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1 19:44:20
在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閻焱看來,創業簡單說來就是“自己干”,是指創業者發現機遇并把機遇變成商業價值的過程。而創業需要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點:眼光、操作能力和組織能力。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在今日(1月11日)舉行的中國私募基金行業高峰論壇上,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閻焱做了一場題為《VC/PE投資的變遷和企業成功的邏輯》的主題演講,其中對中國私募股權發展的歷程、現狀,創業的本質、困難乃至創業成功的人格需求等話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闡釋。
閻焱將中國私募股權的發展歷程分為了7個階段,分別是:1995年前,互聯網投資機會涌現,一小批外資風險投資機構進入中國投資;2000年前后,互聯網泡沫破裂,大批投資機構虧損、外資PE退出;2004年,中小板推出,PE退出渠道增加;2008年,四萬億刺激政策+創業板推出,PE井噴式發展;2014年,移動互聯網行業爆發,PE投資活躍;2015年,雙創政策、政府推動,人民幣基金爆發式增長;2018年,基金開始暴露問題,進入例行調整期等。
經歷了這么二十幾年的發展,在閻焱看來,目前中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現狀可以用“瘋狂和理性的交織”來形容。
他引用了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個最好的年代,這是個最壞的年代”,因為互聯網企業的極速增長使得大多數人相信創業是快速致富的最佳路徑。“萬眾創新、大眾投資”使中國成為世界PE、VC的中心,而1.2萬個基金、7.8萬億資金的規模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PE/VC最重要的國家。
但另一方面,輿論爆炒使得PE/VC投資成為各階層人士茶余飯后的談資,“大多數人只關注兩件事,一個是怎么盡快花錢,一個是怎么盡快賺錢,誰都沒有考慮五年之后有多少基金可以把錢拿回來”。
除此之外,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還存在一系列“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現象。閻焱指出,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超級投資機構和小米等蒸蒸日上的第二陣營,正在行業內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國經濟的新二元結構使得新經濟公司估值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傳統經濟公司則是舉步維艱。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中國創業究竟意味著什么?
閻焱首先闡述了自己對于創業的理解。在他看來,創業簡單說來就是“自己干”,是指創業者發現機遇并把機遇變成商業價值的過程。而創業需要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點:眼光、操作能力和組織能力。
他指出,創業未必創新,創新也未必創造商業價值。只有創造新的產品或服務,以更低的成本和價格給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才是真正的創造價值。
那么,在國內創業成功又有什么規律可循呢?閻焱坦言,創業并不遵從大數定理,而是遵從冪定律分布。
怎么理解?他解釋道,“我覺得投資賺錢一定是世界最難的事情,而且要持續賺錢一定是最難最難的事情,其實創業也一樣。本質上創業和投資是不遵循大數的東西,你的創業最終是由1~2個人決定的。”
為什么創業成功這么難?他表示,從歷史和統計數據來看,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并且創業本身就是個小眾事件,通常只適應特定類型的人,“因為從本質來說,創業是個非常自我的過程,它不僅與智識有關,更多還與性格有關”。他還對創業成功者的年齡做了一個統計,結果顯示大多在30~38歲,并且成功者最多的是在第二和第三次創業時。
最后,閻焱還分享了他對于創業成功的企業和創業者共性的觀察。例如,一個企業成功的重要DNA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大的市場和硬的需求;第二,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第三,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盈利模式;第四,核心競爭力;第五,對現金流的把控;第六,對商機時間的把握;第七,好的領袖,等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