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03 18:13:29
“鄰幾”崛起背后,一方面是區域性便利店的爆發力與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雖然便利店仍在風口起舞,但包括鄰家、131等玩家倒閉的陰影猶存。
每經記者 劉洋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冰火二重天”的便利店賽道,又傳新訊。
近日,安徽地方便利店品牌——“鄰幾”宣布獲由今日資本領投的3000萬美元B輪融資。至此,“鄰幾”成立尚不足兩年,便已獲得一線機構三輪、總金額近3億元加持,開店超200家,備受業界關注
“鄰幾”崛起背后,一方面是區域性便利店的爆發力與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雖然便利店仍在風口起舞,但包括鄰家、131等玩家倒閉的陰影猶存。
究竟,在眼下的“資本寒冬”,便利店玩家該如何處理資本、開店速度與管理三者之間的微妙關系?包括“鄰幾”在內的一系列地方便利店,是否與7-11這般的全國性頭部便利店終有一戰?地方性便利店彼此之間,及與頭部便利店品牌之間,又將呈現何種競合關系?
不足兩年獲三起融資 一線機構閃現
此次“鄰幾”獲得3000美元的B輪融資,其開店速度、融資速度及獲一線基金的加持,尤其受到外界關注。
根據啟信寶數據顯示,鄰幾便利店的運營主體——浙江鄰幾便利店有限公司注冊于2017年4月。截至目前,鄰幾已獲得三輪融資:2017年9月,獲得春曉資本的天使輪融資,金額未披露;2018年8月,獲源碼資本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2019年4月,則是今日資本領投,源碼資本跟投,融資額度為3000萬美元。
換言之,在不足兩年的時間內,“鄰幾”便已獲得三輪融資,其“金主爸爸”——春曉資本、源碼資本、今日資本均屬于知名機構。尤其是此次今日資本入局,一時間更放大了“鄰幾”的光環,畢竟,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素有“投資女王”之稱。
相較于融資速度,“鄰幾”的開店速度亦不遑多讓。
數據顯示,在2018年7月之時,“鄰幾”的門店數量已達到100家。截至2019年3月,“鄰幾”在合肥、蕪湖、馬鞍山已開出200多家便利店,成為安徽省連鎖網點最多的便利店公司。
瘋狂開店、或曰“跑馬圈地”,符合近年來多地便利店的開店節奏,在其背后起催化作用的無疑是資本。
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整個零售市場的變化,消費趨向更近、更快、更便利。在未來的全渠道環境下,便利店這種離顧客更近的形態,可能會迭代出包括前置倉在內的一些新的價值,也因此,近年來,資本也蜂擁進入便利店賽道。
根據《新一輪消費大淘金——未來商業投資報告》顯示,從2016年至2018年8月,便利店行業總計融資事件發生次數達190次,在大消費領域融資事件發生總數中占比達10.3%,在大消費領域最熱門投資賽道排行榜中居于第三位。其中,僅在2018年1-8月,便利店行業便有近60起融資事件。
雖在風口起舞,但不可否認的是,2018年,包括鄰家、131、全時在內的諸多便利店品牌遭遇滑鐵盧,亦是不得不正視的現象。也因此,快速開店、資本與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更顯得微妙。
對此,曾有創投行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便利店行業而言,品牌的市場增速是機構的關注要素之一,而快速開店可以提高企業的估值。顯然,在資本催化下,快速開店的需求與既有資金規模的不對等,讓便利店品牌過度依賴于外來資金,而這也成為品牌日后發展的隱憂所在。
就“鄰幾”而言,目前開店步伐的確堪稱“火箭速度”,其又是否存在上述隱憂?
鮑躍忠表示,這主要取決于企業的基因,如果企業當家人能夠在整體節奏上把握好,一步步將基本功做扎實,資本的推動,無異于插上翅膀。而倘若完全靠資本輸血,自身缺乏對行業的認知和把握,最終肯定出現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一般來說,應該是做到幾十家店,即便是(利潤)再少一點,做到一百家店你就要實現盈利”,像鄰家便利店那樣做到160多家門店,還不盈利,每個月有數百萬元的窺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對此,“鄰幾”曾公開表示,目前便利店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6000元,并購友門鹿的店鋪銷售增長超過35%,鮮食占比超過了30%,線上銷售占比超過10%;同時,毛利率水平達到國內頭部便利店的水平,且已有50%以上店鋪邁過了盈虧平衡點。
全國VS地方,本土VS外資?
一方面,外界關注“鄰幾”時間維度上的特質,即開店及融資速度;另一方面,其空間維度,即其立足安徽的地域性特質,讓地方性的便利店,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
“鄰幾”立足地方發展的特質,與其創始人劉忠建似乎密不可分。公開資料顯示,劉忠建曾帶領團隊,從溫州起步,在溫州先后兼并了“真生活”“民豐”“當家人”,結束了溫州便利店諸侯爭霸局面,此后向浙江全省發展,到2017年,店鋪總數已超過1700家,逐步發展成為了浙江最大(不包石油系便利店)的便利店品牌。
實際上,不僅是“鄰幾”,近年來,在7-11、全家、羅森等意在走向全國的日系便利店之外,地方性的便利店紛呈迭現——如太原地區老牌便利店唐久、金虎;立足長沙的新佳宜;扎根福建的見福便利店;爭雄西北的每一天便利店……
在日前的一場公開活動中,新佳宜便利店創始人兼CEO伍敏誼就表示,目前,一線城市外資的競爭比較大,二三線城市本土便利店優勢比較明顯。他還坦言,其實外資很難在二三線城市存活下來。
伍敏誼所說的外資便利店,主要指涉7-11、羅森等頭部品牌。也由此,在當下中國,便利店賽道似乎也呈現出一種全國VS地方、本土VS外資的競爭格局。其中,地方、本土對應,而外資便利店似乎意在劍指全國。
在這兩極之間,究竟是“東風壓倒西風”,抑或相反?
鮑躍忠表示,中國地區之間經濟、消費習慣、人文文化的差異,使得區域性的便利店企業得以崛起。當前,零售業整體處于轉型過程中,在此種環境下,倘若區域性的企業,擁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對區域市場的把握更加到位,未來的機會可能更多一些;大企業在轉型時,較之小型企業,可能會缺乏一定的靈活度。因此,他認為,未來中國便利店的市場結構并不會呈現為一種特別集中化的樣貌,很可能呈現為地方和全國并存的局面。
他還進一步表示,在零售領域中,包括便利店在內的小業態未來肯定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因此,在目前市場環境的推動下,便利店的整合肯定會存在。這種整合更多呈現為通過資本的紐帶和聯結,形成便利店行業的一種聯合、整合。不過,“整合到什么程度,現在還很難說。”(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