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8 21:23:52
每經編輯 李凈翰
2年前,浙江嘉興市綠一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一環保公司)與杭州沃杰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杰物業公司)算了一筆糊涂賬:
在浙江,處理一噸的工業固廢處理大概是五六百元,這個時候有人說一噸只收兩百多元就可以搞定。
面對超過300元一噸的差價,兩家公司動了心,就放心地把超7000噸工業垃圾交給對方處理,結果對方竟然是把垃圾偷運到安徽蕪湖傾倒!
最后,這些有毒的垃圾造成公私財產損失和生態恢復費用超千萬!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近日,安徽蕪湖“1·29”跨省非法傾倒固廢污染環境案一審宣判,上述兩家公司因污染環境罪被重罰1100多萬,11名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法院同時對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作出一審判決。
據安徽網消息,12月4日,一審法院經審理查明,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間,被告人曹冠、胡余保為謀取非法利益,赴浙江省嘉興、杭州等地聯系收集工業廢棄物的企業,并在安徽省蕪湖市積極尋找傾倒地點,將含有有害物質固體廢物運輸到蕪湖予以非法傾倒,非法處置的固體廢物總量達7164噸,造成公私財產損失425萬余元、鑒定費84萬余元、生態環境恢復工程費用615萬余元。此外,被告人胡余保還存在伙同他人傾倒污泥污染環境的事實。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單位綠一環保公司和沃杰物業公司以及曹冠、胡余保等11名被告人違反國家規定,非法傾倒、處置有害固體廢物,被告人胡余保違反國家規定,非法傾倒、處置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各被告單位、被告人的行為均構成污染環境罪,且系共同犯罪。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根據各被告單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一審法院分別判處綠一環保公司和沃杰物業公司罰金人民幣四百萬元、七百萬元;判處曹冠、胡余保等1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至一年一個月不等,并處二十萬元至二萬元不等的罰金,同時對各被告人的違法所得予以追繳。
在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部分,一審法院認為,上述兩被告單位以及曹冠、胡余保等7名被告非法處置固體廢物,造成污染環境損害及公私財產損失后果的發生,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應承擔侵權民事責任。此外,本案兩被告單位和11名被告的侵權行為造成的環境損害,包括社會公眾享有美好生態環境精神利益的損失,均應通過公開認錯、表示歉意,以取得社會公眾的諒解,同時對環境侵害者起到一定的震懾和警示作用。
據此,法院判令曹冠、胡余保連帶賠償因非法處置7164余噸固體廢物產生的公私財產損失及鑒定費共計人民幣510萬余元、生態環境修復費用615萬余元,判令兩被告單位在相應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另5名被告在自己造成的損害后果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法院同時判決上述13個被告單位和被告就污染環境行為在安徽省省級新聞媒體上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賠禮道歉的內容及媒體、版面、字體須經法院審核。
對此,浙江兩被告企業當庭表示不上訴,部分被告人當庭提出上訴。
浙江兩家公司為何要將7000余噸垃圾交給個人處置?他們跨省傾倒的是什么樣的垃圾?其背后又是怎樣一條黑色產業鏈呢?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據央視財經報道,2018年1月,有群眾舉報,蕪湖長江大橋開發區高安街道白象山廢棄礦坑發現大量垃圾堆積。民警到現場勘察發現,傾倒垃圾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各種顏色的垃圾混在一起,散發出難聞的惡臭。
安徽蕪湖市公安局三山分局合成作戰中心指導員伍廣森對媒體表示,“發現的垃圾中有服裝的邊角料、箱包的邊角料,還有一些工業污泥,甚至包括一些廢棄的針頭,所以我們當時也很重視”。
三山區公安局立即予以立案偵查。2018年2月1日,主要嫌疑人曹冠、胡余保被抓獲。根據嫌疑人交代,民警在繁昌縣新港、孫村、橫山三鎮的三個廢棄礦坑也發現了大量類似垃圾。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警方偵查發現,2017年4月開始,曹冠、胡余保兩人主動找到綠一環保公司和沃杰物業公司,表示要合作處理工業垃圾,送至電廠焚燒,并提供了偽造的“國能蒙城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委托書和相關資料。
安徽蕪湖市三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鄭海濤對媒體表示,“這個國能蒙城公司的營業執照上面,在案卷材料上面,可以清晰地發現,這個公司不能處理工業固體廢物垃圾,只能用生物發電的方式,比如稻草、秸稈可以焚燒發電”。
不過,綠一環保公司和沃杰物業公司對相關材料不予核實,就將在當地收集到的總量7000余噸的工業垃圾,交給曹冠等人任其處置。兩公司聯絡人,甚至還曾到蕪湖實地查看了傾倒礦坑。兩家公司默許的背后,是巨大的經濟利益。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原來,浙江這邊一噸的工業固廢處理大概是五六百元,在安徽,犯罪團伙收取的浙江的垃圾處理費只有兩百多元,“利潤”相當可觀。
經專業環保機構鑒定,曹冠、胡余保等人所傾倒的7164噸工業垃圾中,均含有有害物質。案發后,蕪湖市環保局立即對4處傾倒點開展固廢及浸出液清運,全部運至蕪湖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進行焚燒處置。目前,所有非法傾倒點固體廢物清理和生態恢復工作已全部完成。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近年來,長江固廢垃圾異地傾倒事件頻發:
2014年,安徽海德化工有限公司將102.44噸廢堿液傾倒入長江及新通揚運河,造成江蘇省靖江區城區、興化市自來水中斷50多個小時。
2017年10月12日,長江安徽段銅陵市境內到上江村江灘被發現人為傾倒大量工業垃圾,伺候公安部門順藤摸瓜,在長江安徽段查獲了近萬噸外省工業垃圾。
2018年1月,2000噸工業廢棄污泥、醫療垃圾、服裝邊角料被跨省非法傾倒在安徽省蕪湖市大橋經濟開發區高安社區白象村。
2018年3月,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錢江工業園內發現大量從江蘇、上海等地運來的含有有毒物質的固體廢物。
2018年7月,長江航運公安局九江分局接到湖北省黃梅縣小池鎮群眾舉報,長江邊的華洪碼頭被傾倒了大量氣味刺鼻的工業廢渣。
制圖:中國環境報 宋詳
這些案例也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分類處置。企業作為污染防治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環保責任。”
據中國環境報此前報道,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農工民主黨中央就提出《關于提升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和監管能力》的提案,建議對固體廢物加強全過程跟蹤監管。
農工黨中央調研發現,長江經濟帶固廢跨省轉移處置和監管仍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一是各區域固廢處置能力仍不匹配。農工黨中央在調研中發現,長江經濟帶固廢處置仍存在區域供需不平衡、種類不匹配等問題,特定種類固廢處理能力存在結構性缺口。新建固廢處置項目選址往往遭遇“鄰避效應”,處置缺口短時間內無法填補。以上海為例,全市僅有12家有資質的固廢垃圾處理企業,處理能力捉襟見肘,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二是固廢跨省轉移審批仍待優化。固廢跨省轉移審批流程多,耗時長,涉及移出地和移入地多個層級環保部門,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征求外省意見目前仍采用紙質公函往來,環保審批許可權下放設區市的面臨公函不被外省認可情況,部分審批事項在等待接收地來函過程中就超出了轉移有效期。新業態不斷涌現,部分廢物歸類還不清晰,跨省轉移審批存有爭議,審批效率較低。
三是固廢跨省處置仍存在黑色產業鏈。長江經濟帶大中城市仍有危廢游離于監管之外,存在跨省違法處置“黑色產業鏈”。固廢污染環境違法成本低,部分產廢單位擅自將固廢委托給無處置資質的企業或個人,以鄰為壑“ 偷梁換柱”(廢物種類)、“化整為零”(超量轉移)、“ 聲東擊西”(改變路線)式非法處置。一些非法傾倒團伙在廢物運輸、接收、傾倒等環節分工明確,貨主、運貨人、接貨人基本不見面,僅通過微信、QQ等聯系,呈現出手段隱蔽、性質惡劣、犯罪活動職業化、組織化等特征。
四是跨區域協同監管合力仍待增強。工業固廢成分復雜,跨區域非法處置隱蔽性強,大多有“帶路黨”引路,選擇農村等偏遠地界等進行非法傾倒或填埋。固廢監管力量薄弱,省際交界地成了監管“盲區”,適應跨區域、跨流域的固廢防治監管體系仍待完善。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安徽網、央視財經、中國環境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