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5 19:41:44
業內認為,此次發射成功對整個行業都是利好,增強了行業參與者和投資者的信心。但不變的是,“航天飛行試驗的有些程序是繞不過去的”。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文多
2019年7月25日,甘肅酒泉,SQX-1 Y1發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歷經兩次失敗和頗多嘗試,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終于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
7月25日13時00分,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下稱SQX-1 Y1)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此前,零壹空間、藍箭航天、星際榮耀等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已進行多次探空火箭發射,但遺憾的是,零壹空間、藍箭航天均入軌失敗。
包括火箭冠名和搭載消費產品在內,本次發射的商業運作自然也備受市場關注。而發射成功后,最早在資本圈熱傳的視頻,也是來自于星際榮耀的投資方經緯中國。
此次入軌成功對中國商業航天市場和資本態度有何影響?正在興起民營航天熱的中國,到底能誕生多少“馬斯克”?
今年1月,星際榮耀宣布,將于2019年上半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的入軌發射任務。然而,發射時間一直“跳票”到了7月25日。此前,星際榮耀方面的解釋是:“此前對外宣稱的發射時間只是預計,現在一切按部就班進行。”
姍姍來遲的發射終于進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星際榮耀獲悉,7月25日13時00分,星際榮耀的SQX-1 Y1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入軌成功零的突破。
據星際榮耀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本次發射攜帶了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兩顆衛星,搭載了國星宇航星時代-6載荷、西瓜創客載荷和某實驗驗證載荷等三個末子級載荷,以及長安歐尚汽車和金六福一壇好酒的兩個商業配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發射成功之前,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兩次運載火箭入軌發射都未成功。
在2018年的10月27日,中國迎來第一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的發射。不過,遺憾的是,這枚備受關注的火箭在發射過程遭遇挫折,發射后三級出現異常,所搭載衛星未能入軌。
今年3月27日17時39分左右,零壹空間運營的“重慶·兩江之星”OS-M運載火箭升空幾十秒后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敗。
談及兩次失敗時,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王兆魁博士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從搶發探空火箭,到入軌火箭屢敗屢戰,民營火箭企業都在“爭第一”。
在歷經兩次失敗的探索后,此次發射成功備受業界關注。星際榮耀的表現,也得到了競爭對手的點贊,藍箭航天創始人兼CEO張昌武在朋友圈留言:“祝賀星際榮耀,歷史性突破,功到自然成!”此外,零壹空間的相關人士也對于星際榮耀表示祝賀。
藍箭航天創始人兼CEO張昌武朋友圈為同行星際榮耀點贊。圖片來源:微信截圖
按照業界的共識,民營商業航天競賽中重要的分水嶺,就是能否把衛星送入軌道。此前,在2019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星際榮耀副總裁霍甲對媒體表示,火箭行業的硬性指標在于火箭能否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入軌是檢驗技術成熟度的唯一標準,但相比于Space X長達6年的入軌探索,中國民營火箭的入軌進程將縮短。
“中國的民用火箭公司在出現挫折之后,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樹立了首次成功樣本,他們的堅持和不懈努力,也讓我們對于中國這個領域的持續增長有了更多的憧憬和信心。”羅蘭貝格合伙人于占福表示,此次發射成功,對于中國整個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有積極意義的開端。
事實上,多家民營企業搶灘航天領域,背后是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經濟價值。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報告統計,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占比高達76%。原本由政府主導的航天產業正逐漸走向大眾消費時代,并最終走向尋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微小衛星組網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民營火箭創業。根據SIA(美國衛星工業協會)的數據,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規模分別為62億美元、54億美元、55億美元。
盡管實現了零的突破,但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于占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成功發射,正式啟動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服務的藍海時代。商業發射是無邊界國際市場,人類對近地太空的持續開發會在發射火箭、專用衛星與數據增值應用技術的不斷進步下,以及越發開放和自由競爭的市場氛圍中,演進為一個體量持續增長、業務模式不斷多元、拉動效應倍增顯現的誘人市場。
未來宇航研究院創始人牛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發射成功對整個行業都是利好,增強了行業參與者和投資者的信心,期待各個民營火箭公司能在未來火箭的主流方向、液體火箭技術、商業模式探索上有新的突破。
“航天飛行試驗的有些程序是繞不過去的。”王兆魁也提醒到,民營商業航天的崛起,也為商業航天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但商業航天產業的持續發展沒有捷徑可走,是一個“高投入、周期長”的行業,也不會成為暴利行業。
一位長期研究航天領域的專家則從資本的角度分析說,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融資方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否則很難抵御高成本的試驗失敗,不利于行業長期和持續地發展。相較于此前的兩次失敗發射,此次的成功也給予了資本一定信心。
一位航天方面的券商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運載火箭研制所需的人才及專業配置要求非常高,相關專業子條線覆蓋了包括設計、研發、測試、總裝全流程上的超20個子系統,人員專業配置的背后其實是火箭人才的競爭。
一位長期研究商業航天和民營火箭的研究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民營企業在運載火箭獲得突破后,也要思考怎樣跨界融合,創新性地引入原先航天領域以外的供應商,進行新產業、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創新,最終實現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從而打造全新的航天工業生態系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