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06 16:45:11
1.5萬億公積金,你用上了嗎?
每經記者 王佳飛 每經編輯 陳夢妤
“您帶著身份證來就行了,我把公積金提取這個事給您辦妥,不成功,不收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離職,非京籍,名下無房,提取兩萬余元”的標準,向一家提供公積金提取服務的公司(北京宏運昌盛網絡有限公司)咨詢,工作人員嚴先生向記者如此保證。
日前發布的《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提及,該年度公積金提取額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5.80%;提取人數達到5000余萬,占總繳存人數的35.99%。
提取了1.5萬億元,你用上了嗎?
公積金本是為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公積金管理條例》也規定了購房、租房、退休等6種可以提取公積金余額的情形,但一些機構卻趁機而上,做起了代為(離職人員,一般說辭)提取公積金的生意,雖然各地也頻頻治理,但仍屢禁不絕。
2018年,有更多人選擇了將自己的公積金提取出來。
根據報告,2018年,全國公積金實繳職工約1.44億人,住房公積金提取人數5195.58萬人,占實繳職工人數的35.99%,比2017年上浮1.85個百分點。
提取額達到了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5.80%,提取率(指當年提取額占當年繳存額的比率)70.01%,比上年增加2.03個百分點。
公積金提取總額也在逐步增加。
2018年末,住房公積金提取總額8.8萬億元,占繳存總額的60.29%,比去年上漲1.64%。
提取的公積金的確是發揮在了住有所居方面。
住房消費類是提取的主流,為1.2萬億元,占比79.50%;非住房消費類提取3022.19億元,占比20.50%。
其中,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有681.7萬人,提取金額4206.41億元,占比28.54%;償還購房貸款本息2907.59萬人,提取金額6509.86億元,占比44.16%。
值得注意的是,租賃住房提取增幅較大,共有766.44萬人,提取金額730.4億元,占比4.96%。而去年該項為444.76億元,占比僅3.49%。
《公積金管理條例》規定,以下六種情況: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離休、退休的;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并與單位終止勞動關系的;出境定居的;償還購房貸款本息的;房租超出家庭工資收入的規定比例的,可以提取公積金余額。
但是,一些機構趁虛而入,以“離職人員”為幌子,做起了代取公積金的生意。
多數提供提取公積金服務的機構并不遮遮掩掩,百度搜索“公積金提取”,便可以得到大量的廣告鏈接。這就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事實上早在2018年,住建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公安部就曾專門出臺《關于開展治理違規提取住房公積金工作的通知》來專門治理此類亂象,規定包括對違規提取者記載失信記錄,對違規提取資金責令退回等。
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在《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方案》表示,2018年,查訪、約談涉嫌違規提取人員50余人次,督促20余人全額或部分退還違規提取的住房公積金,對30余名拒不退款的違規提取人員立案查處。
在記者的調查中,嚴先生一開始很謹慎,詢問記者是否同行,但稍作客套便說:“我們提供的都是合法合規服務,否則我們敢掏錢打廣告嗎?”
在簡單詢問了記者的基本情況后,嚴先生表示,辦理當天便可提取4500元(1個季度),其余金額分3個季度分批到賬,需要支付提取金額的10%。
關于4500元額度,記者從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獲悉,北京市行政區域內無自有住房的,無租房合同及發票也可辦理住房公積金提取,提取每月按1500元的標準每季度提取一次,提取滿一年后需重新申請。
嚴先生向記者介紹,如果名下沒有房產,則必須用租房的名義進行公積金提取,操作方法是:
“您先在我們的公司辦理入職,然后辦理提取手續,待提取手續辦好之后再辦離職,我們會先給您墊付一個月最低250元的公積金。”
嚴先生反復向記者保證,這種操作方法是沒有任何風險的。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詢問是否能夠一次性提取全部金額時,嚴先生表示一些機構有這種操作方法,但是不合規,會帶來凍結賬戶的風險,他們不提供這種服務。
隨后記者又聯系了上海一家代辦機構(上海文山民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沈先生表示需要收取總額的20%作為報酬,但能夠一次性提取完成,仍然用“房屋租賃”的名義,同樣表示沒有任何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咨詢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得知,管理中心并未授權任何一家中介公司進行公積金提取業務,如果提供虛假信息進行公積金提取,一經證實便會影響自身征信,建議通過受雇單位正常辦理。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