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2 23:05:36
盡管競爭激勵著城市的發展,但當下,尤其是在長三角這類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板塊,不僅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拆除“人為”的壁壘,提高區域整體的效率,將蛋糕做大,達到提高各城市發展水平的目的。
每經記者 朱玫潔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長三角,終于等到了自己的頂層規劃。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對外公布,讓這一區域的未來更加清晰。
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規劃綱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寧波11次、蘇州6次、舟山5次、嘉興5次、南通4次、蕪湖4次、無錫2次。
這組數字在今天官方、非官方的報道中出現多次,以此證明各城市在未來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不可否認,在一個區域中,不同城市擔當的作用和責任不同,也有龍頭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之分。但僅從個體城市的競爭角度來解析這份綱要,觀測長三角板塊的未來發展是否有些局限?
此前早有解讀,長三角一體化的重點在于“高質量”和“一體化”。比如在此次《規劃》中,區域協調方面,強調的是一盤棋整體謀劃,透過跨區域合作,達到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目的;
在民生共享層面,提到率先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意味著無論居民所在城市大小,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比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等。
盡管競爭激勵著城市的發展,但當下,尤其是在長三角這類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板塊,不僅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拆除“人為”的壁壘,提高區域整體的效率,將蛋糕做大,達到提高各城市發展水平的目的。
《綱要》明確指出長三角一體化“有利于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提升長三角地區整體綜合實力”。
關于三省一市的大致“分工”,昨天城叔已有所介紹,今天繼續看這些城市之間的“合作”將有什么變化?
01
首先是交通。對于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各種形式各個領域的“斷頭路”是梗阻長三角大流通的痼疾。
早在2018年6月,滬蘇浙皖簽署《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省界斷頭路的打通被提上議事日程。這一年,僅上海與浙江平湖、嘉善之間的路樁已拆除20余處。
此次《綱要》的發展目標提到,“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級機場群體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聯動協作成效顯著。”
目前,長三角已是我國高鐵網絡相對發達的地方,許多中小城市在高鐵周圍建設高新產業園,例如湖州德清縣、嘉興市等,高鐵無疑為這些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來,長三角的鐵路網還將進一步加密,《綱要》提出“到2025年,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除了已規劃、已開工的鐵路項目,《綱要》表示還將推進這些項目的規劃對接和前期工作:“沿淮、黃山-金華、溫武吉鐵路、安康(襄陽)-合肥、滬甬、甬臺溫福、寧杭二通道”,并積極審慎開展滬杭等磁懸浮項目規劃研究。
以都市圈的視角來看,隨著城市間市域和城際鐵路、道路交通、毗鄰地區公交線路對接,在長三角,更多快速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將形成。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也正是長三角發展的一個目標。
除了硬性的流通渠道——道路,軟性的要素流動渠道也需要打通。《綱要》指出“建立統一規范的制度體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
在要素市場一體化方面,具體提到四點:人力資源市場,資本市場,土地市場,產權交易市場。
從備受關注的人才層面看,長三角各地間,就業崗位信息有望實現共享,人才服務政策也將進一步銜接和整合發布,還有聯合開展就業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等等。
《綱要》提到,“探索建立戶口不遷、關系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如果這一點能落地,無疑將大大方便長三角各地區間人才的交流。
而在產權交易方面,《綱要》提出建設長三角產權交易共同市場,這就包括推動現有各類產權交易市場聯網交易、建立統一信息發布和披露制度等等;還有建立統一的技術市場,實行高技術企業與成果資質互認制度。推進這些條款,也將利于提升長三角要素資源配置效率。
02
“為什么要在長三角地區搞一體化,因為這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在中國都走在最前面。”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長三角地區不僅城鎮化率高,城鎮體系也較完整。如第一梯隊有上海,第二梯隊有杭州、南京,第三梯隊有蘇州、無錫、常州等,第四梯隊亦有一批縣級市,中間不存在斷層。
目前我國存在的問題是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而長三角有這個基礎和條件破題:《綱要》提出,到2025年,“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其中,全域指滬蘇浙皖四地全域,中心區為綱要界定的長三角中心區,包括四地的27城。
提高人均GDP,并不意味著要為中小城市“配置”更多的產業項目。
實際上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如放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鎮的落戶限制等等,可以促進人口更加自由的流動,更多農村和中小城市的居民有機會到更大的城市去發展。
繼而,一些生態敏感或者資源缺乏的地區,不必強求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的“大”,可以探索小而美、人均GDP高的路子,比如現代農業、大健康產業等。
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不僅體現在區域人均GDP相對協調上,也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層面,畢竟,這是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基本因素。
此前有學者研究表示,長三角地區中的江浙滬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絕對量領先的最發達地區之一,但也存在著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各類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地區間發展不均等、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
例如上述兩省一市中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其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未必很高,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卻普遍較低。同樣,兩省中存在一些人口較多的地區沒有與人口規模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務。
本次《綱要》提出的一大原則正是“堅持民生共享”。也由此提出目標:至2025年,“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具體來看,在人們最關心的醫療、教育層面,關于學前和中小學教育,《綱要》提到鼓勵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在大學大院大所合作上,鼓勵滬蘇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到安徽設立分支機構。
高端醫療資源也有望更多的普及——“推動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
同時,《綱要》提出,共建以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以數字化醫院為依托的醫療協作系統,實現雙向轉診、轉檢、會診、聯網掛號等遠程醫療服務。假以時日,長三角居民轉診等醫療服務將大大的便利化。
實際上,便利化也正是長三角優化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維度。例如在異地就醫住院、門急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上,分別開展完善和試點工作。有數據統計,目前長三角參保患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近23.6萬人次、結算醫療費用約54億元。
更為重要和基本的一個工作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綱要》提出要全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立后,無疑也將為全國其他地區和城市提供范本和參考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