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15 19:32:09
當前,對資金的管控有所加強,并非是為了打壓房地產,而是規范資金和地產的對接渠道。否則房地產不但會擠占有限的信貸資源,還將抬高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對制造業、民營和小微企業等將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
每經編輯 陳旭
李宇嘉
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政策基調。就在大約同一時期,央行也連續在幾次會議上重點談及房地產。
首先是7月29日,央行召開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結構調整優化座談會,會議明確指出,“房地產行業占用信貸資源依然較多”,并強調要嚴禁消費貸款違規用于購房,加強對銀行理財、委托貸款等渠道流入房地產的資金管理,加強對存在高杠桿經營的大型房企的融資行為的監管和風險提示,合理管控企業有息負債規模和資產負債率。
8月2日,央行召開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再次重申持續加強房地產市場資金管控的要求。
隨即,銀保監會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2019年銀行機構房地產業務專項檢查的通知》,決定在32個城市開展銀行房地產業務專項檢查工作。
央行強化房地產融資監管,這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旨在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制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也符合近年來房地產調控的主旋律。
2016年,房地產新增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達44.8%,房地產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達25%,個人住貸款余額(18萬億元)同比增速達38.1%,資金有過多、過快流入地產的趨勢。
在此背景下,從2017年開始,控制居民過快加杠桿、控制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就成為金融監管的重點。2017~2018年,房地產貸款余額增速分別下降6.1和0.9個百分點,2018年貸款增量占比(39.9%)下降1.2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房地產貸款余額增速(17.1%)比上季度末下降1.6個百分點,房地產新增貸款占比(33.2%)比上年全年降低6.7個百分點。但是,資金過快流入地產、違規接濟開發商融資的現象仍未能完全避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5~7月份,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分別占新增貸款的39%、29%、41%,7月再次突破了40%的監管紅線。如果考慮到居民部分短期貸款(比如信用卡和消費貸款)也流向地產的事實,新增貸款恐有一半左右投入到了房地產。正如銀保監會郭樹清在6月曾表示的那樣,“必須正視一些地方房地產金融化問題,新增儲蓄資源一半左右投入到房地產領域”。
近一段時期,開發商資金來源明顯有所改善。上半年,開發商資金來源同比增速在7%~9%波動,明顯好于去年上半年2%~5%的水平。其中,國內貸款告別去年負增長的局面,上半年實現8.4%的增長,自籌資金也逐月好轉。
但與此同時,實體經濟融資形勢依然嚴峻。6~7月份企業新增中長期貸款占比分別僅為22.6%、34.7%,雖然有回升跡象,但總體仍處在較低水平。
再看非銀行融資。今年上半年,信托等非銀金融行業試圖在“關窗”之前搶先機、早投放,由此土地前端融資、理財和委托貸款等渠道融資泛起。根據用益信托網的數據,一季度新增房地產信托項目金額占新增信托項目總金額的19%,去年同期這一比值僅為10%;二季度房地產信托募集資金1958億元,環比增長6.85%;從各領域募集資金占比看,二季度房地產類信托規模占比41.74%,環比大增4.73個百分點。
根據剛剛發布的今年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報告,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僅增加5.2%,而房地產行業貸款增速高達16.9%。由于社會資金投放的總體規模是有限的,房地產不但會擠占有限的信貸資源,還將抬高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這對制造業、民營和小微企業顯然將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7月份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今年1~7月民間投資增速為5.4%,其增速水平只有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10.6%)的一半多一點。另外,國家致力于打造消費增長的新引擎,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而在高房價和消費的相互關系上,權威研究早已給出確定的結論。7月央行發布的《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9)》,以量化分析確定無疑地指出,居民杠桿率水平對消費增長有負面影響。
計量結果表明,在控制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融資規模等因素以后,居民杠桿率水平上升1個百分點,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速下降0.3個百分點。基于此,即便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為靠樓市能促進消費,換來的只是短期繁榮。然而普通居民加杠桿,損失的將是消費的潛力和可持續增長,也就不利于經濟結構轉型。
因此,我們看到,近期房地產新投放貸款重回額度控制,按揭利率應聲反彈,多個城市房貸利率上浮幅度增加。另外,開發商的各種融資渠道(境內外債券發行、信托、開發貸款等)等也趨于嚴格。
與此同時,近期房價明顯上漲的城市,紛紛重啟限價政策,意在壓縮投資買房的收益空間,不給資金流入房地產以正面激勵。特別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保持貨幣寬松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為了應對資產價格上漲預期,我們更要建立起資金和樓市的防火墻,疏通資金流向實體的傳導渠道。
當然,強化資金管控,并非為了打壓房地產,而是規范資金和地產的對接渠道。無論是5月中旬的銀保監23號文(針對銀行、信托房地產貸款),還是7月初監管層對多家信托公司進行窗口指導,又或者是7月12日發改委對房企境外發債提出新要求(存量債務置換在備案登記材料中列清),政策力度并未超過2017~2018年去杠桿時的范疇。比如,“去通道”和“穿透式監管”,目的主要是防范執行層面的放松和新的監管套利;“堵后門、開前門”,打擊的是開發商假股實債、股權收益權、特定資產收益權等違規給地產融資的各類通道。
實際上,對于符合要求的貸款類和真股權投資,銀行和信托一直是敞開大門的。目前來看,房地產行業融資有向高等級龍頭集中的趨勢,今年順利發債融資的房企主要是AAA級主體,AA+級房企累計債券凈融資尚為負,遑論AA級及以下評級的主體。因此,以融資重塑企業行為,也更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作者為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