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5 13:18:59
每經記者 胡琳 每經編輯 廖丹
近期,銀保監會深圳監管局(以下簡稱“深圳銀保監局”)發布風險提示稱,有不法分子通過社交、網購等平臺發布“可在全國辦理全額退保業務”的虛假信息,宣稱可以幫助消費者在任意保險公司辦理任何險種的全額退保。
事實上,代理退保本是正常的保險服務,卻被“黑產團伙”盯上,打著“專業保險維權”的名義,從中騙取客戶支付高額費用,甚至有不法分子鼓動消費者購買所謂的“升級產品”。
據悉,這種號稱“可在全國辦理全額退保業務”,事實上是不法分子誘導消費者提供身份證、銀行卡、保單、家庭住址照片等個人重要資料,簽署委托投訴協議,繳納押金并支付高額手續費。
其中,有不法分子通過竊取消費者保單信息不斷致電慫恿蠱惑投保人委托其向監管部門進行投訴,假借消費維權名義歪曲捏造事實,無視合同約定要求全額退保,以達到非法牟利的目的。不法分子往往教唆消費者不得與監管部門、保險公司直接聯系,試圖切斷正常維權通道,一旦消費者想終止委托關系,則對其實施威脅、恐嚇等。
深圳銀保監局表示,這些不法分子打著消費維權的幌子,妄圖通過非法手段牟取不正當利益,不僅嚴重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錯失原有保險合同的風險保障,再投保時可能面臨保費上漲、重新計算等待期甚至被拒保等風險,而且向消費者收取高額費用,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正常的保險市場秩序。
北京銀保監局此前也曾就“代理退保”案件進行分析。
消費者安某于兩年前購買了某保險公司的一份分紅險產品,安某按期繳納保費,保險合同一直處于有效狀態。
2019年7月安某接到康某電話,稱自己為該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現針對其分紅險產品檢視分紅盈利情況,由于安某的盈利情況未能達到預期,推薦安某辦理退保手續及時止損,并告知安某自己可以有償幫助其實現全額退保。
安某產生疑慮,撥打官方客服熱線進行核實,得知康某并非保險公司人員,并被告知退保損失較大,不建議辦理退保。安某才得知自己差點受騙上當。
事實上,除深圳銀保監局和北京銀保監局外,銀保監會海南監管局也收到保險消費者反映,一些不法分子在竊取保單相關信息后,撥打保險消費者電話,以承諾幫保險消費者辦理全額退保為名,慫恿或冒充保險消費者向監管部門投訴,并向消費者收取高額手續費或誘導消費者購買所謂“高收益”產品。
那么,“代理退保”是正當維權還是非法牟利?
北京銀保監局表示,代理退保本是正常的保險服務,但是近期保險市場涌現出很多代理退保的“黑產團伙”,打著“專業保險維權”的名義,煽動消費者委托其代理“全額退保”事宜,阻止消費者與監管部門、保險公司溝通,試圖切斷消費者正常維權通道,從中騙取客戶支付高額費用,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
常見的詐騙手法包括:一是冒充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撥打投保人電話誘導其辦理退保手續。二是對保險公司及其保險產品進行詆毀,告知投保人繼續持有產品將蒙受巨大經濟損失,慫恿客戶退保。三是誘導投保人通過保險公司客服電話等方式修改聯系電話,授權不法分子為其辦理退保手續。四是收取較高比例的費用,或鼓動投保人另行購買所謂的“升級產品”。
那么在實際操作中,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呢?
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提示,一、請勿輕易泄露個人信息。不要隨意告知陌生人身份證信息、銀行卡信息以及保單信息;保險合同是重要金融單據,包含大量個人信息,不要輕易轉交他人,避免被非法利用并遭受損失。
二、謹慎辦理退保。不管是收取退保手續費,還是鼓動退保后購買所謂的“升級產品”,都可能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例如,由于年齡增長以及健康狀況的變化,可能導致再次投保時保費上升或不再符合投保條件。建議消費者謹慎辦理退保。
三、受到不法侵害應立即報警。如遭遇黑惡勢力的威脅、恐嚇等不法侵害,消費者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確保人身安全。
四、明辨真偽謹防上當。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其派出機構均未設立退保中心,也未與相關組織合作為消費者辦理退保,請明辨真偽,勿輕信謊言。
五、通過正規渠道維權。消費者如對保單有相關疑問或服務、退保需求,可直接通過保險公司官網、撥打客服熱線、親訪客服中心等方式尋求解決;也可咨詢各市保險行業協會保險糾紛調解處置專業委員會并免費申請調解;保險公司涉嫌違反保險監管法律法規的,可通過來信、來訪、來電(銀行保險消費者投訴維權熱線12378)等方式向監管部門反映。
此外,深圳銀保監局也提醒消費者樹立科學的保險消費理念,謹慎辦理退保。消費者應當認真閱讀保險條款,了解保險產品的功能以及保險責任、除外責任、退保損失等重要信息,特別要了解退保以后再投保可能面臨的風險,切勿因被唆使盲目退保。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