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27 19:02:14
這是一個“造夢”的行業。沈崗如此,周小天亦然,都是為了夢想而來。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林菁晶
碧桂園機器人公司博智林總裁沈崗離職了。
自2018年7月1日加盟碧桂園以來,沈崗這名擁有著漂亮履歷的前發那科“技術專家”,一直被視作是碧桂園機器人業務的核心人物。不過,碧桂園品牌部人士告訴“鎂刻地產”記者,沈崗離職主要是家庭原因。
如今,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將由博智林的執行總裁周小天負責。
據悉,周小天也是“技術流”,此前是世界500強企業西門子的終生制高管,曾于1995年獲得德國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大學工程與制冷研究所的工程博士學位。他還擁有涉及冰箱結構、性能及控制等多方面的20多項專利,其中現在在中高端冰箱上幾乎成為“標準配制”的0℃保鮮功能就是周小天與博世西門子共享的發明專利。
不過,碧桂園方面表示,掌舵人變更不會影響碧桂園繼續探索機器人業務的熱情和決心。5月24日,博智林發布的消息稱,博智林要努力成為“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全產業鏈服務商”,且還在持續引進人才。
切換至一個技術含量極高,且需要長時間投入的產業,無疑意味著碧桂園需要實現商業思維和邏輯的轉變。
那么,楊老板耗資800億元的“機器人計劃”何時能夠實現?
機器人谷效果圖。圖片來源:博智林機器人
這是一個“造夢”的行業。沈崗如此,周小天亦然,都是為了夢想而來。
沈崗此前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透露,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在他到碧桂園的第一天晚上問的第一句話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強的機器人公司?沈崗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和情懷,也是他一直想做的。
沈崗到來之后,博智林馬不停蹄地招兵買馬,火熱朝天地干了起來。
2018年6月,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揭幕;7月,碧桂園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9月,廣東博智林聲稱5年投入800億元建設順德機器人谷。
截止至2019年2月,博智林人才團隊規模接近900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的人才占比超過49%,而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發人員超過41%。
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博智林目前已形成4大研究院2大事業部的多核心業務引擎。今年5月1日以來,累計引進研發人員234名,比4月末增長51%,其中80%以上是行業內的中高級研發工程師。
如今,周小天也是為了這個“夢想”加盟博智林的。
2019年5月24日,他在博智林第八期新員工培訓會上表示,“我們都是帶著夢想來到博智林的,正如博智林機器人的英文'Bright Dream Robotics',我們的夢想是在全球工業4.0、AI等科技發展趨勢背景下,去尋夢機器人這樣一個有無限前景的行業,而我們這群追夢人有機會、也有信心成為這個行業的圓夢人。”
作為曾經西門子的終生制高管,他說,“我放棄世界500強終身制的高管職位,選擇加入博智林,就是為了實現夢想,想和大家一起通過努力使博智林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機器人公司。”
在碧桂園2019年年度會議上,楊國強對“碧桂園是什么”做出了新的解釋——“我們是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
這個定位下的三個重點業務是地產、農業、機器人,而機器人業務目前的方向是機器人餐廳和建筑機器人。
對于前者,楊國強的夢想是未來5年到10年,有相當一部分工作能由機器人來完成。“我們請了順德最優秀的廚師,教機器人做菜,最后做成跟大廚一樣,這是一個趨勢。”有消息顯示,碧桂園計劃在全國開1000家機器人餐廳。
“鎂刻地產”記者查詢到,目前博智林機器人餐廳已經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其介紹是:利用最新人工智能技術,利用算法控制機器人,實現烹飪過程自動化、菜肴品種多樣化。并聲稱,“機器人烹飪出的菜肴已達到專業烹飪廚師水平。”
在點餐菜單中可以看到,博智林機器人可以做的菜有燒汁杏鮑菇肥牛、辣椒雞肉絲、自制鑊上叉燒和鐵板川椒牛柳等。
但楊國強更看重的其實是建筑機器人。楊國強認為,機器人做建筑不僅符合對零傷亡和安全的追求,也能使質量、效率得到提升。“我也曾經在工地做過建筑工人,重復的高強度勞動說不過去。我們要迎接‘機器人建房子’的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絕對要做出來,這是我們未來強大競爭力的源泉。”
今年1月份,楊國強說希望10個月后就能在很多地方用機器人做建筑,碧桂園已經在安排生產適合機器人使用的鋁模、頂架、爬架、墻板。
這意味著,按照楊國強的要求,今年11月后,就能看見很多機器人做建筑,這距離博智林成立僅有一年零4個月。如果成功,這也將創造出碧桂園的機器人速度。
不過據記者了解,目前博智林的機器人還沒有進入量產階段。
好在博智林目前所取得的成績還是有目共睹的。
據博智林建筑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兼基礎技術研究院院長戴安剛透露,自2018年7月成立以來,博智林人一直全力投入研發工作,已陸續遞交申請專利176件,并在諸多領域取得快速突破。
但正如沈崗所言,“我們不是一家賺快錢的公司。現在碧桂園最欠缺的就是智能制造技術,要發展起來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看房地產的模式去看機器人谷,我們希望和房地產分開來看,按照科學規律摸索成長”。
對地產公司而言,做好開發業務尚且不易,造機器人更將任重道遠。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