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長藍紹敏:首位度提升以城市為中心伴隨而來的是更大的責任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0 23:25:59

每經記者 梁宏亮 楊歡    每經編輯 劉艷美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提出著手頂層設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

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最具活力、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超級巨輪”,而帶動這艘巨輪航行的無疑是區域內的幾個核心城市。

作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和江蘇省會城市,南京如何在更大的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方位”?

3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在2019全國兩會現場對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長藍紹敏進行了專訪。對于南京的發展,城市管理者藍紹敏有很多思考。

“作為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地區不僅需要發揮上海作為全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還需要切實強化南京作為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協同支撐。”藍紹敏在大會期間也表示,懇請國家在相關規劃、政策和頂層設計方面給予南京支持,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南京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進而在長三角區域形成全球城市(上海)+國家中心城市(南京)的世界級城市群格局。

不可否認,面對成都、武漢、鄭州等國家中心城市的加速崛起,南京是有焦慮感的。

在去年,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中,南京被中央巡視組點名省會城市作用發揮不夠,由此又被推上輿論風口。對此,藍紹敏指出,交通將會是解決這一痛點的突破口,“要下決心變成一個有利于提升城市能級和發揮城市作用的交通結構”。

交談中,藍紹敏還主動提及了兩年前一篇名為《醒醒吧,南京!你為什么留不住優秀的年輕人?》的網文,當中直陳南京城市發展的痛點,引發不小的關注。“當然這篇文章本身有不全面的地方,但它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沉重的話題。”藍紹敏說。

2018年南京痛定思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決此問題。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南京新增了就業參保大學生34.15萬人,超過20萬人的預期,“這是第一個意想不到”!

根據新一輪的城市總規,南京未來的城市發展愿景是“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在藍紹敏看來,創新名城的標志就是創新生態真正形成,“對標深圳、對標波士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創新生態”。

城市發展,不進則退。南京如何破題首位度低難題,新一年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又是什么,在一個多小時的對話中,藍紹敏一一道來。

●區域協調發展 “發展都市圈要消除四個誤區”

NBD:去年底南京因為首位度過低被點名,您如何理解首位度這個概念,又如何回應?在提升首位度上南京將如何發力?

藍紹敏:最近“首位度”是個熱詞,大家也爭論得很厲害。到底用什么標準去衡量首位度?首位度的原意,實際上就是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差,充其量再算一下這個城市經濟總量在一個區域當中的占比。但我們呼吁首位度應該有更廣泛的內容。

對南京來講,首位度要體現一個省會城市的擔當,要為省內的城市、周邊的城市,提供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和服務。從這個角度講,我把南京的首位度衍生成三個度:

第一,要提高南京在江蘇的影響度;第二,提高它在南京都市圈八個城市(包括蘇皖部分城市,目前還在擴容)的輻射度;第三,提升南京在長三角的中心度。

國家給我們的定位是東部中心城市,我們在長三角當中的中心地位,要得到確認。首位度關鍵是分層次、分城市群,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和作用。

下一步推進重點無非一個是交通,一定要下決心變成一個有利于提升城市能級和發揮城市作用的交通結構。現在講交通在作三個改變——第一個改變就是把井字方格狀的交通結構變成米字放射狀的交通結構,這得到了國家、省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南京鐵路樞紐總規已經批復了,江蘇沿江城市的交通規劃國家已經批復。解決了很多高鐵等重大基礎設施沒有上位規劃支撐的問題,這是2018年的重大突破。

第二個,在城市功能上,我們要下功夫。比較簡單要說的就是四句話:一個就是總部經濟的集聚度,會展經濟的活躍度,醫療服務的新高度,還有一個是創意設計的輻射度。這體現省會城市的城市功能和產業功能。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應該要大力度去提升,這樣可以為周邊城市帶來更多服務,也可以更好地發揮好省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NBD:上個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引發廣泛關注,您個人怎么理解這一模式,發展都市圈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藍紹敏:我理解都市圈的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我曾經講過“十個共同體”,就是要變成環境共保、交通共網、設施共建、產業共新、市場共用、創新共贏、人才共通、功能共享、邊界共榮、機制共創。

為什么都市圈效果不太明顯?我認為要消除四個誤區。

首先要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中國城市愛說自己優勢是最好的,特色是最鮮明的。但是發展都市圈,要善于發現都市圈的優勢,每個城市都要找準自身的定位,同時共同提升都市圈的優勢和影響力。

第二個要改變的是單純單向獲益的觀念。就是加入都市圈,我能得到什么?在都市圈時代,我們一定要善于在合作中創造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利益增量來實現多贏、都贏、共贏。而不是臺上握手臺下踢腳,這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要改變唯行政推動的觀念。都市圈沒有行政推動不行,但是不能唯行政推動,一定要機制創新,通過強化市場引領,淡化行政色彩,更多的是用市場配置。

第四個問題,就是要改變小而全、各自為陣的理念,要善于在更大的范圍內合作、共建、分享,形成新優勢,內生新活力。

NBD:結合南京都市圈目前情況,您認為發展都市圈應該如何破題?

藍紹敏:從某種意義上理解,首位度應該是以我為中心,但同時相伴而來的是要盡更大責任,我能為別人帶來什么?所謂輻射帶動,如果讓周邊也能感受到發展機會,就是一種共贏。但如果說首位度是把其他市的人才、技術、資金都吸引到我這兒來,或者是把你的項目、人才挖走,做來做去是零增加,總量沒變。

如果深入去思考都市圈,能做很多很多事。南京都市圈我們也是這么在想,要做更多,承擔更大責任,讓更多的城市能通過都市圈得益。我們也想做更多探索。具體來講,能不能形成政策協同,不要互相惡意競爭;在產業合作上,能不能形成比較好的分工配合,伙伴園區、產業鏈、上下游;還比方說在市場這個強化上,能不能形成一種聯動的效應?市場是開放的,不能做封閉的市場。這些問題不想明白,都市圈很難深下去。

●改善營商環境 “一定是用戶思維、客戶導向”

NBD:今年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用很大篇幅強調改善營商環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去年南京也提出優化營商環境100條,這個政策在制定之初,計劃框架是“1+10”,您卻大力推動它變成“10+1”。數字變化背后是什么理念發生了變化?

藍紹敏:去年11月,李克強總理到南京來,專門看了我們的營商環境。他說關于南京的營商環境,他記住了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客戶需求導向;第二句話是國際慣例標準;第三句話是改革要求的落實。他說你們最大的特色、最可貴之處就是把客戶需求導向放在第一位。通過你們的改革,讓企業真正有獲得感。這句話是對我們營商環境改革的一個最大肯定。

從1+10到10+1,不是數字游戲。一開始有關部門按常規設計了一個總體性文件,就是市委市政府改善營商環境的意見,為了更好落實,牽頭部門照慣例也是傳統思維,讓十個重要部門分別做一個實施意見,拿出十個實施操作的細則,變成了1+10。

我記得那天和大家一起討論,聽完了1和10就問了一句話:這個1+10文件出臺后,我們的企業是不是真正有獲得感?大家都不吭聲。后來,我說能不能換一個思路變成10+1?大家也不吭聲,認為把1+10變成10+1,不是一回事嗎,倒前倒后的不是文字游戲嗎?

我說,要把這個10改成10個企業在營商環境當中最大的痛點、堵點、最關注的問題,然后加一個兜底條款。把結構整體變成了圍繞企業最關注的十個問題,政府要如何提供服務,沒有說到的,還有個兜底條款,我們來兜底。

圍繞這個思路,10+1變成了一個文件100條,這100條當中大概15條是獨創的,大概有30條左右是全國先進水平的。這里面的核心思想一定是用戶思維,客戶導向,最核心的就是讓企業有獲得感,真正按照問題導向解決問題。企業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

NBD:我們都知道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這么多條文件南京是不是都能做到?

藍紹敏:一個文件要真正落到實處,百分之百做到位,是一個痛苦的、艱苦的過程。

所以首先,今年一季度市政府專門開了一個會,通報了營商環境100條和民營經濟30條落實不到位的18個反面典型。我們打算今年一個季度通報一次,向全社會公開。大家遇到什么政策不落實,就反饋。我們通過不斷曝光、通報,倒逼這個政策落實。

第二是說營商環境的深化,去年文件是1.0版,我們會不定期地升級。

第三就是對營商環境當中大家最關注、最難的問題,包括工程建設領域的審批等,我們把它拎出來,通過試點進一步優化打通環節。真正讓市場主體有更強的獲得感,就能真正認可我們。讓資本、技術、人才用腳投票,真正走進南京,喜歡南京。

目前,我們雖然有了一個好的基礎,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說南京的營商環境就到了很好的階段,還要持續做工作。

NBD:從去年開始,中央到省市也都出臺了一系列與民營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南京是怎么思考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道題目的?

藍紹敏:關于民營經濟30條,南京最大特點就是按照總書記在民營經濟座談會上提的六個方面,一一對應落實。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把這六方面深下去、細下去,如何真正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把它解決掉。所以,我們的文件針對性很強,非常解渴。這是我們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這一次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說政府要帶頭講誠信守契約,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對拖欠企業的款項年底前要清償一半以上,決不允許增加新的拖欠。這一條,大家給予了熱烈的回應,都很振奮。前年全國兩會,我曾建議政府、國有企業要帶頭解決對民營企業的拖欠問題。中央下決心,民營企業就有獲得感。我這次也是帶著問題來的。我們在調研中遇到大量反映銀行承兌匯票的問題。不少企業提供了案例,企業的現金流因為票據的存在大量被侵蝕,資金被抽血,依然非常困難。

地方政府在解決民企所急、所需、所難時,關鍵在于從中觀、微觀層面發現民企真正的痛點堵點難點,然后以這個問題為導向去呼吁和解決。

所以關于票據問題,我們一方面向國家呼吁,希望《票據法》要改、監管方式要改,也呼吁希望央企對民營企業、對中小企業、末端企業手下留情。我們自己也在思考,能不能請金融機構建立票據的做市商制度,能不能公開報價,提高它“貼現”的便利性,讓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沉淀在票據上的資金活起來,留起來,用起來。

我覺得這是一種思路,大家都說難,這個難怎么解決,就是靠政府這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靠我們把握準問題,然后去針對性解決好問題。

●高質量發展 “沒有制造業,光靠服務業是不夠的”

NBD:在您來北京之前,南京剛剛舉行了制造業大會。作為一座服務業占比超過60%的城市,南京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要重提制造業的發展,為什么這么特別地重視制造業?

藍紹敏: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整個經濟發展的脊梁。

南京這么做取決于兩個方面:

一是南京曾或多或少有過去工業化的思想。大家討論南京作為一個服務業高度發達,且每年占比都以一個百分點提升的省會城市,是否還要像其他城市一樣這么重視制造業?這幾年南京服務業發展很快,去年占比超過了60%。但對制造業的重視程度相反,這是一個背景。

二是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確定新一年七大經濟工作任務時,第一條就是制造業。特別是總書記在講話當中強調,要高度重視制造業占比過快下降的問題。

這句話也提醒我們,經濟要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沒有制造業支撐,光靠服務業發展是不夠的。

所以我們提出來一定要把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放在全市經濟工作大局當中,成為一個重要方面,去重視、認識、推進。于是提出了制造業的一攬子目標任務。

第一個是對投資,我們提出了“456”的要求,就是兩年內全市制造業投資占比要達到40%左右、江北新區要達到50%左右,六個郊區要達到60%左右。

第二個是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達到35%左右。2017年,深圳制造業占比是36%。深圳現在的人均GDP是2.7萬美元,南京2萬美元。深圳在2萬美元時,制造業占比大概在40%,南京也要達到35%左右。

第三,制造業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每年要超過一個城市。去年凈增207家,達到2555家,前進一位,在全省排第八位,今后幾年每年都還要超過一個城市。所以重視制造業發展,既針對南京的實際,也符合中央的要求。

NBD:去年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產業地標”打造,這個概念是怎么來的?

藍紹敏:我們一講到城市,人們就會想這個城市的地標在哪。產業同樣也有這個概念——能不能讓一個城市和產業緊密相連。讓人們說到一個產業,就想到這個城市或地方,反之亦然。比如說到德國,大家都會想到德國的汽車、工具等。這就是產業特色和產業地標密切相關。

第二,產業的競爭力也很重要。一個地方的核心產業競爭力、影響力、創造力到底在這個產業中如何?這也和產業地標有關。第三和我們組織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有關。就是我們到底如何發展產業?滿天鋪,什么都搞?很多城市產業門類齊全,但每個產業都不大,那就要聚焦。我們要像做城市地標一樣,在產業上做出自己的地標。

NBD:什么樣的產業才具備成為地標的潛質,要怎么選擇?

藍紹敏:我們希望是一個成熟的產業,是能夠在3到5年或稍長一點時間能迅速達到一定規模的產業,比如3到5年能達到3000到5000億以上。

我們有一些很好的產業,南京的智能電網現在就是全國第一,但它到1000億左右規模就已經基本到天花板。再比如說未來網絡,應該說是非常好的未來產業,但它現在的產業化程度還不夠。同時,還要考慮它的影響力、競爭力、創新能力,還有特質。在這么一個背景之下,我們首選了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下一步還要選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再加上軟件信息服務。

我們計劃5到6個產業地標,每一個產業制定一個行動計劃,給一個專門的產業政策,然后圍繞這個產業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培育最頭部的企業、形成最完整的產業鏈,也提供最具競爭力的創新平臺和創新要素的集聚。同時,還要讓這個產業能有獨到的人才培養機制,創造一個最好的產業生態,讓這個產業在南京不斷發展壯大。

我一直講,高質量發展不是簡單地和兄弟城市比規模、比塊頭,要比特色、比高度、比核心競爭力。所以講制造業發展就不能忘記產業地標,講創新名城建設,一定要讓創新名城的成果最后在產業地標當中得到體現,真正去支撐、服務、提升產業。這樣將來就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創新生態形成“首先要做到幾個寬容”

NBD:“創新”是近來在南京最常聽到的一個詞。今年春節后,南京召開“創新名城推進大會”,媒體稱之為南京的“新春第一會”。南京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創新名城建設,又把它寫進今年南京市“一號文件”里。那么在您看來建成創新名城的核心標志是什么?

藍紹敏:創新名城建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張敬華親自部署并大力推動。我的理解,創新名城標志就是創新生態真正的形成和對創新要素的獨特吸引力。這是創新名城的核心和關鍵。所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這件事。去年“一號文件”點到了,但這個還需要時間,還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今年,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我們對標深圳、波士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創新生態。深圳創新生態確實是最好的,既沒有過多政府色彩,又沒有過多的世俗觀念。而是外來人才、創新人才集聚,土壤特別好。

對創新生態的形成,我理解有四個寬容:第一是寬容失敗的創新資本支持;第二個是寬容失敗的創新綜合服務;還有一種寬容失敗的創新績效評估;最后是寬容失敗的創新社會氛圍。

我們分別來說,一個地方創新生態最好就是要有創新資本。深圳,硅谷都非常成功,往往是相伴而生。我們去年拿了50個億做政府引導的VC。政府一下拿這么多錢去做創業投資,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突破。我們希望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一起參與。

寬容失敗的創新綜合服務,就是除了資本之外,包括其他方方面面。有一次我們去韓國一個創業孵化區,那里有一個區域提供給創業失敗的人再創業。這就是我講的創業服務,創業失敗再創業的人可能成功率更高,也可能不成功,但需要這種綜合服務。

寬容失敗的創新績效評估,是我們最難的一個點。政府資金、政策引導,在創新這個問題上怎么評判成功與失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問題,具體到每個人、每個情況、每個項目、每個創新的過程,都可能發生變化。這時績效評估該怎樣寬容失敗?我認為方向應該是有利于創業者東山再起,但我們的評判標準往往過于簡單化。

寬容失敗的創新社會氛圍就是要以創新為榮,而不是以失敗為恥,哪怕摔倒了也再去創新。所以要營造一種環境,只要還要去創新,不斷去創新,勇于去創新,甘于去創新,社會是支持你的。有沒有條件持續做下去,是另一回事。但社會應該鼓勵。這個最難,中國的創新就是要在這些問題上下決心,不是簡單的政策比拼。比誰給的錢多、花的錢多是沒有出路的,創新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生態。

NBD:此前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到幾個關于江蘇創新的短板,從南京實踐來看,您認為應如何解決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不夠的問題?

藍紹敏: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是非常重大的問題。我們把創新分解成兩件事兒,一件是高端創新要素的集聚,是核心。第二是產業地標打造,是抓手。這兩句話互動,實際上就是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

這里面要把幾個事情打通,比方說產業地標確定了,就圍繞這個產業地標做人才嫁接計劃,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能不能被引過來?第二,圍繞產業地標的發展,要做最好的創新公共平臺,把創新鏈接到產業鏈上去。第三,我們也在設想,人才培養如何更好地為創新和產業服務?我們現在提出來要做聯合創新大學,就是希望推動校企、校地、校事(事業單位)、校校合作。這種合作意義非常重大,是一種新理念,讓人才培養和產業、創新更加能對接。

NBD:說到人才,南京有如此優厚的高校、人才資源,要怎么讓人才和創新更好融合?

藍紹敏:造訪波士頓讓我更有感受的,就是它的人才和創新融合的問題。去看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二十幾個創新中心,叫做媒體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是各種專業的人才。不是搞人工智能,就全是學人工智能的,包括有心理學等各種人才都混搭在一起,就是觀念的碰撞。

當時還見了哈佛聯合大學負責人,沒有令我失望。他們那個項目是選50個最優秀的學生來學習醫科,前提是本科他要學習其他的專業,麻省理工的理工科專業,都可以選。我問哈佛附屬醫院的外科主任,學什么專業的?他說本科學化學工程。他第一專業不是學醫的。但我們的醫學專家,往往本科、碩士博士都是一個專業。所以,人家的醫生成為科學家,我們的醫生就是醫生,就是一個專業上融合的概念。

我們為什么在產業地標中提出來要做聯合創新大學?就是希望依托國家雙一流高校的二級學院,就利用現有的學院、招生規模、博士碩士培養點、吻合的專業,來推動校地融合、校企融合、校事融合,還有校校融合,吸引最好的人才,做出最有針對性的研究實驗平臺,培養這個專業最好的人才。

如果每個產業地標能做一個該產業的聯合創新大學,等于每一個都是西湖大學。只不過西湖大學是綜合的,我們做的是專業而已。講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對接就是這個思路。南京有這么好的高校資源,關鍵是怎么下決心去突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