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5 17:34:01
通過縱深推進產業功能區建設、全域深耕大健康,溫江將自己打造成為了一座“專醫之城”。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對藥物研發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新藥研發領域,藥物發現環節離不開幾個關鍵流程:
藥物作用靶點(target)以及生物標記(biomarker)的選擇與確認、先導化合物(lead compound)的確定、構效關系的研究以及候選藥物(candidate)的選定。
只有高質量完成以上這些步驟,新藥才能順利走上臨床試驗。
而事實上,放眼到產業發展的經濟地理維度,一個區域產業生態從確定到培育,再到形成,同樣遵循著與藥物研發相似的路徑。
2015年起,成都市溫江區將健康產業確定為“靶點”,提出醫學、醫藥、醫療“三醫融合”發展思路。
四年來,溫江的“三醫”產業轉型升級如同新藥研發一般,不斷邁向新臺階。通過縱深推進產業功能區建設、全域深耕大健康,溫江將自己打造成為了一座“專醫之城”。
發現“產業靶點”
▲圖片來源:張志強 攝
藥物靶點的確認,是新藥研發所有工作的開始。只有確認了靶點,后續的研發工作才能展開。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大量的調研和信息分析。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一步,決定了新藥研發的方向,直接影響和指導新藥研發的全流程。
事實上,一個區域產業方向的確定,與新藥研發流程中的“確認靶點”工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產業靶點”確認對了,區域成功轉型升級便有了希望。
2015年,溫江定下了“三醫融合”、全域深耕大健康產業發展道路,立志成為一座“專醫”之城。隨后,醫學、醫藥、醫療“三醫融合”的路徑和“三醫兩養一高地”的產業發展定位正式形成。“醫”,成為了溫江鎖定的“靶點”。
確定“產業靶點”,同樣少不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不同的是,藥學上的“靶標分析”涵蓋從基因序列到晶體結構、從基因組學到蛋白質組學,而溫江的“產業靶點”則是從資源稟賦再到全球產業趨勢來分析、從經濟地理再到細分行業來研究。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5年,溫江邀請麥肯錫制定產業規劃,確定“三醫融合”發展道路之后,又在2018年聘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對產業規劃進一步完善,結合全球健康產業發展趨勢,構建了未來的藍圖。
成都醫學城黨工委書記周世剛向我們回憶到,圍繞BCG的產業分析和規劃,溫江配套了18個子課題進行深度的研究。“大規劃下面還有小規劃,包括產業、城市、人口、教育配套、管理機制等等,”他補充說:“整個規劃圍繞的,是產業生態圈理念和高品質宜居生活這兩個邏輯起點。”
溫江在新中心城區中面積最小、產業發展空間有限,只有走精明增長、綠色發展之路,集中有限的可為空間和寶貴的土地資源發展高能級產業,才能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顯然,相對于其他產業,“三醫”產業用地相對較少,但屬于資金密集、智力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高能級、高附加值產業,有巨大的市場和廣闊的發展潛力。“三醫”產業,正是溫江“產業靶點”的不二之選。
確定“先導化合物”:龍頭企業
▲圖片來源:張志強 攝
在藥物研究領域,一旦選定了藥物作用的靶點,藥物化學家們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個對該靶點有作用的先導化合物。用通俗的話來講,先導化合物,是藥物最原始、最基礎的“配方”,有了它,才能通過不斷優化,研發出新的藥物。
新的產業生態的形成,同樣需要這么一種類似于“先導化合物”的元素,有了它,各類產業要素才能在一個區域集聚,產業生態的活力,才能顯示出來。在溫江人看來,“三醫”產業的先導化合物,正是在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2018年,藥明康德百億項目落地溫江,將建設生物藥、制劑研發及生產基地、萬創中心、生物樣本庫、罕見病醫院等,旨在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生命健康產業園區。
從初創企業到成熟研究院,再到不同規模的藥企,藥明康德這樣世界級的CRO的到來,將域內處于不同階段的“三醫”企業組織在一起,讓產業體系真正形成、健康產業生態圈實現蔚起成為可能。
今年,更多的龍頭企業接踵而至。數月前,羅欣藥業醫藥健康產業園一期項目在溫江動工。此項目前期將建設多條生產線,涵蓋COPD、哮喘、抗感染等領域,致力于引進全球領先的呼吸系統、抗感染領域等產品管線,形成以溫江為西南總部基地,推動具有差異化的優質資源及產業集群落地。
另一家全球領先的開放式生物制藥技術平臺公司——藥明生物,也在今年下半年啟動了自己的溫江項目。“我們很高興在成都正式啟動建設這一創新生物制藥研發生產一體化中心,打造中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生物制藥研發生產基地。”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說。
不僅是醫藥,醫療端“龍頭”也加速了落地溫江的步伐。前海人壽在今年年中宣布,在溫江正式開建包括三甲婦兒專科醫院在內的婦兒醫療綜合體。其中,前海人壽婦兒醫院以婦產科、生殖醫學科、兒科為重點學科,集醫療、預防、教學、科研于一體的三甲婦兒專科醫院,構建婦兒健康產業生態圈和兒童公園城市功能生態圈。
研究“產業構效關系”
▲圖片來源:張志強 攝
藥物發現的下一步,則是圍繞先導化合物,設計并合成大量新化合物,通過對所合成化合物活性數據與化合物結構的構效關系分析,進一步有效的指導后續的化合物結構優化和修飾,以期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同樣,想讓集聚的產業要素激發活性、發生化學反應,同樣需要分析其“構效關系”,才能賦予產業生態“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在成都醫學城工作的常永志博士曾向我們分析道,隨著溫江醫學、醫藥、醫療產業鏈閉環的形成,公共平臺的打造,以及醫藥工業所需的高標準冷鏈物流業態,是溫江需要下一步強化的環節。雖然不屬于狹義上的“三醫”企業,但這些產業要素在強化產業生態框架、黏合各要素之間關系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九月,國際領先的專注早期新藥研發服務的創新型技術平臺公司落地溫江,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成都新藥孵化與生物藥生產研發中心項目動工儀式在溫江區舉行。
據了解,維亞成都是維亞生物產業延伸以及全球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亞生物繼我國上海張江、浙江嘉興,以及美國波士頓之后打造的又一個創新藥物基地,項目建設包括創新藥孵化器、加速器。項目建成后,這里將是集新藥研發、成果轉化、生產于一體的現代化科研和生產中心。
不久前,高濟西南現代醫藥園項目在位于溫江區的成都醫學城動工,負責為西南區域高濟醫療體系的連鎖藥店進行集中采購、倉儲、分揀、配送服務及各業務條線管理輸出。在成都醫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看來,這一項目彌補了成都醫學城醫藥物流配套方面的短板,完善醫藥物流配套鏈條,方便了醫學城內藥企的物流配送。
經歷了類似于藥物研發中的“靶點確認”、“先導化合物”確定、“構效關系”分析等關鍵步驟后,溫江區的產業研發也邁向了新的階段。
今年以來,溫江區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43個,總投資達520億元,其中北京先通藥業等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4個;聯東U谷康復輔具產業基地等3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3個;太平洋保險國際頤養社區等5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個。
“現在,溫江已將'三醫融合'的基因融入到了城市發展的血脈中,全面開啟了以'三醫融合'和'創新'為特色的國際化開放型健康產業功能區建設發展之路。”溫江區一位負責人如是說。
文字 | 梁宏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