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4 19:24:12
每經記者 段思瑤 每經編輯 張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蘧毛毛 攝(資料圖)
“氫燃料”在2019年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熱詞。
從“水氫發動機”,到挪威加氫站爆炸,和“氫燃料”扯上關系的事件,無不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在逐漸失去國補、地補的庇護后,尚有補貼政策支持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受關注的熱度卻越來越高。
在今年7月的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發言中指出,“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零排放、續駛里程長、加注時間短的特點,是適應市場要求的最佳選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個省份作出了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規劃,形成華東、華中、華南、華北、東北、西南六個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群,部分城市甚至將氫燃料電池產業作為未來的支柱產業著力打造。此外,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車企也表露了對氫燃料電池的“真心”。
這是否意味著,氫燃料電池汽車“風口”真的來了,純電動汽車要“失寵”?
純電動車失去地補庇護
今年6月25日后,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正式實施。隨即,北京市財政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調整北京市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管理辦法相關內容的通知》,規定“自6月26日起,取消對純電動汽車的市級財政補貼,燃料電池汽車按照中央與地方1:0.5的比例安排市級財政補助”。
比北京“下手”更早的上海,此前也宣布6月25日后,上海市將對除新能源公交車、燃料電池車以外的新能源汽車取消補貼,轉而著力推動充電樁和加氫站的建設。
“取消地補是好事,市場回歸理性,才能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一位不愿具名的造車新勢力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在新能源補貼過渡期間,為了保正銷量,穩住產品價格,不少車企選擇“自掏腰包”。“漲不漲價應該看市場,大家誰也不愿意先出牌。如果說補貼完全退坡了,對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沖擊會比較大。”上述不愿具名的造車新勢力人士告訴記者。
事實上,為了穩住銷量,不少車企都在醞釀漲價。“隨著地補退出,國補降一半,7月店內車輛售價均會有不同程度的上調,但具體會上漲多少,還需等廠家通知。”北京某北汽新能源4S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除了北汽新能源,比亞迪、奇瑞新能源等4S店的銷售人員均告知記者,車價肯定會上調。
一直以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補貼息息相關。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7、2018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預撥審核情況表》,在2017~2018年間有134.4億元發給了278家企業。除了國家補貼,地補對車企來說也是一塊“肥肉”。公開資料顯示,僅北京市發放的2018年第四批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就高達1136.5萬元,涉及車輛為225輛。
氫燃料風口真來了?
純電動汽車被脫下地補的“外衣”,絲毫未受補貼退坡影響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卻“趁機”狂刷存在感。
如,上海政府宣布今年計劃再建14座加氫站;江淮汽車與Ideanomics Inc.(IDEX)合作開發氫燃料電池汽車;豐田量產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甚至聲稱“充氫3分鐘 行駛600公里”……
狂熱追捧背后,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技術路線逐漸清晰。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其中燃料電池商用車到2050年將達到160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37%,燃料電池乘用車到2050年市場占有率將達到14%。
然而,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顯示,國產燃料電池乘用車制造成本約在150萬元左右,國外燃料電池的售價已經降至5.5萬-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37.8萬-41.2萬元)。
另外,加氫站的數量和成本也是阻礙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絆腳石”。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經建成的加氫站共有23座,占全球加氫站的比例約為6.23%,其中有多數加氫站在規劃設計、設備配置等方面尚不能滿足商業化運營的要求。
今年6月初,上海市政府宣布將在嘉定區建設氫能港,其中嘉定的加氫站將在年內達到6個以上,面向社會進行商業化運營,并在2020年要推廣3000輛氫能汽車。
在加氫站成本方面,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測算,國內加氫站的設備成本占到總成本的70%,建一個日加氫能力500公斤、加壓助力為35MPa的加氫站不算土地費用等成本,就需要1200萬元,約相當于傳統加油站的3倍。
氫燃料電池汽車當前所遇到的困難,促使很多企業“多條腿走路”。一位濰柴動力的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濰柴除了在氫燃料電池方面布局外,還同時規劃了純電動和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的路線。”
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所說:“氫燃料電池發展問題絕不是一個主機廠或一個產業的上下游可以解決的,也不是明后年就可以看到顯著成果的,而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