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0 21:11:17
受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等多層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內原油的產量一直低于消費增長,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星
70年來,我國能源供給結構持續優化、質量不斷提升,形成了煤、油、氣、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多元供應體系,從能源工業基礎的“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
9月20日,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18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37.7億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158倍,年均增長7.6%。其中,煤炭產量36.8億噸、原油產量1.9億噸、天然氣產量1600億方、發電量71118億千瓦時,分別比1949年增長114倍、1574.9倍、22894.7倍、1652.9倍。
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對此,章建華表示,要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徹底扭轉原油產量下降的態勢。從加大投入、科技攻關、體制改革、政策支持等方面切實加大勘探開發力度,保證提升我國國內的原油產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繼2017年我國成為世界最大原油進口國之后,去年又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2018年石油凈進口量4.4億噸,同比增長11%,石油對外依存度升至69.8%,同比上升2.6個百分點;天然氣進口量125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1.7%,對外依存度升至45.3%。
章建華表示,受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等多層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內原油的產量一直低于消費增長,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
針對這一情況,一系列措施相繼推出,旨在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從現在實施的情況來看,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的。”章建華指出,2015年我國原油產量最高時達到了2.15億噸,2018年達到了1.9億噸,從今年開始逐步回升,到今年底實現1.91億噸,到2022年恢復到2億噸,也是完全有保障的。
天然氣方面,章建華表示,加快了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切實保障天然氣的供應。主要是著力加強了政策保障和統籌協調,靠牢壓實工作責任,推動國內天然氣產量持續上升。并且,加強了國內管網的互聯互通和儲氣能力的建設,進一步鞏固拓展進口渠道。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產量2018年是1600億方,2019年1700億方,從現在預測的情況來看,力爭連續兩年增加100億方以上。”章建華說。
章建華表示,政府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同時要推動油氣行業加大勘探開發投入,盤活現有的油氣區塊,包括加快已探明儲量動用,把天然氣產供銷體系建設布局好,同時要加快天然氣重要生產基地的建設,努力把對外依存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能源消費方面,我國實現了從一煤獨大到清潔綠色的巨大轉變。
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煤炭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始終在90%以上;改革開放后近30年時間里,這一比重基本在70%以上。
章建華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形成了“兩下降”“三提升”的良好態勢:煤炭消費比重下降9.5%,歷史性降至60%以下;單位GDP能耗下降23.3%;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14.3%,天然氣消費比重提升至7.8%,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提升至25.5%。
在煤炭消費比重下降的情況下,煤電該如何發展?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表示,要系統地從整個國家資源稟賦和能源存量結構看這個問題。
李福龍指出,按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把煤電裝機控制在11億千瓦的目標,現在預計可以實現。特別是已經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期間要淘汰落后的煤電機組2000萬千瓦的任務。
他表示,中國這些年加大力度推進煤電的超低排放,現在達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電機組已經達8.1億千瓦,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超低排放清潔能源煤電系統。
“特別需要再說一下的是,在中國現在能源總量煤炭占比比較大的條件下,我們發展清潔高效的煤電機組,包括超臨界、超超臨界,容量大、能效高、污染排放少的機組,同時把散煤壓減下來,集中提高用于發電的煤炭,在整個煤炭消費比重當中,它是一個非常好的路徑,可以優化煤炭消費結構,但不會帶來煤炭消費量的線性增加。”李福龍說。
我國近年來的煤炭消費情況和“十三五”相關目標的完成預計情況也可對此進行佐證。
李福龍表示,“十三五”期間,長三角、京津冀魯這些重點地區煤炭消費量預期可比2015年下降5%~10%。近兩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均低于2013年的42.4億噸。說明采取上述措施,煤炭減量替代的效果非常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