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09 16:12:39
每經記者 師談 每經編輯 沈鵬
▲ 圖片來源:攝圖網
西安輿論場,提到教育話題,吐槽居多。
但也有例外。
最近,西安高新區冷不丁拋出“重磅炸彈”——斥資134億元,一次性新建50所學校,投用節點確定明年8月,同時改擴建學校87所。如此手筆,放眼全國,亦少不了“瞠目結舌”!
不過,今日文章,粉巷君(:nbdfxcj)更想聊一聊新聞背后的若干細節問題。
134億,財政壓力不小,除創新籌資方式外,敢于重金投入的氣魄,恐怕還來自于理念的革新——教育投入,未必“只賠不賺”!
簡單說,學校數量劇增、質量提升,緩解資源公平化等問題,事關民生范疇;但同時,推動教育產業、改善營商環境、吸聚人氣、促進消費等等,區域經濟領域泛起的漣漪,亦不容小覷……
正所謂,有舍才有得!
教育這筆賬,通過透視標志性的“134億”,相信會有更多啟示!
先說錢的事兒。
實際上,這134億砸下去,有其相應背景。
去年,西安高新區拆除不少城中村,里面一些條件較差的學校,一并拆除;加之其托管雁塔、長安、鄠邑、周至三區一縣12個鎮(街)后,教育服務面積大增——歷史欠賬是要還的,社會責任是要擔的。
但循常理來說,地方政府面對這種情形,按部就班的操作居多。鮮少聽說哪個區、縣(開發區),教育領域一次性投入逾百億。這是什么概念?舉個例子,去年的西安市級財政教育支出,不過131個億。
單純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考慮,這無疑一次良心操作,老百姓更樂見其成。
唯一的疑慮是,西高新上半年財政收入堪堪61億,且盤子越大,亟需花錢的地方往往越多,財政資金越緊張。
但疑慮歸疑慮,事實已經證明,沿襲過往按部就班的思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官方與民眾,對此應該都有深切體會。
▲ 圖片來源: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官網
在西安教育亟待破局的當下,政府必須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主動改革,加快創新——資金籌措方式,正是需要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
粉巷君與參與決策過程的人士交流,高新區此次新建50所學校,全是公辦,只是在投資方式上,采取了類似BT模式,政府財政先出一部分,然后吸引社會資金,捆綁起來一起干這件事兒。
過程肯定遠比文字描述的要艱難!
據悉,西安高新區大概半年前已開始謀劃此事。前期的規劃布局、資金籌措、分工統籌,節奏非常緊。但更緊張的還在后面,50所學校一次性評估建設,趕明年9月1日全部建成投用,其節奏可想而知。
與自己較勁!
這種風格,相信大多數人與粉巷君一樣,喜歡。
134億砸下去,肯定是要寄望解決問題的。
眼下而言,西安教育的突出矛盾,未必是無學可上,可能更多在于,學校質量良莠不齊,教育資源不公平——說到底,還是好學校太少。
事實上,近年來,一系列見諸報端的教育亂象,多根源于此。
住某開發區的一位朋友講,按學區劃分,孩子的學校隱匿在曲里拐彎的城中村里。其攜子前往了解,越走心越涼。如此一來,難免心理失衡。
包括招商引資而來的一些企業高管,粉巷君聽聞,也不乏面臨這種情況。
所以說,西安教育要破局,把好學校的數量做大是根本,不說個個向五大名校看齊,但也不能相差太懸殊。
砸錢是必須的!
拆除城中村學校、托管三區一縣12個鎮(街)后,高新區此番重金投入,新建50所、改擴建87所學校——這條新聞之所以讓公眾看的過癮,恰恰是因為它抓住了主要矛盾,直指問題要害。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是光砸錢也不夠!
西安公辦背景的學校眾多,強如高新一中,卻鳳毛麟角,問題出在哪?
坦白講,不在于公辦或民辦的身份,核心還是機制問題——是否給足校長權力,負責制是否落實到位。哪個老師教學質量不行,能不能解聘他?好的老師,有沒有權力招進來?工作量大的,能不能多發獎金?
民辦學校普遍發展較好,因為有靈活機制做保障。
而大多公辦學校,過去多年習慣吃大鍋飯,某些權利相關方,遲遲不愿割肉。所以,問題說簡單也簡單,投入方面主動創新的同時,機制領域也要堅決改革。某種程度上,高新一中只是先行了一步。
據悉,包括高新區在內,西安已逐漸推行校長負責制、“一長多校”、教師交流輪崗、“名校+”工程等舉措——好的運行機制,希望能夠讓更多學校、更多家長、更多孩子受益。
最后要說的是,千萬不要因為投資巨大,就把教育當成負擔。
事實上,在區域經濟成長過程中,學校可以說是絕佳的動力引擎——高新區一口氣新建50所、改擴建87學校,應該是看得比較透徹的。
帶來數以千計的直接就業不說,新增的66390個學位背后,又將穩住多少人心,以及吸引多少人口、家庭落戶,投資置業,消費消費?
況且,學生要吃飯吧,要購物吧,那么50所學校周邊的小商業,教育相關的產業,是不是可以預見的迎來繁榮?
所以說,教育事關民生,但民生的事兒做好了,對吸聚人口、繁榮商業的作用,絕對不可小覷。就像開篇提到的,如果換個思路,于政府而言,教育投資,未必“只賠不賺”。
類似例子,再如上個月投用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當然這是由社會資本主導的,但15000張床位,在承擔民生配套功能的同時,其引擎效應恐怕也不簡單。
▲ 圖片來源:高新區官微
教育與經濟掛鉤,表現在營商環境方面,或更為直觀。
因為教育需求已發生變化,以前是有學上就行,現在對教學質量的要求逐年水漲船高。這種情形下,招商引資也好,搶人大戰也罷,如果引進企業職員、新落戶人口的子女教育,得不到好的保障,那必然是有問題的。
換句話說,學校,已經是營商環境的硬指標。
如此以來,這筆標志性的巨額教育賬,就更好理解了——作為大西安經濟“排頭兵”,高新區若志存高遠,欲謀求更大跨越,必須以教育大區作支撐的。
此前50所學校集體開工儀式上,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長高杲給出評價,“為全市加快學校建設起到積極示范作用。”
這是一個積極信號,“134億”的背后邏輯,似乎已引發更多共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