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洞見

每經網首頁 > 洞見 > 正文

每經熱評丨剖析“周蔡超話之爭”:大數據時代,數據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2 21:30:02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到底應該是一種手段,還是它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目的?

每經評論員 陳旭、陳星

周日(7月21日),一個“‘夕陽紅粉絲團’打榜記”的“勵志故事”在朋友圈刷屏,甚至引起包括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幾乎所有主流媒體的關注,使一個飯圈(粉絲圈,來源于英文fans的諧音)亞文化現象,發展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事件的結局不用贅述——在粉絲“被迫營業”打榜之下,周杰倫的微博超話排名登頂,超越了占據第一名位置長達一年的流量小生蔡徐坤。 

雖然數以萬計的網友經歷了連續幾天的激戰,甚至還把大批明星、作家、導演、企業官微卷入其中,但令人欣慰的是,與粉絲群最常見的你死我活的互撕不同,這一切更像是一場狂歡:雖然貢獻了大量的段子和談資,最終“粥”也沒糊,“菜”也沒餿——雙方粉絲以少見的理性,進行了一場“大數據”的比拼。

說這是一場大數據的比拼毫不為過——兩者之爭的核心就在于微博超話(超級話題)中的統計數據。事件起因于有網友發帖詢問,“周杰倫微博超話排名都上不了,轉發評論很難過萬,可這樣‘難看’的數據為什么演唱會卻一票難求?他的粉絲真有這么多嗎?”

這樣的疑問,對于絕大多數周杰倫的老粉絲來說似乎就是個笑話,但對很多“較真”的90后、00后飯圈鐵粉來說,卻是用來衡量自己偶像是否合格的唯一指標。

這里就涉及一個問題: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到底應該是一種手段,還是它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目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實際上,在大數據時代,海量的數據覆蓋范圍太過廣闊,以至于我們所收集的數據基本都不會是一維的,而是多維的,即需要由各種各樣復雜的數據綜合在一起,才能反映事實的真相,揭示掩藏在數據背后的規律。

也正因為如此,不管是在經濟、金融領域,還是在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般來說都應該成為服務于核心目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把數據本身作為一種目的。

以本次事件來說,參與的各方當事人包括作為“吃瓜群眾”的看客大致能分成四類:蔡的粉絲、周的粉絲、兩人共同的粉絲和對兩人都算不上粉絲的“路人”。

在這里我們缺乏數據支撐,很難明確地判斷兩邊的粉絲人群誰更占優,卻可以負責任地說,對兩邊都不算“粉”的路人,在總數上一定會占更大比例。

那么周杰倫為什么會在最終的打榜中勝出呢?很顯然,這與他20年來在音樂圈中的不懈努力和大量優秀作品所積累的觀眾緣密不可分。

說到底,兩名藝人之間的比拼,更多的是要看作品:你推出過多少專輯;唱片銷量有多少;獲得過哪些有影響力的獎項;參演過哪些影片——這應該是衡量一個藝人是否足夠優秀的硬指標,而不是要去看單純的流量數據。

當然,也有粉絲提出:作為追星的群體,大家的心態都差不多,沒有誰比誰更優越,只是不同時代評判流行度和影響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這話的確不假。假如蔡徐坤與周杰倫不是隔著一個時代,而是兩人差不多同時出道,那么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要么是蔡的粉絲也去買專輯或者演唱會門票,要么就是周杰倫的粉絲為了偶像能有更好的前程而去刷榜單。

當下的現實恰恰是:為了證明偶像的人氣,就得讓粉絲們去大量投票、刷出好看的數據,而商業價值和廣告代言等無形中又圍繞著數據說話,這便形成一種無奈的循環,導致為投票而生的造假現象越來越常見。

就好比央視曾點名提出質疑:某藝人一條宣傳新歌的微博獲得了超過1億次的轉發,而微博用戶總數也就3億多人,相當于每3名微博用戶中,就有一人轉發了這條內容。對于虛高的數據,專家表示數據造假不僅損害了人與人之間誠信的基本原則,也讓演藝市場陷入不注重品質而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

再比如此前有華人歌手發布新專輯,不到5小時就登頂北美地區專輯總榜和單曲總榜,擊敗了所有歐美實力歌手,下載量甚至超越榜上歌手的下載總和。按照粉絲的說法,這些數據都是粉絲用真實的下載或者購買而換得的,因此是真實有效的。但是對整個歌壇來說,粉絲這種近乎瘋狂的刷榜行為堆砌出來的數據,又有何公信力可言呢?

就在7月14日,今年溫網男單賽場進行了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決賽——即將年滿38歲的費德勒與塞爾維亞天王德約科維奇經過5盤大戰,歷時近5小時決出勝負,最終費德勒在拿到兩個冠軍點的情況下惜敗,沒能把他保持的20個大滿貫冠軍頭銜的紀錄進一步改寫。

同樣是競爭關系中的體育明星,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也各自擁有無數的粉絲,他們之間的競爭也充斥著網球論壇,甚至也不乏利用大數據來“互撕”——你的偶像拿過更多大滿貫頭銜,我的愛豆卻有更多的大師賽桂冠。

不過,像這樣的大數據,充其量只能是一種飯后的談資,事實上圍繞著兩人之間的競爭,有一種數據收集與分析卻能成為信息時代真實的“生產力”——這種頂級球員的團隊中,都會有核心的數據分析人員,他們看中的不是拿過幾項賽事冠軍這樣的統計結果,而更在乎那些可以為我所用的大數據:比如球員的一發進球率、上網得分率、正手制勝分、反手非受迫失誤……這樣的數據能夠為一名頂尖球員提供寶貴的信息,幫助他發揮自己的強項,利用好對手的弱點,同時補足自己的短板。

唯有這樣,大數據才有效發揮潛能,成為各行各業中優秀人才制勝的法寶。

最后想說一點題外話。幾乎就在“周蔡之爭”的同時,文化領域還發生了一起事件:廈門六中28歲的音樂老師高至凡突發重疾不幸離世。作為一名平凡的中學教師,高至凡不帶什么“流量”,知道他的人遠遠少于周蔡二人,因此這一新聞的熱度昨天當然無法與“打榜之戰”相提并論。

但是,就這么一個平凡的人,卻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事業——他所帶出的廈門六中中學生合唱團,以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聞名海內外,多次受邀上央視、湖南衛視等演出,演唱的歌曲在各大媒體點擊量累計達幾億次,獲得榮譽無數。可惜,這樣的“大數據”在流量時代依然難以得到明星般的價值認同。

但是,在我們無數次強調為中小學生減負、強調素質教育的當下,什么才叫素質教育?像廈門六中,以及上個月因為在國際跳繩比賽中打破多項世界紀錄而同樣刷屏的廣州七星小學跳繩隊,他們不僅為素質教育作出了一種典范,更可貴的是,在我們大多數人只懂得欣賞別的明星唱唱跳跳、別的選手賽場揚威的時候,他們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讓更多的人親身參與進去。

就正如解決中國足球人才匱乏唯有在中小學更廣泛開展、廣為普及是一個道理,無論是音樂還是體育,只有讓更多的中小學生參與到其中,才能夯實足夠廣泛的塔基,才能真正培育出頂尖的人才,才能源源不斷地輸送更多的姚明、劉翔、孫楊、李娜,還有李云迪和郎朗。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需要更多高至凡老師這樣的凡人成為流量明星,希望他們的數據被更多地采集、分析并流轉出去,從而制造出更多的流量效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超話 周杰倫 蔡徐坤 大數據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