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30 23:24:48
今天上午,上海市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最新出臺的《關于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實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見》。當中涉及管理權限、專業人才、財稅金融、規劃土地、產業發展、住房保障、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比此前上海針對臨港地區出臺的兩輪(2012年和2016年)特殊支持政策加起來還多(上兩輪共有47條)。
每經記者 朱玫潔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玫潔 攝
本月初,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獲批。這是自2013年9月29日成立以來,上海自貿區第二次擴圍,其重要性遠超之前。
用上海常務副市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任陳寅的話說,增設新片區,不是簡單的原有自貿試驗區擴區,也不是簡單的現有政策平移,而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制度創新變革”。
今天上午,上海市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最新發布了《關于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實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見》(下稱“50條”)。
當中涉及管理權限、專業人才、財稅金融、規劃土地、產業發展、住房保障、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比此前上海針對臨港地區出臺的兩輪(2012年和2016年)特殊支持政策加起來還多(上兩輪共有47條)。
臨港自貿新片區的定位是特殊功能經濟區,此次的政策名為特殊支持,其具體有哪些特點?哪些改革?被給予厚望的臨港未來有哪些發展方向?這是大家普遍關心的主題。
城叔結合此次新聞發布會現場的情況,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一起聊了聊,臨港50條,究竟“特”在哪?
政策的特殊
作為50條意見中的第一條,“政策從優”的原則肯定是跑不掉的。“原則上,重大改革舉措優先在新片區試點……今后我市出臺的政策,對企業和人才的支持力度優于本意見相關規定的,新片區按照‘政策從優’原則,普遍適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政策從優”的原則,是第一次出現在上海制定的相關政策中。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馬春雷解釋說,“我的理解這釋放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號。第一個是穩定政策預期,第二個是政策可以不斷刷新。”
從穩定政策預期的角度上來看,無論企業也好,人才也好,最怕的就是政策變化,不可預期。而“政策從優”作為一條前瞻性的、兜底的政策條款,“有利于增強市場信心,幫助企業和人才作出長期決策,吸引他們著眼長遠,參與新片區的建設和發展。”
與此同時,上海其他區域、其他行業的改革創新不斷加快,有了“政策從優”,就確保了上海新出臺的政策新片區都可以使用,使得新片區的政策可以不斷動態完善調整。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特”?在陳波看來,從此次50條細則中,有兩點體現出了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的“苗頭”:
首先是放權。繼此前浦東新區拿到“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之后,這一次原為市屬區管的臨港地區(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原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委托浦東新區管理),也被賦予了更大改革自主權。
“50條”中提到“賦予新片區管理機構市級和區級經濟管理權限,在經濟調節、行政審批等領域,除確需市級行政機關統一協調管理的事項外,原則上授權或委托新片區管理機構依法行使。”
對此,陳波的理解是,“雖然目前沒有說明,但我認為,臨港行政區劃上屬于浦東新區,但從改革事權上,它已經等同于浦東新區了。這有點類似于經濟特區深圳,在行政區劃上屬于廣東省,但它跟廣東省之間不是這么大的一個縱向聯系,更像是一種橫向的聯系。”
城叔了解到,目前臨港管委會領導的信息有所更新,管委會主任由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兼任,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則是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朱芝松。
另一點體現在財政稅收方面——“五年內新片區產生的地方收入全部用于新片區。”不僅如此,上海還要建立新片區專項發展資金。“整合市區兩級稅收、土地出讓收入、基礎設施配套費及市區兩級專項資金,建立新片區專項發展資金,5年總計出資不少于1000億元……”
這也是陳波眼里最大的亮點。“未來五年,臨港新片區的財政收入不用上繳,重新回到自貿區的建設當中去。”陳波表示,“從這一點上能看到,中央對于臨港新片區對標全球最高開放標準這樣的雄心壯志給予了有力支持,可以說是一定的財政自主,財政資金重新再返還到園區內,繼續促進園區的發展”。
這些資金怎么用?怎么個“返還”法?“50條”中提出基金統籌用于新片區內各類產業扶持、創新創業支持、人才引進培養、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等等。具體來看,《意見》也明確了一些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對新片區內符合條件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產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對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生產、設計和軟件企業,按照國家規定,予以享受“兩免三減半”“五免五減半”等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對在新片區工作的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部分給予補貼。
聚才的特點
臨港的產業導向指向了具有較高技術要求的領域,對它來說,人才是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自身存在的一大短板。
由于歷史經濟發展底子較薄,生活配套欠佳,距離市區較遠等多重因素,臨港雖產業發展較快,也進駐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高校,但人氣并不高。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50條”中,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占12條、加大對人才的住房保障力度占6條、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占5條,僅這些直接于人才服務和人居環境相關的政策就占了近一半的比例。
“我們就是要把資源向新片區聚集,使得新片區能夠長期成為全市政策資源最優惠的區域,使得更多的人才,更多的項目能夠向新片區匯集。”陳寅在發布會上表示。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在落戶和住房兩個層面上的優惠。今年以來,多個城市放開落戶條件,而上海仍保持著它作為國內超一線城市的“矜持”,而臨港新片區打開了一個“豁口”。具體而言,其放寬了一些落戶條件,比如縮短“居轉戶”年限、專項落戶加分等等。
對符合一定工作年限并承諾落戶后繼續在新片區工作2年以上的人才,“居轉戶”年限由7年縮短為5年。其中,對符合新片區重點產業布局的用人單位的核心人才,“居轉戶”年限由7年縮短為3年。
對上海市居住證持證人在新片區工作并居住的,可予以專項加分,即每滿1年積2分,滿3年后開始計入總積分,最高分值為20分。
對新片區內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單位錄用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直接落戶打分時加3分。
“從(居轉戶年限)七年變成五年甚至到三年,在其他地方可能沒有感覺,對于上海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放開”陳波表示。
既然,新片區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此次《意見》把為海外人才提供更好的干事創業環境也作為了重點。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余成斌表示,力爭將新片區打造為國際人才的試驗區。“例如在集聚全球青年人才方面,允許全球高水平大學本科以上的優秀畢業生,可以直接在新片區就業,以前他們來就業多數都有兩年以上工作經歷的限制。”
此外,在新片區工作的入外籍留學人員可直接辦理長期(最長有效期10年)海外人才居住證B證,免辦工作許可。
這一點讓陳波印象較深,“在中國即使綠卡持有者也需要五年更新一次,”陳波說,“現在國際上也有這種長期簽證叫十年簽證,臨港這項政策算是一個突破,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方式。”
據了解,這些人才新政在三周前的自貿區方案中提出方向以來,在臨港已經展示出較好的吸引效果。從事臨港地區招商引資工作的小金告訴城叔,“當有了落戶優惠、稅收扶持等政策時,很多人會考慮在這邊新設企業。詢問后馬上就能確定的大概有1/10,后面陸陸續續(辦理的)大概有能三成。”
此前,在臨港新片區行政服務中心,每天取號辦理業務的人數大概是兩三百人左右。而在新片區公布后,以8月26日城叔探訪當天為例,人數已突破400。其中絕大多數是辦理工商一類事務。
新城的特色
還有一個老話題是,招來了企業和人才,怎么留住它們?
臨港新片區被作為“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建設,并致力于打造最開放創新的全球資源配置樞紐。但從目前來看,其并未形成人流、商流、信息流的聚力。即便是負責招商引資的工作人員,也是常在上海市區與客人進行交流,到有事辦理時再到臨港。
正打算在臨港新設人工智能企業的一位創業者也告訴城叔,(人工智能方面)人才主要聚集在上海張江和漕河涇區域,我們一開始招聘的核心員工肯定是有工作經驗的,他們也許已有家庭和小孩。而臨港這邊生活配套不太好,到市里的交通也不方便,很大可能他們不愿意從市里搬到臨港上班。“所以,我們根據職工的需求,可能一開始還是會在上海市區辦公,然后在臨港和上海市區兩邊跑。”
對于臨港來說,如果企業和人才僅是”注冊“在此地,意義并不很大。因此,臨港除了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限價商品房等住房保障措施以外,更根本的發力方向是產城融合。
“50條”在產城融合上關注了教育、醫療、文化休閑&商業網點、綠色生態環境、區域精細化管理五個點。朱芝松透露,“正在加快建設冰雪之星、上海天文館以及的臨港·陸家嘴廣場等項目。”接下來,還要進一步引進更多國內外優質資本和資源進入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的領域,推進新片區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和體育休閑旅游集聚區的建設。
“50條”中也提到將新片區“建設成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
在陳波看來,“臨港新片區里是所有自貿區除了海南之外唯一一個有城市概念的。”以前,我們大多數時候針對產業來制定政策,比如說發展某個高新產業,那么只有這個產業才能夠享受這種優惠,而人才的便利化政策很少。
“人怎么樣在這生活?家庭在怎么樣在這里發展?都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這樣就缺乏了一種城的概念——城的意義是在于服務,沒有配套的服務就沒有辦法留住人”。
隨著而來的,例如在傳統的高新區工業園,人們居住在城市,然后上班在城市另一個角落,造成每天潮汐化的“盛景”,帶來擁堵壓力。又或者,一開始有優惠吸引了企業進來,但結果吸引不了最高級的人才,沒有最高級的人才就得買技術。
此次臨港新片區政策,陳波認為,較以前自貿區的政策更加重視產城融合這一層面。近一半比例的政策圍繞“人”來展開,陳波認為“從這人性化的角度、從人的家庭建設角度,來創造人才安安心心在臨港發展的最便利化條件。換句話來說,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