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9 19:35:02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廖丹
近日,二三四五(002195)、物產中大(600704)、永興特鋼(002756)相繼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公司終止設立保險公司,理由是“籌建進度慢于預期,目前尚未取得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設立批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繼2016年9月公告發起設立華商云信用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后(以下簡稱“華商云信保”),在包括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的7家發起人中,除浙江榮大招標有限公司外,目前其余6家均選擇退出。
時間回到2015年,各路資本開始爭相排隊,欲拿下一塊保險牌照。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統計的數據,2015年、2016年,發起設立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超過了40家和70家,上述幾家上市公司正是其中一員。時至今日,保險牌照熱度消退,近一年來,僅有兩家保險資管公司和安聯(中國)保險控股獲批籌建。
在業內人士看來,獲批籌建的不確定性考驗著發起人的耐心,各路資本也開始重新考量入局保險業的初衷。
2016年5月,永興特鋼公告稱,擬與萬豐奧特控股、二三四五旗下子公司等共8家公司發起設立華商云信保,到了2016年9月,發起人調整為7家,另一家上市公司物產中大加入其中。根據永興特鋼的最新公告,除浙江榮大招標有限公司外,目前其余6家均退出不再作為發起人。
數據來源:永興特鋼關于參與發起設立保險公司的進展公告
上述多家上市公司在公告中提到,退出的理由為“籌建進度慢于預期,目前尚未取得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設立批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2018年初,太平科技、黃河財險、北京人壽獲批開業,此后數月,瑞華健康、海保人壽、國寶人壽、融盛財險相繼獲批成立,不過,此后除了幾家保險資管公司,便鮮有保險機構再獲批開業甚至籌建。有業內人士稱,這可能與之前的銀保監會的整合有關,接下來可能要回歸正常的市場準入。另一方面,目前行業也存在一些問題,監管部門首先致力于解決問題。
事實上,隨著2017年上市公司申請保險牌照迅速降溫,此后宣布退出的案例并不少見。比如,由九鼎投資、易聯眾、金杯電工、眾信旅游、中化巖土、濟民制藥、飛天誠信等7家上市公司在2015年共同發起的九安人壽,在2017年由于等待無望,金杯電工、飛天誠信相繼宣布退出。
對于等待長達兩年的準股東方而言,籌建款項的占用對資本實力也是一大考驗。以此次退出的二三四五、物產中大、永興特鋼為例,對華商云信保的擬出資比例分別為20%、20%、18%,認繳股款項分別為4億元、4億元、3.6億元。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保險牌照獲批前的等待,對股東方的資金實力和真正投入保險行業的決心都是一大考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主體退出可能有多方面的考慮,他分析稱:“一方面,在近年來經濟形勢發展變化較大的背景下,公司自身的發展戰略可能會發生改變,或影響到原來對保險業涉足的計劃;另一方面,隨著保險業新的股權管理辦法實施,也對股東的資質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5月永興特鋼發布的公告中,從保險業前景,展望了此次對外投資的影響。永興特鋼表示,中國保險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保險產業已經逐步成為國內外金融控股集團必不可少的“發動機”與“驅動器”。保險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前景良好,信用保險等保險業務發展迅速,潛力巨大。
對于其發起設立的信用保險公司,永興特鋼進一步表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對于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不斷增加,合理布局并及早參與投資互聯網信用保險,對于公司開拓新的增長點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根據中保協的數據,互聯網信用保證保險成為互聯網非車險增長主力之一。朱俊生認為:“從短期看,目前產壽險都面臨一些挑戰,特別是新進入市場的主體,不管是業務拓展還是獲取利潤,都存在一定的壓力。即便是對保險業長期看好,但企業可能短期有所保留,做出在短期不進入保險業的選擇。”
此前,也有上市公司由于多種原因退出設立信用保險公司。如2018年3月,金發科技與安信信托發布公告稱,已向監管提交撤回設立中合信用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請。原因是發起人之一,即持股19%的中谷農業(北京)有限公司退出,導致原申請發生重大變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統計顯示,2015年、2016年,發起設立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超過了40家和70家,不過,這一數據在此后未能持續。在業內人士看來,鑒于監管政策環境變化,資本對保險牌照熱情下降在意料之中。
在保險牌照的審批階段,除了要求發起人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更重要的是業務、流程、風控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持。
朱俊生表示:“股東自身的行業與保險業的相關度,股東的財務狀況,資源利用等綜合因素,都會影響到監管對牌照的審批,此外,設立保險公司接下來的經營策略是不是審慎的,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特色和創新之處,是否嘗試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因為新進入的主體很難以‘小而全’去復制大公司的“大而全”,就必須差異化發展,發揮某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獲批之后,能否可持續發展,這也是監管部門可能關注的。”
事實上,除了審批風險,運營管理風險及短期盈利風險也是上市公司發起設立保險公司必須面臨的難題。2018年,少數上市公司成功拿到保險牌照,成為眾多資本中的“幸運兒”,包括參與發起海保人壽的易聯眾、參與發起融盛財險的機器人和出版傳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成立于2018年7月的融盛財險的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凈虧損8623萬元。成立于2018年5月的海保人壽,其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凈虧損5715萬元。對于新成立的保險公司而言,開業首年虧損在預期之內。不過,短期盈利風險也會對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造成影響。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