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09:33:53
這一年,中國汽車市場延續上年頹勢持續低迷,“金九銀十”盛況不再。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汽車市場整體銷量或將出現同比5%~7%的下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國內汽車銷量為228.4萬輛,同比下降4%;1~10月,汽車累計銷量為2065.2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9.7%。
然而,一汽-大眾卻在“車市寒冬”中逆市飄紅,實現銷量和份額雙增長。數據顯示,10月,一汽-大眾的終端銷量為195212輛(包含奧迪進口車),蟬聯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其中,大眾品牌銷售新車12.6萬輛,同比增長1.4%;1~10月,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的銷量更是創下歷史新高,終端累計銷售111.8萬輛,同比增長0.2%,市場份額擴大至6.5%。
而這一銷量成績與其今年整體銷量目標僅相差32.7萬輛。不難預見,在車市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當下,一汽-大眾大眾品牌達成全年目標指日可待。
“雙探”助力一汽-大眾逆勢上揚
不可否認,一汽-大眾大眾品牌能夠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離不開旗下眾多“爆款”產品的出色表現。值得一提的是,探歌和探岳兩款SUV車型的熱銷,不僅讓一汽-大眾在SUV細分市場后來者居上,更助力其在車市拐點之際實現逆市飄紅。
“一汽-大眾作為SUV市場的后來者,在存量市場中搶銷量非常不易,但探歌、探岳兩款SUV的表現沒有讓我們失望”。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馬振山此前向媒體表示:“探岳、探歌不負使命,不僅使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市場覆蓋度提升至70%,更實力助推一汽-大眾大眾品牌銷量逆勢增長”。
數據顯示,10月,探岳的銷量為2.2萬輛,今年前10個月,其累計銷量已突破10萬輛達11.98萬輛;而與探岳“并肩作戰”的探歌,如今也躋身“萬輛俱樂部”,10月,探歌的終端銷量為1.3萬輛,同比增長56.8%;1~10月,其累計銷量達9.8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達461.6%。
不難看出,“雙探”出色的市場表現,說明消費者對于一汽-大眾大眾品牌SUV產品的認可和信賴,也讓業界看到了一汽-大眾在SUV市場上的影響力與號召力。
與此同時,探影的上市更為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注入了新的動能。
有分析指出,過去兩年,國內小型SUV市場下滑嚴重,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低質低端的小型SUV銷量嚴重滑坡,甚至退出市場。而隨著探影的到來,這款精品化全場景SUV將能夠滿足年輕一代更為多元化的用車需求,并這一細分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在轎車領域也同樣保持著領跑狀態,旗下速騰、高爾夫、邁騰等明星車型的銷量,一直穩居各自細分市場的前列。
其中,速騰10月銷量為3.3萬輛,同比增長26.6%;高爾夫家族(含GTI、高爾夫·嘉旅),在1~10月累計銷售10.3萬輛;“B級車領導者”邁騰,在10月的銷量為1.5萬輛;今年前10個月,實現新車銷售14.2萬輛,繼續領跑細分市場。
固本培元 穩健前行
營銷是銷量目標達成的關鍵,創新營銷更是深化品牌形象的重要突破點。
在車型創新營銷層面,一汽-大眾提出“固本培元”的創新思維。一方面將傳統車型作為立身之本,持續鞏固傳統A級三廂車、A級兩廂車和B級三廂車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將新車型作為潛力之元,重點強化SUV車型和新能源產品的影響力,提升新車型對一汽-大眾的銷量貢獻。
同時,一汽-大眾還以深度挖潛的手段全面激發市場活力,深度整合跨部門車型項目組,策劃一系列的整合營銷專案,打造6大整合營銷攻勢、12次“1+1”主題活動,形成本部、區域、經銷商三級聯動,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高效地保障銷售目標達成。
如今,隨著消費群體越來越細分,用戶對汽車呈現出愈發多元化的需求,只有更為精準地挖掘這些需求,提升客戶滿意度,才能讓他們愿意為之消費。
因此,一汽-大眾以用戶全生命周期旅程為主線,建立整合、高效的大數據中心,同時建立智能數據應用平臺,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平臺”的大數據體系,聚焦線上觸點的整合推廣、線下觸點的升級優化和客戶滿意度提升。
面對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趨勢,一汽-大眾大眾品牌也早已有所布局。
“我們正致力于從一家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解決方案的綜合提供商轉變。為消費者打造‘創·享 高品質’的用車生活是我們的初心,而領創移動出行新格局則是我們的使命。”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大眾品牌執行總監楊慕添曾表示。
據了解,今年以來,一汽-大眾重點發力移動出行領域,摩捷出行在長春、佛山、成都、青島四個城市開展業務,其自營車輛數量已達到5500輛;在車聯網領域,一汽-大眾成立了摩斯智聯車聯網公司,通過搭建生態、優化職能、敏捷開發、精準運營,快速布局車聯網業務。
大浪淘沙,強者恒強。在2019年的車市“寒冬”中,一汽-大眾凝心聚力,穩健前行,不僅在思想上尋求創新,更在行動上推動改變,為更多用戶帶來了高品質的汽車生活! 文/萬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