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19-03-02 10:40:31
自2009年起,金融系統部長們已連續十年于全國兩會期間固定亮相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2014年起,記者會主題固定為“金融改革與發展”。從金融系統各部長近五年來的兩會記者會發言中看,未來的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聚焦在五大方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金融市場對外開放、貨幣政策九年穩健及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
圖片來源:攝圖網
自2009年起,金融系統部長們已連續十年于全國兩會期間固定亮相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開誠布公、正面回應國際國內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2014年起,記者會主題固定為“金融改革與發展”。5年來,包含一行兩會在內的金融系統部長們共回答了75位國內外記者的提問,回答全文超六萬五千字。5年來,“金融改革與發展”系列記者會中的哪些細節值得關注?哪些只言片語釋放出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方向和趨勢?
5年來,金融改革與發展始終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在重要位置,毫不動搖。
如何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這個問題一直是“金融改革與發展”系列記者會上媒體關注的焦點。回顧5年記者會全文,能夠發現圍繞這一主題呈現三大趨勢:社會關切的實體經濟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實體經濟融資渠道逐步拓寬,以及對直接融資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早在2014年的記者會上,部長們就圍繞小微企業和“三農”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同年,銀監會宣布試點民營銀行。時任銀監會主席的尚福林在記者會上表示,民營銀行的重點是服務小微、服務社區功能。這是拓寬小微企業間接融資渠道的重要舉措。2015年,部長們再次就相關問題給出進一步回答。2016年,隨著創業大潮的興起,媒體將“創業企業融資難”作為單獨問題提問。這個問題獲得央行兩位行長先后回應: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與副行長潘功勝就對創新創業企業加大直接融資的服務力度進行了詳細回答。
一方面,媒體關注的融資主體不斷擴大:從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主體,到創業企業,再拓展中國經濟創新領域。
另一方面,部長們回答中的“融資渠道”,從間接融資逐漸延展至直接融資,疏通資金的渠道逐漸完善,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
此外,支持股權融資,提升實體經濟直接融資占比,能夠降低企業負債率,優化企業債務結構。降低了企業的風險,為企業長遠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如何防控金融風險?成了貫穿5年記者會的“必答題”。5年來,“風險”一詞反復出現128次。僅2018年的記者會上,“風險”一詞就出現了47次。
金融風險如何防?怎么干?——通過改革防風險,通過制度穩市場,通過監管治亂象。
“防風險歷來都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防風險和改革不是對立的,而應該是一致的。”2018年,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在記者會上這樣說。
5年來,監管層圍繞防風險的回答層面越來越深入,回答范圍越來越廣:從如何有效控制商業銀行不良率、到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再到信貸政策和房地產金融風險、防風險和金融發展改革的關系……
近期央行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宏觀杠桿率趨于穩定”。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杠桿率比2017年下降1.5個百分點,是2012年以來首次實現降杠桿。
此外,2018年,影子銀行規模收縮了6%左右,通道業務、嵌套業務有所下降。銀保監會數據也顯示,截至2018年底,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較2017年末分別上升5.1個和0.24個百分點,銀行風險抵御能力在增強。
近期出臺的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措施的效果也在逐步顯現,宏觀杠桿率得到一定控制,資金脫實向虛的勢頭得到遏制,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為穩固。可以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兩會召開在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預測,金融風險仍是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的一個重點。
每一年都有記者圍繞“對外開放”提出問題。2018年的記者會上,“對外開放”一詞出現的頻次達到48次,成為5年來最高。
為什么呢?
從國際化角度看,近年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開通實施,資本項目開放在穩步有序推進,人民幣躋身國際儲備貨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金融大國。對外開放的時機已逐步成熟。
從國內改革發展角度看,近年來,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央行實施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機構改革和體制制度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對外開放奠定了監管基礎。
順時而為,順勢而為。2017年11月,外交部對外宣布,中國將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準入。
2018年3月,周小川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也表示了同樣的意思,“市場準入方面的對外開放準備了很多年,我們進入新的階段后,確實在這方面可以膽子大一些,開放的程度更高一些。”
放松外資機構的準入標準是否意味著放松監管?
現任央行行長易綱在2018年的記者會上表示,放寬或取消外資一些股比限制,實際上是體現了內外資一視同仁。這并不意味著放松監管。外資金融機構要準入或者開展業務的時候,依然要按照相關的法規進行審慎監管。這樣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配套監管機制,仍然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近五年,貨幣當局多次在記者會上釋放“不搞大水漫灌”的政策信號。
對于貨幣政策,周小川曾在記者會上解釋,在語言描述上有五個大的范疇:“寬松”、“適度寬松”、“穩健”、“適度從緊”、“從緊”。早在2011年,我國的貨幣政策已由“適度寬松”轉變為“穩健”。
2019年,是中國第九年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但近幾年,有聲音質疑,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執行時卻成了實質性寬松。有記者對此提出疑問:央行在實踐操作中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達到了寬松的效果,為什么堅持說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發生變化?
周小川回應稱,貨幣政策的五個范圍從文字上,覆蓋面較大。在每個范疇內,可有靈活性的調整。“但是從一個提法換到另一個提法,這個臺階一般是比較大的。”他強調。
2018年,有記者圍繞貨幣政策“松緊適度”的表述進行提問:“松緊適度”是否意味著“開閘放水”?
易綱重申了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主要是看對實體經濟而言”,他強調,看貨幣政策的松緊要從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和支持創新領域兩個維度來看。易綱表示,從流動性角度講,要松緊適度,也要基本穩定。
“我們不搞大水漫灌”,已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伊始,央行宣布,1月份兩次降準共計1個百分點。這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就此轉向。李克強總理指出,一個月內兩次降準,既是順應市場主體的強烈呼聲,也因我國存款準備金率比世界上任何主要經濟體都高,在這方面有充足的空間。
5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滲透推動金融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相關的提問,都受到了部長們的重視——有半數相關問題獲得了多位部長相互補充回應。
2015年,對互聯網金融監管辦法的提問,獲得了周小川與潘勝功兩位部長的回應。2016年,關于P2P平臺首付貸產品的提問,再次獲得周小川與潘勝功兩位部長的回應。2017年,第三方支付的問題,獲得周小川與范一飛兩位部長的回應。同年,數字普惠金融體系的相關問題,獲得周小川與易綱兩位部長的回應。2018年,圍繞金融系統技術創新和數字貨幣的三個相關問題,均得到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親自作答,且回答總字數達2704,占當年記者會全部內容比重超過18%。
與此相關的內容,有一點值得注意:“消費者”一次被頻繁提及。
2016年,“消費者”被提及2次;2017年,“消費者”被提及4次;2018年“消費者”被提及8次。以上14次,均出出現在該相關主題的回答下。
在2018年,周小川直接點出了新技術運用前“一定要考慮跟消費者的關系”,并特別強調了“消費者保護和投資者保護”、“消費者教育或投資者教育”。
今年1月,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關于2019年工作部署中,出現了“制定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與監管規則,加強金融科技應用與管理。”
規劃的具體內容尚未對外界公布,但可以預期的是,規劃中必定會出現涉及消費者保護的相關內容。
(人民網 朱一梵 李玥)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