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16 19:57:46
等待多年后,對于企業再一次給出的投產節點,當地政府也沒有底。巢湖經開區管委會人士說:“政府也不知道北大未名(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到底是什么情況,還能不能投產,什么時候能投產。”
每經記者 彭斐 安徽巢湖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相比于早期允諾的200億元投資,未名集團在巢湖的投資,如今已按下暫停鍵
六年前,初到巢湖的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未名集團或北大未名),為當地生物經濟發展畫下的藍圖,一度讓這個湖邊小城欣喜若狂。
“成婚”后的2016年4月,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的竣工,讓未名集團與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巢湖經開區)的這場婚姻,有了正式的“婚房”。當時,隸屬于未名集團的安徽未名生物經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未名),也為這場“婚姻”定下了幾個階段性小目標:“2020年成為世界生物醫藥熱點;2025年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的龍頭……”
如果劇情正常發展,未名集團在安徽的投資,即便沒有實現當初預測的500億元產值,但形成一定規模也應該問題不大。但在一期項目竣工后,正當各方翹首以盼時,該項目卻在2017年按下了暫停鍵。
“所有(工程)項目已經暫停了,什么時候重啟還不清楚。”8月27日,一位安徽未名工程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人士進而稱,是資金鏈緊張導致的公司戰略調整。
讓巢湖經開區政府部門更為著急的是,工程暫停的同時,已建成的廠房也未正式投產。記者在當地調查時發現,于2016年竣工的未名醫藥產業園一期,如今2/3廠房仍然空置。對于項目的最新情況,記者聯系了巢湖經開區政府部門及未名集團,但均未獲回應。
6年后,即便是周邊生活的巢湖當地人也會時常問起:“北大未名項目現在出產值了嗎?”
在2016年4月竣工后,巢湖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至今未正式投產
“這個廠房大啊,從這邊到那邊,得裝多少人?”8月下旬,指著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園區,一名正在打掃衛生的物業員工說。
對能裝多少人,說不清楚的不只這位每天只能見到十幾個物業同事的員工,就連該園區所在的巢湖經開區政府部門,可能也不好想象。
“北大未名(未名集團)不是投資的問題,而是至今沒有投產,沒有出產值的問題。”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巢湖經開區管委會一位人士的這句話,直接點破了未名集團在巢湖當地項目的窘境。
巢湖經開區管委會網站信息顯示,2013年12月21日,在合肥市與央企合作發展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合肥巢湖經開區(后改名為“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與未名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從時間上來看,此次簽約,幾個月前就已敲定。根據中新網合肥消息,2013年9月7日,合肥巢湖經開區稱,將投資超200億元打造世界首個生物經濟示范區,建成國際領先的生物經濟研究中心和產業基地。彼時,未名集團就被認為示范區的投資主體。巢湖經開區相關負責人還介紹稱,北大生物經濟示范區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200億元。其中,世界最大的抗體藥生產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園,總投資100億元,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產值500億元、利稅100億元。
2014年8月,北大未名生物經濟示范區一期(十大抗體藥項目)開工,項目占地1532.12畝。
不過,今年8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位于巢湖半湯街道的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現場看到,園區內廠房和倉庫開工時間為2015年4月,竣工時間是2016年4月。如今,這些已竣工多年的廠房,卻基本停留在當初落成的狀態。
按照安徽未名之前的宣傳,這里可容納30~50條生物制藥生產線,主要研發和生產細胞因子藥物、多肽藥物、抗體藥物等多種生物藥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早年相關報告文書顯示,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項目2016年初開始GMP認證,預計2016年底產品上市。但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GMP工程在2017年2月16日舉行開工儀式后進展卻不順利。
“從2017(年)開始,一直是干干停停,一年也就干幾個月。”該GMP工程的一位分包商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本來是一年的活,已經干了兩三年,最新消息是今年10月完成設備調試。
對于該工程是否能如期完工,記者嘗試詢問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GMP工程施工方陜西中電精泰電子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以不方便為由未作回應。
巢湖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廠房外景
號稱總投入200億元的項目,自稱“世界首個生物經濟示范區”,能帶動多大集群效應?2014年1月,安徽未名一位高管曾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產值1000億元,解決當地5000人就業。然而,該位高管當時說這些話時,他恐怕也沒有想到,可容納30~50條生物制藥生產線的一期項目,在竣工40個月后,仍然沒有哪怕一條投入運行。
“除了沒有一條生產線投產外,這里三分之二的廠房都空著。”前述GMP工程的分包商李揚(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自2017年3月來到巢湖項目,來這里的人越來越少。
這也讓當初花費大力氣將未名集團引來的巢湖經開區方面措手不及。8月下旬,巢湖經開區管委會一位人士反問記者:“一家企業到我們這投資,投了這么多錢,我們肯定是支持的,但誰會預料是現在這個情況?”
按照規劃,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建筑面積為120萬平方米,分三期建設,將打造合肥生物“藥王谷”。如今,一期40萬平方米已經完工,雖然超過2/3廠房空置,但相比于可能胎死腹中的二期、三期,起碼也讓巢湖經開區當年的招商引資算是有了交代。
安徽未名微信公眾號信息顯示,2017年4月6日,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工程奠基儀式舉行。二期工程分別位于醫藥產業園一頭一尾,包含生物CBD中心、實驗動物中心。
記者獲得的《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顯示,項目占地面積為8.27萬平方米,總投資20.18億元,預期投產日期為2017年11月。
不過,二期項目建設實際進展遠不及當初宣稱。談到二期項目建設,一位項目管理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自2017年下半年就沒有推進了,大部分施工人員就撤離了,“前面的工棚都建好,塔吊都立起來了,后來都拆了”。
從現場看,二期項目建設已完全停止,處于“龍尾”位置的半湯生物經濟實驗區停車場及5號、6號廠房,其施工方常州市中大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在2018年已經撤離,施工方遺留在現場的“2018年晴雨表”記錄停滯在去年4月3日。
8月下旬,安徽未名工程部一位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因為資金鏈緊張,公司進行了戰略調整,所有項目已經暫停,包括腫瘤醫院和未名醫藥園二期,什么時候重啟還不清楚。
最早落成的生物經濟研究院,如今只剩看門的保安
一期空置、二期暫停,上千億產值的愿景更是遙遙無期。不過,更為尷尬的是,未名的“戰略調整”可能讓當地打造合肥生物“藥王谷”的計劃泡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上半年,也就是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竣工之際,安徽未名在資金方面可能就已捉襟見肘。巢湖經開區管委會官網信息顯示,2016年7月25日,建設發展局等部門約談了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抗體中心工程施工單位相關負責人,項目建設、施工、監理單位項目負責人參加了約談會。被約談企業負責人作了表態發言,均對前期因企業管理不善造成的農民工討薪上訪及工傷糾紛事件做出了深刻的檢討并誠懇致歉。
從巢湖經開區管委會官網關于安徽未名的相關信息看,政府的態度也在逐漸改變。2017年3月2日消息顯示,巢湖經開區領導干部在北大未名主持召開了生物醫藥項目專題協調會,并明確“經貿局繼續協助未名集團申報項目,爭取更多政策、資金支持,確保項目進展順利”。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巢湖經開區管委會嘗試詢問未名集團在巢湖的投資進展,但等了月余,截至10月13日仍未收到回復。
即便成立之初也有宏偉的發展藍圖和長遠的發展規劃,但安徽未名的發展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關聯方未名醫藥(002581,SZ)的介入,讓未名集團在巢湖的“爛攤子”看到了希望。
未名集團控股的未名醫藥,于2018年下半年開始租賃相關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材料顯示,2018年7月,作為安徽未名控股子公司,安徽未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未名生物)告知員工,由于醫藥企業資金需求量過大,目前公司的經濟狀況已無力承擔員工正常的工資支出,更無力進行資金的再投入。同時,安徽未名則發布通告:根據潘愛華(未名集團董事長,記者注)相關指示,安徽未名生物員工統一轉移至合肥北大未名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北大未名)。
一位2018年從安徽未名生物離職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上述信息。該人士同時透露,安徽未名生物向離職員工支付了相關補償。
2018年8月22日,上市公司未名醫藥公告稱,公司全資下屬子公司合肥北大未名購買安徽未名生物尚未安裝的全新醫藥生產設備793臺套,用于醫藥CMO(合同生產業務)的生產,含稅交易價為1.37億元。去年11月,未名醫藥披露擬以自有資金追加對合肥北大未名CMO二期建設項目的投資款5億元。
從隸屬關系來看,合肥北大未名是未名醫藥的全資子公司,未名集團則是未名醫藥的控股股東。
未名醫藥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安徽未名生物總資產為18.46億元,凈資產為8.54億元,2017年營業收入為2277.23萬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598.82萬元。
8月23日,記者以應聘為由致電合肥北大未名,相關人士稱,目前正在進行設備調試,預計10月生產。
9月23日,記者在江蘇蘇州“第四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現場的合肥北大未名展臺了解到,公司CDMO(合同生產研發業務)為客戶代工的產品“預計今年11月左右開始會有一個準備投產的動作。”
不過,在等待多年后,對于企業再一次給出的投產節點,當地政府也沒有底。巢湖經開區管委會人士說:“政府也不知道北大未名(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到底是什么情況,還能不能投產,什么時候能投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