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2 19:15:56
出售和處置資產或許是為了提振業績,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記者分析稱,新華傳媒名字叫傳媒,但主營業務實際是圖書發行交易批發零售業務,一方面受電子商務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受目前電子閱讀或其他休閑方式的影響,書刊閱讀量大幅度下降。另外,隨著出版發行市場逐步放開,新華書店的業務能力大幅縮水。
每經記者 夏冰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電商的沖擊下,如今單純賣書的書店已經不多了。下游實體書店、書商日子不好過,處在行業上游的書市批發商的日子也未必好過。
11月6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出“上海書刊交易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80%股權”出讓信息公告,標的轉讓底價為160萬元,轉讓方為公司100%控股方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連鎖),信息披露期滿日為12月3日,新華連鎖控股股東新華傳媒(600825,SH)總裁辦公會議批準了此次轉讓。
新華傳媒作為“中國出版發行第一股”,主營業務是圖書發行、批發零售,在傳統出版發行業務面臨巨大挑戰和沖擊的背景下,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同)已經連續四年下降。
近期,新華傳媒還處置了一些房產,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或許是為了提振業績。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歷年年報
上海書刊交易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3月,注冊地在上海市靜安區大寧路1139號一層,為國有控股企業。經營范圍包括為本市場內圖書、報刊商品經營者提供市場管理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注冊資本為50萬元。
財務數據顯示,標的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31.92萬元,營業利潤為-13.48萬元,凈利潤為71.74萬元。截至2018年底,標的總資產為150.11萬元,總負債為8.43萬元,所有者權益為141.68萬元。
今年1月~7月,該公司的營業利潤為1400元,凈利潤為2200元。截至7月31日,標的總資產為141.91萬元,所有者權益為141.91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本次交易的交易條件,意向受讓方在遞交受讓申請時須書面承諾,為保證標的公司持續穩定經營,自本次股權轉讓完成之日起,在轉讓方和意向受讓方共同持有標的公司股權期間,非經轉讓方同意,意向受讓方不得自行以任何方式處置其所持有的任何比例的標的公司股權。
記者致電該筆交易的經紀公司——上海新工聯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相關項目負責人,問詢該筆交易進展,對方表示,目前打電話過來的問詢意向企業還沒有,記者是頭一個打電話過來了解項目情況的。“出售的原因就是定期整理股權,書刊交易市場是上海市國資委這邊必須存在的一個地方,必須要留有國資的成分在里面的,所以留了20%的股權,收購后定期每年給轉讓方分紅即可。所有你想要做的事情,都必須得新華傳媒同意才可以,如果您從事和他們相關的(業務),就可以考慮。”上述項目負責人稱。
上海書刊交易市場外景
此次轉讓能否如愿完成,目前尚不可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海書刊交易市場內的商戶,此前正是從文廟書刊交易市場搬遷而來。
援引2013年的公開報道,2013年,文廟書刊交易市場已經接到搬遷通知,第一批商戶的搬遷從7月6日開始,商戶將正式遷址至位于閘北區大寧路1139號的上海書刊交易市場經營,那里有更完備的硬件設施和配套設施,可以彌補文廟書刊交易市場設施陳舊、硬件不足的缺點,除了給客戶創造良好的購書環境,也能整體提升上海書刊交易市場的經營規模和品質。
彼時,文廟書刊交易市場被視為“原有業態相對較為落后,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所以搬遷成了必然的結果。但彼時搬遷的書商們,他們現在的日子還好過嗎?
近日,記者走訪了上海書刊交易市場,這是目前上海現存的一家綜合性圖書交易的專業批發市場。市場內是一家家獨立的書刊批發門店,店面都不大,書的品種不一,有的賣工具書籍,有的賣專業書籍,有的賣教輔書籍、幼兒讀物、兒童繪本等,有好幾家店門口還擺放了很多文具貼紙等小商品。
“這個市場剛開業時忙得要死,生意好得很。現在商戶搬走好多了。”書市門口保安師傅說,市場曾經最高峰有二、三十家商戶,但現在只剩十幾家商戶了,都在一樓,只有一層。通常書市交易比較熱鬧的是上午時段,還是有一些來自全國的批發商來拿貨。“不忙的時候我們下午4點鐘就關門了。到了開學季要進書了,就比較忙了。現在書市這邊經營的大部分是教材,且全部是正版書。”上述保安師傅稱。
記者走訪書市時,見到市場內快遞小哥不停地進進出出,他們都是到各家商戶來取走要寄往全國各地的快遞件的。快遞小哥稱,現在這些商店都是電商和線下實體批發同步做。
一位市場內做幼兒繪本書籍的商戶告訴記者,他最早就是從文廟書刊交易市場搬過來的,搬過來已經5年了。租金還是在逐年增長,這邊的租金每天一平方米3元多,他的店大約有50多平方米。
談及生意不好做的原因時,該商戶告訴記者主要是受電商互聯網沖擊,客戶也主要都是原來在文廟經營時的老客戶照顧生意。
上海書刊交易市場內的商戶門店
在此前的2019年過半之時,中國圖書零售市場表現如何?
采樣涵蓋全國7000多家實體書店與網上書店的北京開卷在其公布的《2019半年度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中披露,2019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同比上升10.82%。網店渠道盡管增速有所放緩,但繼續保持較高速增長,同比上升了24.19%。盡管全國實體書店建設呈高歌猛進態勢,但實體店銷售繼續呈現負增長態勢,同比下降了11.72%。
開卷監控到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網店渠道折扣為6折。也就是說,雖然網店吸引了大量購買,但實際碼洋收入是打折的。有意思的是,教輔類圖書在實體店銷售的比重大,而少兒圖書在網店銷售比重大。
面對互聯網電商的沖擊,上海書刊交易市場怎么挽留商戶?在經營上,公司做了哪些調整和努力?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新華傳媒方面發出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時未獲回應。
借鑒同樣主營出版發行、前身是安徽省新華書店的皖新傳媒(601801,SH)來看,該公司自2010年上市起,電商就一直在影響書店的零售業務。此前,皖新傳媒時任董事長曹杰在“2018年中國新三板并購高峰論壇”演講時表示,2011年新華書店零售業務都在虧損,只有教材教輔的發行是掙錢的。而2017年前后,在電商之外,新零售業態又對書店發起了新一輪的沖擊。“這個業態實現‘人貨場’的融合,將對文化產業零售業態產生一個致命的打擊或者是強大推動力。”曹杰認為,面對新零售,傳統文化產業必須要將之視為契機,而不能單純看作打擊,“我們改變不了行業的時候,我們就只能改變自己,才能去擁抱變化。”
今年10月11日,新華傳媒發布了一則房產出售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新華連鎖通過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出手了位于上海市商城路660號樂凱大廈的房產,成交價格為1.68億元,預計將增厚本年度凈利潤5900萬元。而這筆交易賣給的也不是別人,而是公司的關聯方——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是新華傳媒控股股東上海報業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從去年9月5日起開始處置這個資產,最終賣了一年多,還是賣給了熟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除了本次成功出售的房產,8月27日,新華傳媒孫公司新華傳播曾掛牌持有的上海閔行住宅,報價1578萬元,但截至目前這一房產并未出售成功。若順利出售,將增加本年度凈利潤約340萬元。
除賣房外,公司還依靠投資獲益。今年5月,新華傳媒公告稱收到其投資的文化基金的收益分配款,合計約1030萬元,這部分款項計入投資收益,影響稅前利潤。此外,公司在4月末公告稱以流動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截至4月20日,購買理財產品的本金余額為8.2億元,其中,結構性存款為5.15億元。2018年,公司理財產品收益達4132萬元。
作為“中國出版發行第一股”,2018年在新華傳媒營業收入中,圖書占比約73%、報刊及廣告收入占比約10%,兩者合計占比約83%。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新華傳媒已連續四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下滑,業績有點“不好看”。
(備注:分項業務占比=分項營收/總營收)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
財報顯示,新華傳媒營業收入持續5年下滑,過往十年,僅有兩年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分別為2010年的1.32%和2013年的2.90%;自2012年至2018年長達7年時間里,扣非凈利潤有6年為負值,僅2014年扣非凈利潤為正(224萬元);自2012年起,持續7年每年均存在較大額度處置非流動性資產收益。
新華傳媒201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9.14億元,同比增長8.3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20萬元,同比減少13.23%。
出售和處置資產或許是為提振業績。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記者分析稱,新華傳媒名字叫傳媒,但主營業務實際是圖書發行交易批發零售業務,一方面受電子商務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受目前電子閱讀或其他休閑方式的影響,書刊閱讀量大幅度下降。另外,隨著出版發行市場逐步放開,新華書店的業務能力大幅縮水。
同壁資本合伙人韓正輝對記者表示,互聯網快速發展,知識和信息載體快速更替。圖書屬于低頻信息傳播方式,報刊屬于中頻信息載體,互聯網則直接實現高頻信息的擴散。在信息傳播速度競賽、甚至于在信息的沉淀中,互聯網相對于圖書和報刊具有碾壓性優勢。
“中國互聯網在中國高速發展20年,其中2012年移動互聯網爆發,互聯網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新華傳媒自2012年起,進入加速衰退階段。新華傳媒的衰落是在信息技術深度發展過程中,其組織模式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信息環境的結果。”韓正輝認為,時至今日,新華傳媒尚未充分認識到“環境引導生存方式”這一殘酷商業與資本信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