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1 09:52:51
每經記者 高湘山 張素書 每經編輯 畢華章
▲ 圖片來源:陜西省政府官網
一進一出,陜西第一大國企延長石油集團,儼然成為近期焦點。
這緣于兩家上市公司,延長化建(600248)以及陜天然氣(002267),日前的新動作。
一方面,延長石油集團持有的延長化建29%股份,將被無償劃轉至陜建控股。
另一方面,其作為戰略投資者,擬對陜天然氣的控股股東陜西燃氣集團,進行增資擴股,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圍繞著延長石油集團,一進一出,內涵頗深。
它既是實際控制人省國資委,對相關國企資源的布局騰挪,也釋放出陜西國企改革的最新訊號。
要知道,陜西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的資產總額,去年底已達2.7萬億元,排名全國第7位。
然而,規模雖然居前,效益卻仍偏后。辛苦一年,真正到手的利潤,仍是零頭。
面對如此難題,事關2.7萬億的資產,陜西國企改革這盤棋,怎么下?
近年來,陜西國企也取得較快發展,但其改革的舉措,卻也不乏“慢動作”。
尤其是與其它省份作比,陜西國企也時常被市場詬病。
說到陜西省屬國企的龍頭代表,必然繞不過延長石油。西部首家世界500強,在海外亦有布局,綜合實力當然不容小覷。
延長石油近幾年的營收,從2000多億一路奔上3000億??此企w量龐大,可是效益如何?質量如何?
來看一個例子。
對于延長石油集團而言,2015年是特殊的一年:遭遇10年來的首次虧損。
那一年,2000多億的收入,擱在手上還沒捂熱,支出的成本已超出,扭頭便告虧11億。
誠然,當產能擴張撞上油價低迷,虧損似乎也能說的過去?
再來看看延長集團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變化。
2016年排名第61位,2017年退至第64位,2018年再退至第66位,逐年倒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凡 攝
若以榜單排名為參考,作為陜西第一大國企的延長石油,同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國企相比,在總體實力上,仍存在較大差距。
好在,得益于供給側改革的成效,延長石油集團在排名倒退之際,尚能保持一定盈余。
還有類似陜煤化集團等省屬企業,近年來,亦借助供給側改革、技術創新、資源重組等舉措后,才相繼擺脫發展困境,實現扭虧……
從這也能看出,陜西國企自身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如何。
再從公司治理方面來看,陜西國企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曾經一度,陜西交建集團、陜汽控股集團、陜煤化集團等8家國企,竟然出現12名董事和7名監事缺位的情形。
如今,陜西國企開展“六項改革試點”,其中不乏“規范董事會建設”這一項。
聯想到此前,眾多陜西國企董事、監事“缺位”的現象,也算是一種進步。
微觀龍頭國企之后,來看看經濟結構和行業情況。
陜西國企,仍以能源類一枝獨秀。相較之下,國之重器、真正創造財富的制造業,卻顯得弱勢。
更何況,能源行業進入低谷,進而對全省經濟造成拖累,已有前車之鑒。從這點來看,陜西制造業國企的壯大,也已刻不容緩。
接下來,著眼陜西國企的整體。
截至2018年底,陜西省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27015億元,排全國第7位。
體量龐大,名副其實。
實現營業收入11296億元,排全國第5位;利潤總額391億元,排全國第7位……
單從規模指標看,陜西的國企發展著實不錯。
可是,本著理性、建設性的出發點,粉巷君(ID:nbdfxcj)更看重的是,發現不足之后的迎頭趕上和“彎道超車”。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道至簡。拋開繁雜的會計流程和術語,僅以陜西國企的利潤總額,與營業收入比較一下,恐怕就會發現,確實難言輕松。
一年到頭,11296億的收入,利潤總額僅剩不足400億,僅占比3.5%左右!
時任省國資委主任任國曾介紹過另一個指標。2017年,全國省屬國企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排名中,陜西省排在第20位。
明擺著,成本之高,費用之大,收獲之微,想想都不可思議。
這3.5%左右的比率,意味著什么?
這么說吧,目前一年期的基準貸款利率為4.35%。請注意,這里說的是基準貸款利率。
實際運營過程中,能以低于5%的利率拿到貸款的國企,真是寥若晨星。當然,倘若民企的貸款利率能低于10%,企業家心里估計早就樂開了花。
這么簡單對比一下,如何不讓人感嘆:家大業大的陜西國有企業,利潤創造能力,竟然如此之低?
恐怕,這不是陜西國企應有的發展效率和發展質量。
陜西國企改革,到了必須要改、不得不改的階段。
時間緊,任務重,以此形容陜西國企改革現狀,頗為契合。畢竟,距2020年全面完成陜西國企改革的總目標,僅剩1年半時間。
陜西國企改革的《三年行動方案》,涵蓋2018至2020年的重點改革任務。而實際留出的推進時間,卻少了將近三分之一(2018年11月發布)。
而在任務方面,以目前的進度看,似乎也難言輕松:
國有競爭類企業股改面達50%、混改面達60%;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到20家左右,至少儲備30戶擬上市企業;
省屬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長20%左右,到2020年突破500億元……
當然,陜西的國企改革,也不乏諸多成功案例,尤其是在此前幾輪國企改革期間。
時間拉回到2001年。
坐落于寶雞的陜西汽車齒輪總廠,干了一件“大事”:省屬企業尋求重組,請別人來坐頭把交椅,在陜西開了先例。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年9月,曾一度瀕臨破產的陜西齒輪廠與湘火炬合資,組建了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
通過決策、用人和分配機制的改變,實現了浴火重生。
如今的法士特,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變速器箱龍頭企業。連續十六年名列中國齒輪行業第一,重型汽車變速器年產銷量連續十三年穩居世界第一。
還有,陜西投資集團旗下陜西匯森煤業公司等6家省屬企業,在去年全國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中,突出重圍,順利入選。
珠玉在前,陜西國企改革的各項重點工作,勢必將陸續推進。
至于如何突破動力不足不愿改,擔當不足不敢改,以及能力不足不會改,走出一條符合陜西實際的國企改革之路,尚待觀察。
國企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陜西省國資委主任劉斌,以及他所帶領的國資班子,任重道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