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2 12:51:01
3月1日晚,vivo子品牌iQOO正式發布。這也意味著,手機行業寡頭局面正在形成,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實習編輯 梁梟
圖片來源:攝圖網
“手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了。”這是3月1日vivo子品牌iQOO正式發布之后很多業內人士的反應,在他們看來,iQOO走向互聯網、扮演“價格屠夫”是vivo開啟的重要轉型,此舉也將刺激行業對手的定價,是巨頭互相“絞殺”的開始。
在2月12日,vivo就正式對外宣布成立了全新的子品牌iQOO(中文名艾酷),當時市場盛傳iQOO將主攻高端市場,價位或定在5000元以上。隨著3月1日晚間,vivo在深圳正式向用戶發布該品牌下的首款新品,而對iQOO如何定位、品牌含義、與vivo之間是何種關系等熱點問題,vivo方面也給出了回答。
與小米9一樣搭載高通855芯片的iQOO,同等存儲的低配版本價格比小米便宜1塊錢,而在硬件配置上表現得可圈可點。深耕線下渠道的vivo開始在互聯網渠道與小米、魅族等品牌短兵相接,手機行業寡頭局面正在形成,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
IDC最新發布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國內智能手機整體市場出貨量為3.97億臺,同比下滑超10%,全年出貨量也創出近幾年來的新低。
智能手機市場增長乏力,行業進入深耕細作的新時期,圍繞消費者需求的差異化、分眾化特征,國產品牌也紛紛開始實行雙品牌甚至多品牌運作,在細分市場爭奪用戶。類似一加之于OPPO、榮耀之于華為、紅米之于小米的獨立運營模式,vivo也獨立推出了子品牌iQOO,在此前長期忽視的互聯網渠道開展布局。
vivo作為最后一個推出子品牌的國產手機廠商,這一步邁出得較晚,但iQOO發布的首款產品的一些特點也受到關注:搭載高通855芯片,外觀設計有一定的科技感,在拍照以及系統優化方面也頗具特色。
借助龐大的線下門店,vivo一直以來都保持在一線陣營,但此前其在互聯網渠道的落子卻遲遲缺失。對此,vivo在發力互聯網時首先選擇了在定價上扮演“價格屠夫”的角色。iQOO低配版6GB+128GB存儲組合產品售價2998元,而存儲參數對等的小米9售價2999元,在其他創新技術雙方各有千秋的情況下,iQOO的進場讓小米、魅族、榮耀們迎來強勁對手。
雖然iQOO品牌副總裁馮宇飛否認對標任何對手,但事實上,壓力已經傳到了小米、魅族等。作為互聯網品牌,iQOO在運維模式上也與其潛在競爭對手有相似性。
馮宇飛表示,iQOO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它的運維與vivo相比有完全不一樣的邏輯和方法,它面對的是vivo之前覆蓋較少的偏線上的細分人群,未來會更多地讓粉絲和用戶參與到iQOO的成長中,價格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用戶對產品滿意,“只要能把戶群做得更大,就會發現世界變大了,路寬了”。
在2018年,手機市場份額進一步被幾大巨頭瓜分。IDC近期公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報告顯示,手機市場集中度持續上升,銷量前六的頭部品牌占據近9成市場份額,馬太效應加劇。
對各大手機品牌來說,競爭走向白熱化。小米創始人雷軍近來頻頻露面,同時小米在管理架構和產品布局上做出重大調整。小米日前將紅米從小米品牌分割,開始獨立運營。在小米發布年度旗艦小米9時,雷軍多次造勢要“擺脫性價比束縛”,但其最終的售價仍具有很高的性價比,這也體現了行業競賽中大廠面臨的巨大壓力。
與此同時,vivo在iQOO子品牌產品上也表現出令人意外的性價比。馮宇飛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全新品牌,iQOO只在乎用戶滿意度,價格因素并不重要。但顯而易見的是,在這樣的定價下,如果想要保持盈利,需要足夠大的銷售規模支撐。而vivo和小米在搭載高通855芯片、三星AMOLED屏幕的新產品上的先行定價,可能也將對不久后OPPO、魅族等依托高通芯片的手機廠商新發布的產品定價產生影響。
此前,小米公布小米9售價后,魅族創始人黃章的點評似乎有些出格,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隨后黃章刪除了該貼。不過,魅族尚未發布的旗艦機魅族16s也搭載了高通855芯片,在小米和iQOO之后,魅族亦將面對定價的難題。
由此可見,當下手機行業競爭更趨白熱化,價格競爭成為“絞殺”對手的手段。
vivo子品牌的做法也可能對自身傳統渠道銷售模式產生刺激。諾為咨詢分析師李睿認為,iQOO對vivo來說是理智的選擇,通過子品牌開拓互聯網渠道,也能避開同一品牌產品產生沖突,影響銷售體系。另一方面,蘋果創新技術暗淡之后,國內手機品牌創新也紛紛進入“無人區”,iQOO對創新技術先嘗先試,將減小vivo品牌旗艦產品的市場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