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2019-12-02 09:20:35
圖片來源:攝圖網
年關已近,險企收官在即,銷售們都在沖業績,很多車主又開始接到保險公司的續保電話。與往年不同,之前不少車主都要貨比三家,等保險代理人給到自己更多返點和福利。今年車主們發現,各家保險公司的車險報價相差不大,福利也比以往縮水不少。
車險貴了 返點少了
1月車險即將到期,朱女士現在已經著手給愛車物色新保險公司,對比之下發現,幾家保險公司的報價都相差無幾,并且普遍比去年上漲了幾百元。“去年上了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和不計免賠大約1500元,今年都漲到2000元左右了。”
“我找了熟人買,還比去年貴了三四百。”上周,田女士剛為家里的轎車續交了車險保費,總共花費2500元。不僅保費貴了,田女士還發現,過去年年都送的油卡,今年也大幅縮水了,改送了代駕和洗車服務。
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的多名車主普遍表示,今年的保費比去年高出幾百元,送出的福利也比往年縮水了不少。
多名一線車險銷售人員表示,在推行“報行合一”之后,不同保險公司的車險報價差距縮小,相差不過幾十元至一百元左右。所謂“報行合一”就是險企報給銀保監會的手續費用要與實際執行的費用保持一致。這項政策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手續費亂戰的問題。
2018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商業車險費率監管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各財產保險公司應報送手續費的取值范圍和使用規則。手續費,即向保險中介機構和個人代理人(營銷員)支付的所有費用,包括手續費、服務費、推廣費、薪酬、績效、獎金、傭金等。其中,新車業務手續費的取值范圍和使用規則應單獨列示。
過去,每家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行制定手續費率,由于中小保險公司處于競爭劣勢,手續費率往往高于大型保險公司,存在“以補貼換市場”的現象,消費者拿到的各種洗車券、油卡、現金等都是來自于手續費。在“報行合一”之后,整個行業的手續費率都降了下來,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支付給代理人、中介公司、4S店等渠道的費用比過去少了。
一位中型保險公司的地區車險負責人告訴中新經緯記者,“報行合一”實施之前,保險公司的手續費率大致在40%-50%,如今手續費率普遍降至30%-40%。
返傭沖動仍未消退
返點,即將一定比例的保費返還給投保人。在保險公司官網和官方電話銷售口中,確實無法找到相關返點信息。但由于車險行業競爭激烈,一些保險代理人為了沖業績、搶客戶,會“自掏腰包”,私下給車主承諾,將自己的傭金返回給車主,繼續打監管的“擦邊球”。
車主金先生告訴中新經緯記者,去年他給某大型險企交了3500元保費,之后代理人給他卡里返還了1300元;而今年這名保險代理人稱,僅能返給他400元。
中新經緯記者了解到,不同代理人會根據車輛情況、保險公司的手續費、自己和車主的親疏遠近而返給客戶一定數額的傭金。
“因為車險產品本身同質化很嚴重,每家保險公司的服務基本相同,客戶只能比品牌、比價格,大保險公司有品牌效應,而小保險公司只能以價格優勢來競爭。”上述車險部門負責人介紹,由于現在保險公司很多,“報行合一”后拉開的差距非常小,相當于大家都在一個平臺上競賽,大公司相對而言更有優勢。
該負責人表示,現在客戶的比價渠道較多,電銷、網銷都在給客戶優惠,業務員被逼無奈,只能也給客戶提供優惠。
此外,她進一步指出,做保險代理人的門檻低,層次有高有低,有些人可能有自身的業務規模和固定的客戶來源,給客戶優惠會比較少,因為他認為傭金是自己該掙的。而有些業務員可能剛開始做業務,覺得掙兩個點手續費就可以了,就會把剩下的優惠讓給客戶,因為客戶覺得便宜,才能找他買保險,這就造成惡性循環。
同時,監管也在重拳出手治理行業亂象。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今年前三季度,28家銀保監局已累計對111個機構采取停止使用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的監管措施。今年以來,18家銀保監局已累計對87家機構進行行政處罰,對機構罰款合計1735.5萬元;對126個責任人進行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對責任人罰款合計526.5萬元。
從對車險機構處罰的原因來看,違規行為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一是,通過給予或承諾給予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變相突破報批費率水平,保險公司通過代理人或業務員返還現金的方式比較普遍。
二是,通過虛列其他費用套取手續費變相突破報批手續費率水平,保險公司通過虛列宣傳費、勞務費、咨詢費等費用科目來套取手續費的方式比較普遍。
三是,費用數據不真實,保險公司向中介機構承諾支付高于報批水平的手續費率,但不及時入賬。
中小險企亟待轉型
長期以來,高返傭、打價格戰已成為行業痼疾,也使中小財險企業的車險利潤被擠壓。
“在沒有管控之前,90%的保險公司車險業務應該都是虧損狀態”,上述負責人介紹,有的保險公司給市場的返點就占到一半,再加上日常營業費用、理賠賠付率這些固定成本,就會造成虧損。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朱銘來對中新經緯表示,返點本身不是一個合規的做法,監管在這方面一直管理比較嚴格。在“報行合一”之后,雖然從消費者感受上得到的好處少了,但是保險業市場競爭上更趨向于良性化競爭。返點本身也會加大成本,最后實際上是“賠本賺吆喝”,并且也可能會在財務上留下保險公司的違規痕跡,被監管部門查處。
受監管力度加大以及乘用車銷售量承壓等影響,車險保費增長也遭遇“天花板”,“第一大財險險種”的地位正在動搖。今年前三季度,三家上市公司車險均保持著微升態勢,平安產險車險保費收入為1386.83億元,同比增長6.3%,太保產險車險業務收入為674億元,同比上漲5.3%。人保財險實現車險保費收入189.2億元,同比僅增2%。
國泰君安在研報中指出,由于車險保費增速低迷,因此行業整體規模增速空間有限,但是在監管嚴控費用無序競爭的背景下,龍頭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有望改善,承保盈利有望好轉。
而在價格競爭結束之后,服務成為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有消費者表示,在“報行合一”之后,價格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更為青睞大保險公司。“曾經發生過追尾事故體驗過一次保險公司的服務,我投保的公司是行業前三,理賠人員很快就到達事故鑒定科;而小保險公司的人手不足,投保小保險公司的車主抱怨等了很久也不見人影。”這次事故后也更堅定了他去大公司投保的決心。
業內人士指出,在險企競爭更為激烈的背景下,中小險企轉型的需求也更迫切。朱銘來認為,車險這個市場帶有一定規模經濟的成分,因為它本身技術含量并不是特別高,是一個大眾化的產品,中小險企并沒有太大競爭優勢。對于中小險企而言,如果車險業務確實不盈利,那么也可以嘗試探索其他業務,實現特色化、專業化經營。
如今,商車費改已經歷過數次改革,車險保費增速持續低位,大公司繼續你來我往、血拼到底,小公司在苦苦掙扎、夾縫求生。車險市場未來又該如何沉淀自我,讓消費者得到真正的實惠?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