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9 19:30:07
6月27日,華興源創將進行網上申購。公司擬公開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擬募集資金10.09億元,證券簡稱為“華興源創”,股票代碼為“688001”,本次發行網上申購代碼為“787001”。
每經記者 吳凡 黃鑫磊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生 鄭潔 攝
今日(6月19日),上交所官網披露了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興源創)的上市發行安排及初步詢價等公告。這也意味著,作為首批獲準科創板IPO注冊的公司,在6月18日注冊狀態變更為“注冊生效”后,公司率先打響了科創板上市發行的第一槍。
華興源創披露的招股意向書、上市發行安排及初步詢價公告顯示,其擬公開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擬募集資金10.09億元。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公司證券簡稱為“華興源創”,股票代碼為“688001”,本次發行網上申購代碼為“787001”。
今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蘇州工業園區青丘巷8號,這里是華興源創公司所在地,兩棟白色建筑頗為醒目。記者試圖進入公司采訪,被其工作人員拒絕。
隨后,華興源創董秘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領導都不在公司”,并表示不接受任何采訪。
記者聯系到華興源創技術工作人員試圖了解其工作節奏,對方同樣表示不接受任何采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華興源創于2018年5月完成股改,今年3月遞材料沖刺科創板,前后用時不到一年。此后,華興源創又“一路闖關”,先后走完了受理、多輪問詢、上會、注冊環節。
華興源創上市申請6月11日獲科創板上市委會議通過,13日提交科創板注冊申請,14日公司注冊申請獲通過。華興源創雖然是第二批上會的,但卻首批拿到證監會科創板IPO注冊“通行證”。
對于華興源創所展示出的“速度”,一位投行人士表示,這一方面說明華興源創確實準備得比較充分,被問詢后能馬上進行回復;另一方面,如果科創板第一批要集中上市二三十家公司,那么現在速度必須要加快,要不停地有新的企業注冊,然后進入發行流程,才有可能在七月中旬的時間點集中掛牌。
記者了解到,科創板企業在注冊后是路演、發行承銷、登記等關鍵環節,這些工作做完以后就能上市交易了。
在華興源創披露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安排及初步詢價公告中,公司提醒道,相比A股,此次發行在發行流程、網上網下申購及繳款等環節發生重大變化。
此次發行采用戰略配售、初步詢價及網下、網上發行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此次戰略配售由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跟投組成,跟投機構為華泰創新投資有限公司。初始戰略配售預計發行數量為200.5萬股,占本次發行總數量的5%。
另外,在回撥機制啟動前,網下初始發行數量為3047.6萬股,占扣除初步戰略配售數量后發行數量的80%;網上初始發行數量為761.9萬股,占扣除初步戰略配售數量后發行數量的20%。
如何確定發行價格?華興源創稱,發行人和保薦機構(主承銷商)將通過網下初步詢價直接確定發行價格。實際上,科創板所有股票都是直接采取詢價的方式,由機構投資者詢價,機構投資者只限定為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相關專業機構投資者。
初步詢價采取擬申購價格與擬申購數量同時申報的方式進行,參與詢價的網下投資者可以為其管理的不同配售對象賬戶分別填報一個報價,但同一網下投資者全部報價中的不同擬申購價格不超過3個,最高價格與最低價格的差額不得超過最低價格的20%。
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參與此次發行?據介紹,參與此次網下發行初步詢價的公募產品(除科創主題封閉運作基金與封閉運作戰略配售基金外)、社保基金等在2019年6月19日(T-6日)前20個交易日持有上海市場非限售A股股份和非限售存托憑證總市值的日均值為6000萬元(含)以上;參與網上發行的投資者需持有1萬元以上(含1萬元)市值的上海市場非限售A股股票和非限售存托憑證。
另外,上述公告中對于限售期安排、延期發行安排、中止發行情況等也做了說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華興源創的初步詢價時間為6月21日及24日的9:30分至15:00,25日確定發行價格,26日網上路演,27日網上申購配號,7月3日刊登《發行結果公告》。
2005年6月,陳文源、張茜夫婦斥資百萬注冊成立了華興源創的前身——蘇州華興源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彼時,陳文源持股90%、張茜持股10%。在此次股份發行前,陳文源、張茜夫婦直接及間接合計持有華興源創93.15%的股份。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生 鄭潔 攝
記者注意到,在公司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華興源創均未引進外部投資者,僅在股改時引入了員工持股平臺。
華興源創是國內領先的檢測設備與整線檢測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從事平板顯示及集成電路的檢測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應用于LCD與OLED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汽車電子等行業。
2016年~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16億元、13.7億元和10.05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分別為1.71億元、2.96億元和2.37億元。需要注意的是,同期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比較高,分別為78.99%、88.06%和61.57%,主要客戶包括蘋果、三星、LG、夏普、京東方、JDI等知名品牌商。
華興源創表示,公司主要產品應用于國內外知名的平板或模組廠商及消費電子終端品牌商,下游行業集中度較高。
事實上,能夠吸引一眾知名品牌與華興源創進行合作,也因公司有自身經過多年積累的相關核心技術。
招股意向書顯示,目前新型顯示器正面臨從LCD向柔性OLED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換代周期,而柔性OLED的關鍵檢測設備被國外數家企業所壟斷,而華興源創目前在柔性OLED的Mura補償技術、柔性OLED的顯示與觸控檢測技術等多個方面具有領先性。公司舉例稱,其自主研發的“柔性OLED的Mura補償技術”填補了國產設備的空白。
技術有優勢,公司也投入了較大的研發精力。2016~2018年,公司研發人員的數量分別為154人、230人和350人。目前公司逾40%的員工為研發人員,2018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13.78%。2016~2018年,公司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分別為25.58萬元、28.11萬元和29.84萬元。
天風證券研究所所長趙曉光認為,中國下一個大的周期,就是科研孵化、科研轉化,這就是搞科創板的意義。
(實習生鄭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