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3 20:16:48
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稅收征管就必須進一步把握“稅收共治”的理念,在數據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對傳統的征管模式進行創新,從而促進我國稅收征管體制機制再上新臺階。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陳星
去年10月1日起,新個人所得稅法過渡期政策實施,工資薪金起征點從3500元提至5000元,并適用新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今年1月1日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可以在稅前予以扣除。
個稅改革讓許多納稅人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10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第一步改革施行3個月,減稅約1000億元,7000多萬個稅納稅人的工薪所得無需再繳稅。
個稅改革如何惠及百姓民生?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有哪些作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首套房貸、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費用納入個稅抵扣之后,所取得的減稅效果將更為顯著,并惠及更多的民眾。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個稅改革是歷年兩會中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您認為如何評價個稅改革的效果?
張連起:稅收在國家治理中具有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作為重要稅種,個人所得稅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此次改革建立起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在實行部分收入綜合計征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低檔稅率級距等方式,使個人所得稅稅負水平更趨合理,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力實施調節收入分配,促進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僅在2018年10月,即本輪個稅改革首個申報期結束后,個人所得稅就取得了減稅316億元的成績,有6000多萬名改革前的納稅人不須繳納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這還是抵扣細則實施前的數據。可以想見,隨著首套房貸、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費用納入個稅抵扣之后,所取得的減稅效果將更為顯著,并惠及更多的民眾。
NBD:個稅改革為納稅人帶來減稅紅包,在征管模式上也有所變化,實行“代扣代繳”與自行申報相結合的模式,您認為這有何意義?
張連起:征管模式的轉變是這次改革的另一重要內容。在分類稅制下,實行“代扣代繳”為主的征管模式,納稅人基本上都只通過單位繳稅,新的稅制則實行代扣代繳與自行申報相結合。
本次個稅改革,尤其是抵扣細則實施,將帶給千千萬萬人不同于以往的感受——自己下載手機應用程序,填報相關信息。這種實際操作,大大提升民眾參與度,也讓依法納稅的理念深入人心。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次個稅改革及抵扣細則的實施,是促進公民學習個稅知識、提升稅收素養的一次大檢驗,對建立誠信體系、普及全民納稅意識帶來極其深遠的積極影響。
NBD:6項專項附加扣除實施,需要諸多部門信息共享,你認為在信息采集、共享方面有哪些進步?
張連起:個稅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優化稅收制度、推動經濟發展、惠及百姓民生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難能可貴的是,這一改革實施是在“國稅”和“地稅”正式合并之后,因此可以說是新機構迎來的第一個“大考”——不光是涉及的群體數以千萬計,更在于它所包含的抵扣項目惠及面廣泛:從子女教育到贍養老人;從首套房貸到住房租金;從繼續教育到大病醫療費用。這早已不是稅務機關一家所能掌握的信息,而是涵蓋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可想而知,相關信息的采集、分類和處理需要投入多么大的人力和精力。
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應用,使得過去由單一部門掌握的信息,逐漸有了共有共享的可能,這也為稅收征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稅收征管就必須進一步把握“稅收共治”的理念,在數據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對傳統的征管模式進行創新,從而促進我國稅收征管體制機制再上新臺階。
NBD:您認為個稅改革在納稅服務方面有哪些提升?
張連起:個稅新政是一塊“試金石”。目前我們看到的是稅務系統凝心聚力、攻克難關,全力以赴確保個稅改革平穩落地。正是這樣高效的服務,才得以讓納稅人及時享受專項扣除政策的紅利。
通過全新的手機APP、電腦網頁端等渠道,個人所得稅的相關信息可以由納稅人自己依照標準化的模板進行填報,此舉不僅優化了原有的申報模式,也大大降低了企業或事業單位人力、財務部門的負擔。
這一措施非常有針對性地回應了民眾的呼吁,也充分顯現出百姓和政府之間正在加強互動,并且開啟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模式。這彰顯出政府職能部門在積極轉變自身角色,背后體現出稅務系統濃濃的服務升級意識,更代表著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個稅改革全面實施后,全社會需要有一個公正、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其背后絕非稅務一家之事,映射出的是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未來“更上一層樓”的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