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一個國企退休工人的“無規劃”養老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04 15:10:36

35年的職業生涯讓王阿姨每個月能領到近5000元的退休金,加上和老伴在2010年就供完了所住房子的房貸。照理說,這樣的收入足以讓她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她卻搖頭稱,自己目前收入高于五千,但日子過得僅是剛剛好。

每經記者 唐如鈺    每經編輯 肖芮冬    

來得及說愛你

2016年的夏天,王阿姨的母親被確診為肝癌晚期。在帶著母親四處求醫后,王阿姨兄妹幾人決定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法——西醫靶向藥加中藥調理,并告訴母親她患的只是普通囊腫。一家人也商量平日里由即將退休的王阿姨承擔陪伴照顧的工作,節假日則由其他姐妹輪流陪護。

王阿姨說,母親是一個樂觀外向的人,喜歡旅游,退休后曾自己坐著綠皮車環游過國內的大好山河,唯一的遺憾則是還沒出過國。為了滿足母親這一愿望,2016年王阿姨和兩位姐姐請了長時間的年假帶著母親去韓國、日本、東南亞都逛了一圈。

彼時的她們尚未真正意識到死亡的接近。直到2017年的夏天,王阿姨回憶道,那一年夏天母親滿80歲,考慮到老人的病情,兄妹幾人商量在五一勞動節給她慶祝80歲大壽。而就在那時,情況出現了極速惡化,原本病情穩定的老人癌細胞開始擴散,體重從110斤陡降至90斤。

“生日宴也是讓醫生上了嗎啡硬撐著過的”,王阿姨回憶說。

“五一”之后的日子,因為病情持續惡化,母親24小時都帶著鎮痛泵,從此也陷入了半昏睡半清醒的狀態。與人說話的時候越來越少。那時,王阿姨一大家人才意識到死亡正以超乎他們想象的速度步步逼近。

“像頭上懸了一把利劍,可能隨時會掉下來,害怕的時候只能緊緊抱著病床上的媽媽”,王阿姨回憶道,最后的日子里,母親大部分時候是在昏睡的,只有偶爾給她洗頭擦身時才會短暫清醒。那段時間里,王阿姨便會頻繁地說,“媽媽我愛你”。因為她害怕可能明天或者是后天母親就會走,那時再深的愛也無法道出口了。

2017年9月,在病危通知書下達兩個月后,王阿姨的母親去世了。送走母親,她心里除了悲傷外也些許有一份釋然——老人終于不用再遭受癌細胞擴散后鉆心刺骨般的折磨。

王阿姨向記者說道,母親走后她感覺自己離死亡更近了。“媽在就像一堵墻隔著我們和死亡,現在我們真的是要直接面對了。”

現在,她更加擔心日后自己和丈夫生病成為女兒的負擔。因此,最近她又給老兩口多買了幾份小額的商業保險。被問到,為什么要分幾份買保險,她說道,“這跟買理財是一個道理,雞蛋別放在一個籃子里”。被追問更多關于養老規劃的問題時,王阿姨仍然認為自己并沒有規劃,只想趁著身體健康多攢一些儲蓄,“至少以后不在經濟上給孩子增加負擔”。

養老準備普遍不足

王阿姨一直強調自己沒有養老規劃,但事實上,她已具備不弱的規劃能力與行動力。大部分受訪民眾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尚未考慮過養老或不知道如何規劃。

前述《報告》即指出,中國人存在養老準備普遍不足的問題。

與此同時,雖然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已建立了以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為主,企業年金(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為補充的多層次社會養老金制度。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仍是基本養老保險獨大,且只能覆蓋退休后基本生活開銷的情況。多位受訪人士向記者指出,要想退休后仍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個人也應為自己的養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并提早開始規劃準備。

而影響老年生活質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個人儲蓄。

《報告》調查顯示,調查對象普遍存在對未來缺乏緊張感,且缺乏儲蓄目標或儲蓄時間晚等問題。具體而言,由于缺乏相關養老投資者教育,人們開始準備養老儲蓄的時間普遍太晚。《報告》發現,不到一半的調查對象尚未開始為養老做任何儲蓄。年輕一代同樣缺乏對未來的緊張感,大部分人計劃在40歲時才開始儲蓄。在50歲以上已開始儲蓄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平均在45歲時才開始儲蓄,導致積累儲蓄的時間不足。

顯然,缺乏具體的養老規劃和儲蓄目標是民眾普遍面臨的一大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未備先老”并非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在社會老齡化進程下全球主流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不過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用了更短的時間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因此我們面對的壓力和挑戰也更大。”

而如何應對“未備先老”,受訪人士均表示應從政策與個人兩個維度發力應對這一難題。一方面,政策應走在個人之前。換言之,即應由上至下建立起有利于個人養老規劃的機制與環境。高華俊建議道,公共政策部門可采取相關舉措引導個人規劃養老;各級政府、社會組織亦可在企業、社區等開展宣講活動從多維度向民眾提供科學規劃和理財課程等。此外,針對準退休人群,社區可向其提供相關養老規劃培訓課程,退休再就業、創業指導,幫助其更好地規劃日后生活。

“只有頂層設計開始強調個人規劃的重要性,全社會的意識才會逐漸提高”,北京地區一養老服務咨詢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說道。

三大考量為養老做準備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則進一步向記者指出,當下中國人仍有明顯的儲蓄意識,但尚未樹立針對養老的長期投資觀念,“儲蓄還需和金融理財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養老資產的增值保值”,因此政策還可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民眾早儲蓄、多儲蓄并且將財富積累與多元化的投資相結合。

另一方面,則需要民眾充分從自身需求出發為養老做準備。

房連泉就建議,城市居民可從老年生活需求的幾大要素出發,系統性地建立起財務目標,并提前進行長期儲蓄和投資安排。具體而言,首先是要為保證退休生活質量做儲蓄準備,“退休后也能過上舒適體面的生活”。這即需要民眾根據當下生活開銷和日后所能領取的養老金,估算出退休后每月額外還需要的金額,并為此開始儲蓄和理財投資;其次,則是應對潛在重大疾病的開銷——即基本醫療保險不能覆蓋的部分,對此民眾可有針對性地為自己挑選合適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再者,則是需考慮高齡后可能出現失能、失智需要人照護的情況,如此還可為自己適當配置長期性的商業健康護理保險。

不過咨詢機構合伙人則指出,目前我國商業護理險種產品設計尚不完善,且大多是作為其他壽險產品的附加險出現,與發達國家真正意義上的護理保險還有較大的差距,亟需保險機構完善自身產品構建,推出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時,高華俊認為護理險的不完善仍與頂層制度設計相關。“當下我國社保長期護理險仍處于試點階段,尚未形成核心的機制建設,也是這一問題長久得不到突破的原因。”

而關于啟動養老規劃的年齡,多位受訪人士均強調,越早越好。

房連泉就表示,較早開始儲蓄與投資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是有較好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可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空間進行多元化的投資安排。具體而言,在財富積累的早中期,人們通常有更強的投資抗風險能力,因此可根據自身情況對不同收益風險的理財產品進行多元化的配置并實現價值投資;而在臨近退休階段,人們則會更傾向于保守穩健型的理財產品。

此外,前述咨詢機構負責人還表示,人們在為養老做儲蓄時還要考慮到“長壽風險”——“我們活得可能會比自己預期更長,也要為此留出額外的積蓄”。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儲蓄 保險 失能老人 失智老人 養老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