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26 14:47:13
未來城市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由地下物流、共同配送物流、智能物流中樞平臺共同構建未來城市物流體系。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像膠囊一樣的無人車穿梭于地下隧道或大直徑管道、輸送管道將包裹從地下集送中心輸送至住宅樓及寫字樓,無人化送貨入戶……科幻小說中不可思議的物流配送場景,正比任何時候都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4月25日舉辦的第一屆雄安城市物發展論壇上,國內城市規劃、地下物流領域的多位專家對未來城市的智慧物流提出一套解決方案:由地下物流、共同配送物流(以下簡稱“共配物流”)、智能物流中樞平臺共同構建未來城市物流體系。
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秘書長、京東物流城市規劃業務部總經理趙斌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雄安城市擁有比較好的基礎條件,幫助物流留下了很多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空間,這個距離也在逐漸拉近。同時他透露,如果建設快的話,雄安有可能是最先實現全面化無人駕駛的地方,因為空間相對來說比較封閉,也可以實現地下物流。
電子商務的飛速成長推動了物流行業的蓬勃發展,而繁榮的另一面,則是物流配送過程中的交通擁堵、線路規劃不合理及效率低下等現實問題。
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志龍在主題演講中談到,隨著消費市場的繁榮,快遞量呈倍數增長,為了滿足配送需求,地面車輛、車次、貨運量持續增加,使得城市交通愈發擁堵。
“無論是貨物周轉量、車輛載重,還是在途車次、運輸平均距離,都在不斷增加,這也意味著貨運對交通基礎設施的負擔不斷加劇?!彼硎尽?/p>
當前大城市的貨運需求高,但是交通現狀卻難以滿足需求,地下物流解決方案則應運而生。
趙斌表示,研究院通過對案例地區模擬測算發現,未來,有30%的城市貨物需求依然是最有效的方式整車配送,物流中心抵達城市內部的大型商超或者商業中心;28%的大件品類需要通過小型的地上傳統工具運輸,從分撥中心抵達社區配送站點;將有42%的貨物可以通過地下物流廊道的系統進行城市配送。
“如果42%的物流通過地下物流系統來實現的話,每天將可以減少八千到一萬輛貨車通行,全程自動化、高度智能化的系統,可以減少交通事故至少30%左右?!彼硎?。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在地下物流系統的可行性、網絡規劃、工程技術等方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研究表明,地下物流系統不僅具有速度快、準確性高等優勢,而且還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城市貨物運輸的通達性和質量的重要有效途徑,符合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要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
除地下物流之外,一同被提出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還有共配物流。在此次論壇上發布的《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研究報告》指出,地下物流的實施規劃、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以及智能物流中樞平臺將成為未來城市智能物流的主要解決方案。
通過共享物流資源、統一模式標準實現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可以有效提高物流系統效率,減少重復建設,降低物流成本,推動物流系統變革。
按照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初步測算,僅僅在車輛投入方面,采用共配物流模式就能減少50%。很顯然,共配物流這樣的模式既可以幫助客戶提升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又能夠幫助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節省運力。
“城市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資源有效配置,資源共享是提升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模式,而物流是天然具有資源共配條件的行業,但過去由于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共享、系統不協同不互通,帶來嚴重的資源浪費。因此共配物流就成為解決未來城市智能物流的絕佳方案?!壁w斌表示。
正如機場里的航站樓和飛機跑道資源,如果每家航空公司都建設自己獨有的航站樓和跑道,那將帶來大量重復建設,造成資源的嚴重冗余和浪費,但將這些基礎設施資源完成共享共配,那資源的利用率將大幅提高。
被強調的是,無論是實現共配物流還是地下物流,均需要在城市規劃中做出前瞻性部署。這也需要城市規劃與物流專家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和共同研究。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消費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物流行業蓬勃發展,但是傳統物流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區域物流發展不協調、城市規劃后置、土地利用率低、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陳志龍指出,造成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物流規劃尚未上升到城市規劃的高度,未與土地規劃、交通規劃統籌考慮?!?/p>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對于未來城市智能物流系統,無論是老城改造,還是新城重建,足不出戶、快遞自己乘坐無人車直接送到家門口的真正實現,或許還需要各方長期研究努力,而在雄安新區對智慧物流進行設想和落地,則為想象與現實搭建了一座橋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