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A股動態

每經網首頁 > A股動態 > 正文

【記者手記】真實的一手消息來自“密林”深處!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20 17:04:10

據同行的期貨人士粗略估算,我們此次在山東地區的實際行程肯定大于500公里,因為其間還有很多數不清的田間小徑和崎嶇不平的山路。為了得到這些第一手信息,我們一行盡量找機會深入人跡不多的谷地、山地。有很多地方車輛不能到達,只能徒步行走。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何劍嶺    

____500789438_banner.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按照蘋果產量大小年的邏輯,其實市場對今年蘋果的產量大致已有判斷。不過用期貨行業人士的話來說:現在蘋果還在樹上,距離收獲還有幾個月,其中的變數不可不察。

從地圖上的直線距離來看,我們此次東線調查的總里程超420公里。不過據同行的期貨人士粗略估算,我們此次在山東地區的實際行程肯定大于500公里,因為其間還有很多數不清的田間小徑和崎嶇不平的山路。

如陀螺般轉個不停的“田野調查”

隨著開始深入實地,我終于見識到了什么才叫“田野調查”。在煙臺蓬萊產地調查的那天傍晚,我和蘋果團隊從果農得知附近的某個水庫水位明顯下降。盡管當時已經快傍晚7點,幾個期貨人還是決定去實地探訪。到達現場時,天空已落下夜幕。雖然視線已經不佳,一位魯證期貨的分析師還是不顧道路崎嶇,在幾乎沒有燈光的情況下了,獨自來到了諾大的水庫邊。在實在看不清水面的情況下,他就找來個石頭測試水的深淺。

在此次調查途中,為了能在一天之內盡可能地多走多看,可以說,我們一行幾人不是在趕往下個村莊、下片果園的車上,就是在田間地頭邊問、邊看、邊拍、邊記。除了中午會找塊樹蔭在車上休息一會外(那個時候果農也通常在午休),其余時間幾乎都在作業。我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像個陀螺,轉個不停。這樣的早出晚歸是我們此次蘋果調查的常態。

用雙腿獲得的現場第一手信息

也許,有的投資者會好奇:要了解蘋果行情,去各大城市里的批發市場向果販們多問問不就行了嗎?而實際情況并不是這么簡單。首先,從批發市場的果販處了解到的大多都是二手、三手信息,不夠準確全面;此外,現在還沒到新蘋果上市季,距離上一個上市季已經過去了三個季度,現在找蘋果貿易商、經銷商調查的意義已經不大。所以,要獲得這個套袋季有價值的信息,廣泛而有深度地探訪各主要產區的田間地頭,問果農、看果樹,甚至看土地墑情、產地內水庫的深淺等等這些用雙腿做“功課”的田野調查,既是“笨辦法”,更是“好辦法”。

某位已經參加過多次這樣的田野考察的期貨研究人士告訴我,研究蘋果這樣的鮮果的長勢只有真正踏上產地的果園,并進行比較深入、廣泛的調研,才有可能總結出一些有用的一手信息。

為了得到這些第一手信息,我們一行盡量找機會深入人跡不多的谷地、山地。有很多地方車輛不能到達,只能徒步行走。比如在地勢低洼的響李村、響水灣,我們一行時而爬坡過坎,時而躬身在大片又矮又密的果樹林間,穿行了好些路才找到隱藏在果林深處的套袋果農。

真實的一手消息來自于“密林”深處

很多時候,在一大片濃密的蘋果林里要找到一個果農還需要眼力和經驗。像我這樣常年在“鋼筋水泥”里生活的人一時半會很難做到,只能調整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去適應。但真實的一手消息往往就來自“密林”深處。

據同行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以前分析商品期貨,少不了要多看技術,自從蘋果期貨上線后,實地調研就頻繁起來了。一方面是公司重視,一方面要判斷蘋果的產量確實有必要在蘋果生長各重要節點進行實地調研。在某每年會多次出差調研的期貨市場人士看來,盡管在一次大范圍的深度調研后,可能還是難以對投資方向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實地調研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國內期貨市場傳奇人物傅海棠(相關著作《一個農民的億萬傳奇》)就是現場調研的推崇者。據說,農民出身的他去年還曾赴陜西等主產區調研過蘋果。此前,曾有不少期貨人士告訴我,看起來期貨投機性很強,但其實做期貨投資,對現貨市場的理解和把握也非常重要。傅海棠把大量時間用在對現貨市場的考察和分析上,這是他能成功的關鍵。

在某早年曾做過券商賣方分析師的期貨人士看來,相比現場調研,過去做上市公司的調研就顯得輕松不少。“一般調研一個公司半天時間就足夠了,主要是聽公司董秘等高管講,不過他們講的東西真實性有多少我們就不確定了。”

人工因素為中長期變量 矮化密植栽培前景廣闊

經過此次為期四天的山東蘋果主產區實地調查,我有一個深刻感觸就是:當前蘋果種植“靠天吃飯”的特征仍然較為明顯,所以背后值得考察的各種因素遠比之前想象的復雜。除了霜凍、大風、干旱、冰雹、大霧這些直接影響蘋果產量的自然不可抗力外,還有水利條件、農資、人工、管理、技術等諸多人為因素,甚至還有其他存在競爭關系的水果的產量、價格情況等值得關注的變量。而其中的人工因素也許是未來蘋果種植業中一個值得中長期關注的變量。

在這次實地走訪中接觸了多達幾十位各地的果農之后,我發現,各產地果農的年紀大多偏大,不少還在田里忙著套袋、施肥、打藥的果農年齡都超過了60歲,而在城市里這個年紀都應該退休了。據蓬萊某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觀察,現在農村種蘋果60歲以上的果農可能占比近八成。他認為,隨著未來果農數量的減少,可能會對未來的蘋果產量造成影響,畢竟現在蘋果種植的各個環節基本還是要靠大量人工。

郝格莊村一位果農向我表示,雖然現在種蘋果的各類成本不低,收成也要看“大小年”和各種天氣因素,不過他還是要種。“年輕人可以在外面打工,我們這樣上了年紀的,打工沒人要,只能在地里管理果樹。”

不過,也許再過些年,當前山東蘋果以傳統方式種植為主的格局將發生變化。在棲霞楊礎鎮一帶,我在那里的山坡和洼地上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蘋果矮化密植基地。一眼望去,現在那些基地里的一株株蘋果樹苗上還是“空空如也”,但預計再過幾年,這里將形成新增產量。據行業人士介紹,目前國內云、貴、川等蘋果新興產區已開始推廣矮化密植栽培蘋果,這些地方未來產量的增長空間不可小覷。相比普通果樹,矮化密植蘋果適用機械化生產,生產效率更高,有望改變傳統蘋果種植工序繁多、耗費人工的狀況。

也許,再過些年,越來越多已到退休年齡的農村老人,可以站在蘋果矮化密植基地里,幸福地笑著,唱著那些年耳熟能詳的“小蘋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蘋果期貨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