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4 15:06:48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今年的提案涉及了三大主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數據安全、社會力量支持基礎科學研究以及共享經濟治理水平。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實習記者 唐如鈺 每經編輯 肖芮冬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私募股權行業人士并不算多,卻有創投圈“大佬”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的身影,這也是他第二次參加全國兩會并提案。
與去年提案里更多聚焦科技創新行業和人工智能發展不同的是,今年沈南鵬委員提案涉及三大主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數據安全、社會力量支持基礎科學研究以及共享經濟治理水平。
不難看出,沈南鵬提案所討論的也是當下創投圈人士所聚焦的熱點和痛點。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和引領創新、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在其雛形顯現之時便是引得資本爭相入場的“香餑餑”。
沈南鵬亦曾公開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智能發展行業比硅谷更具優勢。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沈南鵬亦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數據安全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他指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數據流動存在明顯障礙。大灣區實現數據的充分流動面臨大量挑戰,尤其是數據出入境安全問題,這需要創新數據安全技術和數據治理方式。
他認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先通過選取具體場景、行業進行數據安全流動的試驗、培養,在試點行業成功后再到其他領域推廣。而金融科技行業則因具備高度信息化、數據規模大、對粵港澳的經濟社會影響大等明顯特征,被沈南鵬視為適合率先開展試點的行業。
對此,他進一步主張要從三方面發力,建立起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數據安全流通的試驗環境。第一,要盡快成立聯合專責小組,以小組協同合作的方式打通粵港澳金融數據安全管理政策壁壘,為合理有序的試驗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合法渠道。第二,將業務體量大、內部風控能力強的部分重點金融機構作為先期試點的實施主體,并探索不同場景下金融數據安全傳輸的實現方式,進而將其制定成行業標準。第三,優先從有利于加強大灣區的建設規劃、資源調配、防控金融風險及應急措施優化等方面入手,在已達成共識的CEPA框架下尋找可優先共享的數據。
事實上,沈南鵬首次參加全國兩會時的提案也曾涉及粵港澳大灣區。
2018年3月,他就建議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加強對創新創業企業的孵化、扶持,打造該區域的整體名片,讓粵港澳資源實現疊加,促進人才、產業更好地融合交流。
與此同時,沈南鵬還針對激勵社會力量推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以下簡稱基礎科研)和提高共享經濟治理水平兩大議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具體來看,沈南鵬分析稱,2011年~2017年,我國基礎科研經費投入迅速增長,其中政府財政投入占比高達90%左右。而社會力量主要通過捐贈和設立民間科研機構參與研究,其投入在全國總量中占比甚微。
社會力量通過上述途徑參與推動基礎研究尚處在初期階段,而一些法律法規呈現出滯后現象,亟需調整,以推動社會力量更多參與。
他建議,一方面可從稅收優惠發力,引導更多捐贈資金進入基礎科研領域。例如,提高個人/企業捐贈于基礎科研領域的稅收優惠程度,調整個人捐贈的免稅制度,以此提升個人捐贈意愿,推動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以下簡稱科技類民非)的免稅資格相關政策落實。
另一方面,則是要進一步明確科技類民非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在國家財政、政府公共購買、高端人才支持等方面給予其同等待遇和優惠。
此外,沈南鵬指出,當下我國共享經濟處于發展初期,個別企業和行業的盲目發展而產生了危機,并在輿論上給共享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和發展的阻力。但不能因此把共享經濟全盤否定,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具體而言,共享經濟的發展,不僅直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在激活更大的就業潛力。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崗位中,約10個崗位來自于共享經濟平臺企業,當年總量已達7000萬人左右。預計到2025年,有望超過1億人。而且,共享經濟就業形式靈活、多樣,尤其有助于解決簡單技能勞動力、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
因此,須進一步提高共享經濟治理水平,通過創新管理激活其更大的就業潛力。對此,沈南鵬主張,要創新適應新經濟的管理方式,監管既要有包容也要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同時也要倡導平臺自律;此外,還要逐步健全共享經濟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以適應勞動市場的新變化,如應對自雇群體、斜杠青年等新型就業群體;并探索適合共享經濟發展特點的社會保障機制,切實加強共享經濟從業者權益保障,為共享經濟發揮穩就業功能兜牢底線。
本文系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微信ID:waiguangzhu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