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5-06 15:26:26
2018年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布,開啟了大資管行業統一監管新時代。
根據資管新規,基金子公司走上轉型之路。新規實施一年來,基金子公司轉型舉步維艱,規模持續下滑,人才流失,業務轉型乏力。不過,一些大股東實力較強的基金子公司,向主動管理業務拓展初見成效。
規模持續下滑 人員流失嚴重
曾經的“萬能神器”基金子公司規模過去一年呈現持續縮水格局?;饦I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基金子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5.14萬億,相較去年資管新規執行前的6.82萬億(截至2018年3月底)減少1.68萬億,縮水24.6%;相比2016年10.5萬億的規模已縮水一半。
與規模縮水同行的是產品備案數量的持續下滑,相當數量的子公司業務處于“停擺狀態”。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統計,截至4月底,今年以來基金子公司備案產品數量大約為223只,而此前備案高峰期,1個月就有數百只產品出爐。今年備案產品涉及23家基金子公司,不到目前全部79家基金子公司的1/3,也就是說多數基金子公司業務處于停滯或發展緩慢狀態。
“2016年基金子公司新規之后,公司規模就逐漸在縮水。資管新規實施后,監管標準逐漸統一,子公司的通道業務受到壓力,業務萎縮200多億規模。”北京一位中型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北京另外一位基金公司高管也表示,子公司原來存量業務到期,新業務幾乎做不起來,整體規模萎縮嚴重。“雖然去年子公司貢獻的是正收益,但情況惡化的趨勢沒有改變。”
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三年前在政策收緊預期下開始向主動管理方向轉型。主動管理規模逐步攀升但速度較慢,整體還是凈縮水狀態。
也有一些公司表示影響較小。國泰元鑫相關人士表示,通過對行業發展趨勢的預判和及時調整,自2017年行業監管方向調整開始至今,公司管理資產規模和經營一直保持穩定。
“最近兩年人才流失很嚴重。在業務萎縮、利潤下滑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失是難免的。核心人才流失,對業務發展影響很大。”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說。前述北京公募高管表示,業務縮水,核心骨干人員在流失,有的子公司甚至是從高管到運營團隊大比例出走。
在人才流失的困境中,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士強調,管理規模雖然萎縮,但會盡力留住核心骨干力量,這些是未來拓展業務的中堅力量。
據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子公司向主動管理轉型的難點是人才積累不足,之前的通道化業務,需要的是產品經理,缺乏投資型、資源型人才。
業務轉型難度大 兩極分化加劇
轉型談何容易,一年過去,很多子公司依然是摸著石頭過河狀態,僅少數公司取得寶貴的突破。
“基金子公司轉型的難度非常大。目前只有ABS業務有些進展,但業務量比較小。”北京一家銀行系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
“基金子公司面臨的困境有監管層面的,比如子公司新規要求的凈資本約束、風控管理等要求,也有市場層面的,比如拓展的股權市場近年來行情不景氣等。同時,基金子公司行業的兩極分化也在加速,部分股東實力較強的基金子公司,業務拓展比較順利。”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目前不少公司已經做了一些創新的嘗試并有所收獲。比如鑫沅資產在ABS業務方面布局較早,目前已形成了較成熟的團隊,管理規模也排名較前;也有基金子公司近兩年創設并發行了多個創新型不動產及證券化產品;還有一些基金子公司積極開展FOF/MOM資產配置業務等。
國泰元鑫資管相關人士表示,基金子公司需要回歸本源,堅持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并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前瞻性布局產品線;并相信專業的力量,打造專業化團隊。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