越小,從而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因此,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切實減稅仍是重點。
而對于可能出臺的減稅降費措施,沈建光預測稱,一是繼續推動個稅改革、就個稅抵扣事項出臺更多細則;二是將加大力度落實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減稅,增值稅稅率“三檔并兩檔”有望加速推出;三是探索進一步降低社保費率;四是進口綜合稅負的降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