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6 11:10:40
對于這一天,不論是阿里巴巴,還是港交所,亦或是投資者,都等待多時。
每經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王麗娜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儀式現場 10位全球生態伙伴敲鐘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提供
“遠走的人總有一天要回家。”——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如是說。
11月26日9點30分,阿里巴巴集團(09988.HK)在香港交易所鳴鑼上市,開盤價187港元,較發行價大漲6.25%。
據招股書披露,阿里巴巴此次發行5億股新股,另有7500萬股超額認購權,按照176港元的定價,阿里巴巴最多在港集資1012億港元(約合130億美元),為2019年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一舉奪得2019年全球新股集資和港股凍資雙冠王,并成為港股史上第三大新股。
上市后,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也變成軟銀持股25.2%,董事、高管群體持股8.8%(馬云6%,蔡崇信1.9%),Altaba(原雅虎)降到5%披露線之下。
對于這一天,不論是阿里巴巴,還是港交所,亦或是投資者,都等待多時。
此次回港上市雖然備受關注,但阿里整個上市流程自始至終都較為低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并未現身上市現場,而是通過視頻亮相。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則在現場演講中表示,“(阿里巴巴)20周年之際,我們迎來重要的時刻,就是回家,回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現場發言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提供
而也正如2014年邀請客戶代表赴美敲鐘,在“回家”的歷史時刻,阿里現場邀請了來自全球四大洲八個國家的10位生態伙伴,來代表阿里巴巴敲響上市銅鑼。
據悉,相比5年前赴美上市,當時8位敲鐘客戶7位來自中國。此次香港上市,阿里的敲鑼客戶從中國人變成了“世界人”,從電商人變成了“跨界人”,變化之中,也折射了阿里巴巴業務的迭代和全球化的進展。
事實上,對香港,阿里巴巴可謂“愛你如初戀”。
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業務首次上市即選擇香港,市值一度達到1996億港元,市盈率超300倍,成為當年“港股新股王”。
不料隨后阿里股價因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遭到重創,最高跌幅高達90%。多重原因下,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最終于2012年宣布阿里私有化,告別港交所。
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首次謀求整體上市時,香港依舊是阿里巴巴的首選。無奈因“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與港交所機制不符,阿里巴巴遂遠赴美國上市。
2014年9月,阿里登陸紐交所,募資25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IPO項目,截止目前股價已經較發行價翻了3倍。馬云仍對香港戀戀不忘,赴美上市的第一天,他承諾,“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會回來”。
錯失阿里巴巴,也成為香港金融市場的巨大損失。正因如此,去年港交所啟動了25年來最大改革。2018年4月港交所發布IPO新規,解除對同股不同權公司的限制,并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自此,內地互聯網企業赴港上市潮開啟,小米和美團點評相繼登陸港交所。而這也意味著港交所向阿里張開了懷抱。
此次香港上市,雖然馬云已經退休,但這也算是完成了其心愿。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當然,這不僅是阿里巴巴的執念,也是港交所的期盼。對于阿里這一科技巨擘在港上市,對港交所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可以讓港交所在內外部壓力下,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對于香港來說,阿里的上市融資相當于最后的沖刺,能夠讓港交所在今年的全球IPO冠軍爭奪戰中領先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自9月份以來,百威亞太控股公司、物流地產平臺ESR Cayman以及其他十幾家公司在香港總計融資115.3億美元,使得港交所距離全球IPO冠軍只有一步之遙。即便按照最低100億美元的融資額計算,阿里的上市也會讓港交所登頂。
此外,過去在外界的印象中,港股市值前50基本都是金融與地產的天下(騰訊例外)。很顯然,接入“科技”與“互聯網”的基因是港交所轉型的重要一步。
盡管目前香港資本市場已經有了騰訊、小米、美團點評等科技互聯網公司,但不少投資者認為,港股投資者對于科技股的選擇并不多。阿里巴巴的順利回歸,將起到示范作用,有望引領更多的像京東、百度、網易等互聯網龍頭公司回港上市。
選擇此時赴港上市,對于阿里來說顯然意義非凡。正如此前張勇在《致投資者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20歲年輕的阿里巴巴一個新的起點。”
事實上,一家公司在兩地,甚至兩國交易所同時上市并不罕見,兩地上市的本質是增發的股票在另外一個交易所做注冊和后續流通。總之,上市的核心目標都是融資。
但在現金層面上來看,目前阿里巴巴并不缺錢。
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阿里巴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2352億元,當季運營活動產生凈現金流473億元,Non-GAAP下自由現金流305億元。
不差錢的阿里,為何選擇重啟上市路?
有業內人士認為,阿里此舉并非因為融資的迫切性,但回港上市能為之后的新業務投資提供更加充足的彈藥。或許就像此前張勇說過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晴天時修屋頂,在順境中做規劃。”
當然,雖然不差錢,但也還是有那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
目前,阿里業務大體上可分為三塊:核心電商、數字媒體和娛樂及云計算。其中核心電商是阿里唯一的利潤來源,后二者雖然高速增長,但仍處于虧損局面中。而在接下來的數個年頭里,毋庸置疑核心電商業務仍將是阿里業績與股價的驅動因素。
但不容忽視的是,如今,阿里巴巴所構建出的電商版圖更像是“被圍攻的羅馬”。
近幾年,興起于社交電商的拼多多,在市場戰略上押注成功的同時,也選擇了一條在互聯網行業競爭中百試不爽的戰術——低價掠奪競爭。這一看似“簡單粗暴”的打法,卻剛好切中了人性中最本質的痛點。這也使得拼多多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迅速成為電商領域的一大巨頭。
這一點,在拼多多近期發布的本年度第三季度財報就有所體現。拼多多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拼多多平臺年活躍用戶突破5億大關,達到5.363億。這一數字與淘寶的差距仍在縮小。
而在拼多多之外,阿里巴巴還要面對“京東們”的競爭,廝殺同樣慘烈。
持續且多維的競爭,助推了阿里不斷投資并購,也需要其對新業務不斷投入。近年阿里巴巴在物流、本地生活、新零售、海外市場等領域投入巨大。從2018年來,阿里巴巴相繼收購餓了么,投資中通快遞,領投小紅書,收購土耳其電子商務公司Trendyol多數股份,入股申通快遞,注資阿里影業,全額認證紅星美凱龍可交換債券等,對資金都有較大需求。
就在此次上市之前不久,阿里233億元增持菜鳥網絡。今年9月,阿里20億美元全資收購網易旗下跨境電商平臺網易考拉。
根據阿里此次香港上市的招股書,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的營業成本為655.46億元,占收入比例55%,2018年同期為467.86億元,占收入比例55%。
如此看來,外有“彈藥”充足、虎視眈眈的對手環伺,內有尚未盈利的新業務需要不斷投入,盡管不缺錢,但“晴天修屋頂”才能有備無患。
此次上市,一方面有助于鞏固阿里這家亞洲最具價值公司的市值,另一方面也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一個機會,參與到內地利潤最高科技巨頭之一的增長之中。
對于所募資金,根據招股書,阿里會將此次募集資金用于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以及持續創新等三個方面。具體來看,阿里會持續在云計算技術、供應鏈管理系統和營銷系統進行投入,創新產品與技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