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6 19:01:05
那些尚未躋身于頭部的中小型玩家,如果沒有區別于其他玩家的優勢,僅僅只是通過“燒錢”來獲得資本的加注,已是越來越困難。
每經評論員 王星平
曾經的明星創業公司,如今相繼財務告急,瀕臨或已經倒閉,背后到底只是簡單的融資失利?還是另有原因?
在掙扎兩個多月后,曾經一度對標拼多多的社交電商淘集集正式宣布破產。無獨有偶,也是在近期,生鮮電商吉及鮮、妙生活等相繼出現暫停營業、關店、APP無法下單等情況。
短短幾天時間,多家曾被視為行業“黑馬”的企業相繼跌下神壇,這也讓外界對于社交電商、生鮮電商等風口行業的發展產生了質疑。
有人說淘集集的失敗,意味著社交電商模式不成立,而吉及鮮、妙生活等的倒下,也是生鮮電商模式進入到瓶頸期的表現。而對于破產原因,或許也就如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所歸結的,是因為新一輪融資未能如期到賬。
事實上,淘集集之敗,根源并非在于社交電商模式本身。因為,從社交電商起家的拼多多、云集等,目前都表現出快速增長的跡象。與此同時,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巨頭的紛紛加碼,也在證明著社交電商模式已逐漸被市場所認可。同樣,吉及鮮、妙生活等電商的艱難,也不能以點概面說明生鮮電商沒落。
可以注意到,這些突然出問題的“黑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瘋狂“燒錢”。而過度“燒錢”,也正是這些企業快速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拼購、生鮮等行業確實都是需要“燒錢”做的生意。畢竟,在這些賽道中的創業者們,在創業之初就清楚,低價、補貼等手段與企業規模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背后,又是隱藏于中國互聯網企業中一條不成文的“游戲規則”——以價換量。
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巨頭企業,都喜歡借助“燒錢”這一方式來獲得更多流量,從而在行業中占據更大的市場空間。這一點,從淘集集的“前輩”拼多多的身上就得到充分體現。今年,“百億補貼”已經成為各電商巨頭的一大標配。
遵從著這一游戲玩法,淘集集在誕生之時就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拉新,把用戶付款、商家貨款均用于拉新投入,用“燒錢”換增長,用流量換市場。不可否認,這種發展路徑讓淘集集們在一定時期迎來了短暫的高光時刻。就在成立后的短短一年時間中,淘集集號稱吸引了1.3億用戶,即便是拼多多,實現這一用戶規模也用了22個月。也正因如此,淘集集一度被外界認為有可能成為該領域內的第二個“拼多多”。只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一切來得快,去得也快。
為什么拼多多等成功崛起的玩家可以用“燒錢”換未來,而“淘集集們”卻復制不來?說到底,高度競爭的互聯網產業已經發生變化,企業僅靠“燒錢”已越來越難以續命。
變化體現于企業內部與行業形勢。
一方面,近些年,隨著消費分級趨勢逐漸明顯,定位不同消費層級群體的社交電商與生鮮電商成為創業者與資本的聚集地。正是因為短時間內大量創業企業與資金的涌入,讓這些行業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進而促使競爭加劇。
在此背景下,企業以低價、補貼作為吸引用戶的最大法寶,而一旦有其他平臺給出更高的補貼,用戶立馬也就會離開。最終,企業靠“燒錢”所換來的用戶難以留存,規模只是一場夢幻泡影。
另一方面,在企業外部,如今的市場環境相較于三四年前拼多多們崛起之時已經發生變化。多家市場機構的數據顯示,如今投融資整體規模開始減少。同時,因受整體市場環境影響,很多機構出手謹慎。即便是手頭稍微富足的幾家巨頭,對項目的要求也會更高。
受此影響,風口行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強者恒強。那些尚未躋身于頭部的中小型玩家,如果沒有區別于其他玩家的優勢,僅僅只是通過“燒錢”來獲得資本的加注,已是越來越困難。
當然,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在商業世界中,流量始終會是企業之間搶奪的重要資源。因為有了流量就意味著有了關注度,而有了關注度,企業就能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占據優勢。
但是從過往的案例看來,企業僅靠用戶總量來博眼球終歸只是曇花一下,最終還要依靠用戶留存量來證明自身。畢竟,如果企業不具備永久性砸錢的能力,也就難以長期靠低價或者補貼來換取用戶粘度。最終還是需要修煉內功,冷靜理智地規劃擴張,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樣才能贏來更長久的發展。
總之,如今的中國互聯網產業已不再是起初那般可以放任企業“野蠻生長”的時期,一切正逐漸轉向理性發展。玩家若用原始思維,想一招嘗遍天下鮮,已然是行不通的。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