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2 18:37:36
最近,#2017和2019的對比#火遍全網。對于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來說,2017年和2019年的募資、投資、退出大數據對比,同樣充滿了不少看點。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剛剛過去的11月底,藍馳創投宣布2019年人民幣及美元資金募集情況,總金額35億元,是今年以來國內最大募集規模的早期投資機構之一。在“后資本寒冬時期”的2019年,這一數字著實令行業為之一振,但如果回溯到2017年,這樣的募資規模還是比較稀松平常的——根據清科私募通數據,這一年整個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募資總額近1.8萬億元;而今年以來,截至三季度末,僅有8310.40億元。
近日,“←2017,2019→”儼然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在各大社交平臺呈現刷屏之勢。通過對比2017年和2019年的情況,很多人撫今追昔、感慨無限。而對于創投圈來說,2017年和2019年也是完全不同的光景。
有投資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坦言,“錢更不好拿,投資也更謹慎,但行業確實是越來越規范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股權投資行業的“←2017,2019→”到底是什么樣的。
募資、投資、投后管理、退出,這是股權投資基金的一個完整生命周期。創業投資這個行業,脫下依靠資本和媒體穿上的華麗外衣,還是要回歸“生意”本身。而這個生意的開端,就是募資。
說起募資這件事,多位接受每經記者采訪的投資人表示,2017年左右正是國內機構募資的“黃金時期”,不僅難度更小,而且市面上尋求投資的資金也更多。
事實上,從2015~2017年在“雙創”和“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國內優質可投資產不斷涌現,大批民營VC/PE機構、國資機構、金融機構、戰略投資者等紛紛入場,為股權投資市場注入活力,中國VC/PE市場募投退數據屢創新高。
2017年,美國VC/PE的募資金額為2650.84億美元,而中國的股權投資市場募資金額為1.79萬億元、新募集基金3574只。而到了2019年,截至前三季度的募資總額為8310.4億元、新募集基金1931只,可以窺出一些動態和趨勢。
記者統計了近五年來的募資情況:
從上面這個趨勢來看,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個上漲和回落的趨勢。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爆發式增長后,2017年和2018年的機構募資都延續了一個比較好的勢頭,行業直接進入“盛夏”。
而從2017年底開始,機構紛紛反饋遇上了“資本寒冬”,2019年更是直呼“被凍死了”,募資總額同比直線下降20.4%,募資難成為常態。行業的一種普遍判斷是“大浪淘沙”,頭部機構會占到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
如果說募資的走勢還比較清晰,那么從2017年~2019年的投資變化則完美詮釋了“時尚是一個輪回”,即投資趨勢是變化多端的。
先來看看總體的投資情況。
根據清科私募通數據,2017年投資案例數量一共有10144起、投資金額1.2萬億元,而到了2019年前三季度這兩個數字分別是5461起和4314.1億元。前面已經說了,募資金額經歷了大幅縮水,投資相應地也會謹慎許多,這樣的變化也在情理之中。
再來看看機構的投資偏好變化。
根據私募通數據,每經記者分別統計了2017年和2019年投資金額排名前五的行業:
事實上,互聯網、電信及增值業務、生物技術/醫療健康、IT等熱門行業近年來一直是機構追逐的熱點。雖然每一年的細分領域不盡相同。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是2017年、2018年機構的投資重點,而今年和明年則有不少機構選擇“出海”或是看好消費賽道。不過從機構的投資偏好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傾向和趨勢。
再來看看投資輪次偏好。
如果按投資金額來劃分, 2017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最青睞的輪次前三位分別是上市后定增、B輪和A輪。而到了2019年第三季度,這一次序調整為A輪、E及E輪后、B輪。簡單粗暴地來看,投資確實有向早期轉移的趨勢,而這也是不少行業頭部機構近年來轉型的方向之一。
多位接受采訪的投資人告訴記者,2017年股權投資機構要實現退出,大多會依賴IPO。
根據私募通數據,2017年私募股權市場退出總案例數有3409例,其中IPO退出的有1069例,創下近年來新高。而到了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退出案例數共有1532筆、同比下降20.6%;被投企業IPO約999筆、同比上升54.4%,其中科創板被投企業IPO372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科創板的推出對于豐富機構退出方式、拓寬退出渠道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我們再做一個詳細的對比:
從數字上來看,今年前三季度IPO退出的占比相對2017年高出一大截,集中度反而更高了,主要原因就在于科創板的推出,這也確實為機構提供了另一個退出渠道。
但我們同時應該看到,哪怕是今年加上了科創板這一新渠道,總的退出案例數,比起2017年仍然有大幅下滑。
簡單對比了私募股權市場的2017年和2019年,最后有幾句話想說。
對于創投行業來說,目前顯然還處在嚴冬之中。除了要適應政策的變化、監管的趨嚴和市場的新局面,又一輪的互聯網泡沫也在感受著被刺破的痛感。募資難、投資謹慎、退出似乎也沒有那么順利,產業環境似乎也出現了“好項目”匱乏的現象,今年對于機構而言還真是一個難熬的年份。2017年有多春風得意,那么2019年就有多跌至谷底。
不過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風物長宜放眼量”,這個行業現在所經歷的,正是中國資本市場從探索走向成熟、從無序走向規范、從混沌走向透明的時代,所有努力都不會被白白浪費,所有陣痛也不會只是一場痛苦。待到這個行業真正成熟、理性、規范起來的時候,才是所有玩家都能實現共贏之時。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