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26 11:31:32
“先能力,再規模。”
每經記者 吳抒穎 每經編輯 林菁晶
3月26日,萬科舉行的2018年度業績推介會上,萬科高管們陸續解答了現場媒體記者提出的問題。
每經記者 吳抒穎 攝
記者:萬科的致股東書里面說到萬科不追求規模老大,我看萬科2018年的凈利潤不占優,想問未來萬科靠什么來保持優勢?萬科的護城河是什么?
萬科總裁祝九勝:在這個行業里面,既有機會又有挑戰。我們看全球的經驗,一般單一開發商(做到)6%到8%就很高了,我們自己的戰略定位對規模的依賴不那么嚴重,在能力上要領先領跑,我們要看到客戶的需求變化,我們要服務客戶,提供更多的產品建立自己的口碑,沒有在規模上做簡單的現行的比較。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有效果,有的沒有呈現出來,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個是租賃住宅,我們從14年就大規模在探索,目前已經開業了六萬間,這一塊的錢很難賺,但我們增加了一個城市的濃度;第二是物流,我們現在在這個領域是相對領先的位置,我們的各種經營指標也相對領先,對股東也有所回報,我們去年成功收購了太古冷鏈,發展了另一塊的業務;第三塊是傳統的物業管理,我們以前只管自己的樓盤,現在從管樓盤到市區到管城區,我們18年的收入超過了百億。
我們自己很堅定,先能力再規模,我們對這一點有充分的信心,歡迎大家給我們更多的指點。
記者:萬科在規模大了之后會更加保守,我想問上海區域的“大江大海”是不是新一輪的“海盜行動”?
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萬科的大江大海計劃和海盜計劃沒有一點關聯。我們有一個概念叫事人匹配,要梳理一個事情的能力拼圖,一個人他可能不是全才,我們需要能力的組合。例如報批報建,他要和政府還要和學者打交道,我們沒法培養這樣的人,萬科也不可能擁有所有優秀的人,我們的大江大海計劃首先是將公司內部變成大江大海,我們希望在整個集團內公開競聘,這是我們內部的大江大海。
我們也需要在整個社會網羅人才,萬科未來是沒有崗位這個說法的,而是人事匹配,大江大海不是海盜行動,一定不是,而且我們主張從乙方挖人,例如工程管理,他們在地盤上待著,他們知道怎么樣的質量把控更好。
記者:萬科如何應對融資的變化?
萬科執行副總裁張旭:我們自始至終都要維持現金流穩健發展,我們的現金流是短期負債的兩倍,是非常穩健的一個發展趨勢。我們很重視自己的信用,把對穆迪等等的評級看成對我們管理的要求,這會指揮我們的經營,我們目前的評級在行業內是很好的水平,我們的成本證明了資本市場對我們的認可,我們相信我們能夠應對挑戰未來的時間也能夠持續保持下去。
記者:在今年年報中沒有提“萬村計劃”,是基于什么考量?
祝九勝:萬村是我們在租賃住宅業務中的一種解決方案。我們進入了60多個村,去年秋天做了一些收斂和聚焦的動作和安排,出發點是通過對城中村的微改造讓城中村當中的居民住得更舒服。這里面涉及的利益相關方的很多問題比我們想象的復雜,但我們相信問題最終也會解決的很好,我們會謹慎考慮問題,穩妥推進。
記者:去年銷售回款的目標是有多少,今年是否有下調?
張旭:我們每年不給自己定任務的,我們看開工的計劃,交付竣工的變化,每天都是賣樓的好日子。我們相信我們跟市場同步,可以完成得更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