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7 09:43:24
每經記者 張素書 高湘山 每經編輯 師安鵬
▲ 圖片來源:彩虹股份官網截圖
老牌電子企業彩虹股份,收到“大禮包”。
9月20日,彩虹股份(600707.SH)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彩虹光電”收到通知,將獲得咸陽市財政局高新分局的3億多元綜合費用補貼。
加之兩個多月前獲得的4億補貼,彩虹股份今年已將7億收入囊中。這在陜西上市公司中,也屬靠前。
然而,與此形成落差的是:
其一,彩虹股份近年來業績甚是乏力,今年上半年便已虧損2.4億。
其二,彩虹股份賬面卻有大筆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彩虹股份目前已屬于咸陽市國資委旗下企業。三年時間獲得大量補貼,更應在主業發力,而不是持續虧損,僅靠財政補貼救急。
01
咸陽在財政方面給予彩虹股份的扶持,相當給力。
按照彩虹股份披露,補助資金將被確認為其他收益并計入當期損益,預計對今年利潤產生積極影響。
實際上,這僅是冰山一角。三年來,彩虹股份收到的政府補貼,在陜西本土上市公司中,位居前列。
譬如,2017年,咸陽市財政局高新區分局撥付綜合費用補貼,金額為3.37億;2018年的補貼至少有6.89億。
有意思的是,Wind數據統計,彩虹股份今年以來持有理財產品的金額,也是本土上市公司中較高者。
▲ 圖片來源:彩虹股份官網截圖
彩虹股份上述兩類數據的“壕”氣,與其近年來業績的乏力,落差明顯。
今年上半年,彩虹股份雖然營收將近21億,凈利潤卻虧損2.4億,比去年同期虧損幅度擴大八成。
去年全年,彩虹股份的業績,同樣乏力。
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9.3億元,凈利潤卻僅為6100萬元。這與彩虹股份多年來的行業地位,不甚“登對”。
02
如果從扣非凈利潤的角度來看,彩虹股份的業績,落差更為明顯。
扣非凈利潤,是上市公司依靠經營業務產生的凈利潤,也是衡量上市公司效益和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
2016年,彩虹股份扣非凈利潤虧損3.10億;2017年,扣非凈利潤虧損3.28億;2018年,扣非凈利潤虧損8.96億。
再往前追溯,其扣非凈利潤已連續八年虧損,最高一年虧損將近17億。
彩虹股份的困局,并非個例。諸多曾經知名的品牌,正處“寒冬”。
“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河南新飛傳遍大江南北的廣告語,擋不住這家電器霸主走向末路。
去年6月,河南新飛破產,后由康佳集團收購。四個月后,又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品牌金立手機陷入困境……
彩虹股份面對的發展困局,不難理解。
▲ 圖片來源:攝圖網
業績乏力之下,為實現扭虧,上市公司亦是各有招數。出售旗下公司股權、拋售房產,屢見不鮮。
譬如,天和防務曾出售北京3套房產,沖刺年度業績。還曾出售旗下某公司80%股權等舉措,增利1億多元實現扭虧。
西安旅游溢價4倍多,以1.4億轉讓旗下西安草堂奧特萊斯購物廣場實業有限公司35%股權。
此外,寶鈦股份也曾將三處房產出售給控股股東,助力其年度業績預盈。
對彩虹股份而言,近三年獲得咸陽本地的補貼,對業績支撐功不可沒。
03
咸陽與彩虹股份的關系之緊密,可見一斑。
實際上,與此前不同,如今的彩虹股份已不再是央企,而是咸陽的市屬企業。
2017年1月,彩虹股份增發股票募集資金,咸陽金控集團以75億元資金認購股票,成為控股股東,咸陽市國資委成為實際控制人。
有了這層關系,咸陽對彩虹股份的重視,理所當然。
并且在咸陽人看來,扎根當地成長起來的彩虹股份,早已成為咸陽最緊密的一部分。
這個1982年建成投產的企業,從面世起便自帶光環。
彩虹集團的前身國營四四零零廠(陜西彩色顯像管總廠),是當時國內第一、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彩色顯像管生產企業。
尤其從日本引進的CRT(陰極射線顯像管)生產線,所造的顯像管顯示器,是80年代國產彩電的重要配件。
▲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些優勢,疊加內地電視機普及的當口,八九十年代,彩虹廠迎來發展中的“黃金十年”。與其相關的上下游電子企業,也聚集于此。
彼時,在當地人看來,彩虹廠不僅賦予咸陽前所未有的稅收與就業,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此后的改革大潮中,較早完成資產證券化,也讓彩虹股份這個老牌國企顯赫一時。
然而,經濟大潮,不進則退。
隨著液晶、智能產品的快速迭代,彩虹股份的主業逐漸乏力。至2012年底,已全部關停其所有彩色顯像管生產線。爾后,液晶玻璃基板業務的發展,也不容樂觀。
“東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陽彩虹”。艱難前行的彩虹股份,成為市屬企業后,咸陽頻頻相助,似乎可以理解。
當然,粉巷君(ID:nbdfxcj)更樂意看到的是,財政補貼形成良性效應,彩虹股份早日實現業績提振。而不是主業依然乏力,僅靠財政補貼救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