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8 20:22:03
創業35載,他是滿懷激情的大將,謀篇布局,運籌帷幄,但他并不貪戀戰場。12月18日,商界“教父”柳傳志低調宣布退休。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陳俊杰
沒有公開儀式,沒有眾人擁簇,12月18日,在一個晴朗的冬日,商界“教父”柳傳志低調宣布退休。
正式公告前48小時,消息不脛而走。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企業家的代表性人物,柳傳志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40歲時以20萬元啟動資金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下海”創業,35年間親手培育了聯想控股(03396,HK)、聯想集團(00992,HK)等上市公司,創造千億市值,較創業時翻了50萬倍。
柳傳志身邊的人多親昵地稱他為“老爺子”,像是稱呼家中的一位長輩。他已入古稀之年,也確實是位老人了,但在人們的印象里,他總是聲音洪亮,身材挺拔,顯得精神百倍。
他看起來不像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但柳傳志身邊的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以來他的精力大不如前,身體也常常抱恙,此前他已將參與發起設立的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職務都“退得一干二凈”,一些答應參與的活動和采訪最終也未能成行,直到近期還曾出國調養身體。
柳傳志曾多次提及退休。60歲時他將權力移交給楊元慶和郭為,第一次從一線退居幕后,65歲復出扭轉聯想集團危機,67歲再次退隱幕后,隨后在聯想控股IPO前夕,他也曾公開表達一個小小的心愿:希望在聯想控股上市平穩期后退休。
三年,又三年,柳傳志的愿望終于成真。創業35載,他是滿懷激情的大將,謀篇布局,運籌帷幄,但他并不貪戀戰場。他曾在多個場合以船來形容企業,而今,大船穩健前行、小船模樣初顯,船長宣布自己的航程已經結束,期待后來者居上。
?
“困難無其數,從來不動搖。”柳傳志以此勉勵自己和創業者。
沒當過首富,沒上過富豪榜,但這并不妨礙柳傳志被稱為商界“教父”,財富根本不足以衡量其江湖地位。
柳傳志沒有寫過書,但江湖上都是他的傳說。以他或聯想為研究對象的書籍文章數不勝數,若是讀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業史或者中國企業家的管理哲學,柳傳志和他創立的聯想是繞不過去的存在。
柳傳志35年商海生涯,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次創業,以聯想集團為主體,柳傳志從中科院的一個研究員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實業家典范,帶領中國民營企業在PC市場上一騎絕塵;第二次創業,以聯想控股為基礎,他成功轉型為產業投資家,成為創業者口中的“教父”。
成為企業家,并非柳傳志最初的宏愿。青年時代,他的夢想是當一名翱翔天際的空軍飛行員,他也曾離夢想一步之遙,但最終進入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習雷達專業,26歲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柳傳志的創業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不惑之年,柳傳志在中科院的支持下,以20萬元啟動資金在一間小平房內創辦了聯想的前身——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隨后,聯想“漢卡”名聲大噪,聯想由AST代理商切入計算機行業,發展自有品牌,于2004年吃進IBM的全球PC業務,最終聯想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PC品牌。
世界500強企業——聯想的從無到有,百字已可說完,但柳傳志曾經經歷的坎坷與挫折卻難與人述。“我們有過無數次要死要活的坎……我們更充滿了拼命咬牙堅持,突破九死一生,登上階段性頂峰的愉悅。”2014年聯想30年時,柳傳志曾在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透出一斑。
聯想在創業初期曾遭遇兩次騙局,生死存亡系于一線:第一次是啟動資金20萬元被騙走14萬元,第二次是業務剛剛起步被騙走300萬元,“當時拿塊磚拍他腦袋的心都有。”柳傳志曾多次講起這兩段經歷,令人欷歔。
聯想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是聯想“漢卡”橫空出世,“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拓展香港地區市場,但第一次重大經營危機尾隨而至。由于對市場的判斷和決策出現失誤,1995年香港聯想(聯想子公司)報出1.95億港元巨虧,股價最悲慘時跌到只剩0.29港元/股。
“困難無其數,從來不動搖。”柳傳志以此勉勵自己和創業者,他曾對媒體表示,危機中他從未想過放棄,“我知道,已經有很多員工在跟著我,我要是一放松,企業立馬就完了”。而正是一個個危機串起了聯想的傳奇過往,也成為后來者避開陷阱的一個個啟示。
“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柳傳志的這句話流傳甚廣。
行穩致遠是柳傳志的追求,相較于爆發性強,他似乎更加偏愛“長跑型”戰略。在他的辦公室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懸掛在墻上,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也是取自于此,流露出他對于遠大抱負和堅強意志的欣賞。
他自稱偏執狂,“在這個領域里,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還想著種好地里的”。
但在公司戰略執行上,他善于“繞墻而走”——穿墻而過、死磕政策,容易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并不是柳傳志的作風。
這在“貿工技”的路線選擇上可窺一二。從代理分銷起步,聯想逐步占據渠道優勢,再開始摸索著進軍自主品牌領域。“先小心翼翼地踩上幾步,確認腳底下是堅實的黃土地,再撒腿就跑。”柳傳志曾表示。
這也讓外界覺得柳傳志和聯想集團似乎不太“酷”。2014年,柳傳志研究了一番“酷”的理論,得出充滿“分寸感”的結論:離“龍卷風”中心近的行業、企業家可以酷,要敢酷、敢冒風險;離年輕人偏遠的行業,動輒成百上千億的資產規模,“酷”之前還是得想明白點,目標是什么、分幾步走。
清醒、務實、善于忍耐,是柳傳志的行事風格。多位研究他管理智慧的作者都曾在書中表達過對他的妥協藝術的欣賞。凌志軍曾在《聯想風云》中寫道:“他在頑強地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東西的同時,也有足夠的胸懷去包容那些他不能改變的東西。然而還有最重要的,他有足夠的智慧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夠改變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變的。”
但“聯想高于一切”,一旦觸碰到可能危及聯想存亡或聲譽的事情,柳傳志半步不退讓。30年前,由于擔心“小集團”對整個聯想的危害,柳傳志對孫宏斌強力反擊;2009年,聯想集團陷入業務發展困境,已經卸任的柳傳志果斷回歸,帶領公司走出陰霾;2018年,聯想集團因“5G投票”事件陷入輿論危機,已入古稀之年的柳傳志再度強勢發聲,要“誓死打贏這場聯想榮譽保衛戰”……
柳傳志是個性格直率的人,但他為了聯想屢屢“妥協”。他將企業領導者比作串起珍珠項鏈的線,適應其他“珍珠”是一種要求。“你的性格是為了要適應他們,怎么樣把他們聯合在一塊兒,就要妥協,就要把需要變成興趣,有時候要適應人家,你喜歡嗎?未必喜歡,但是這是我最根本的目的。”柳傳志曾如此闡述。
柳傳志有一套“裁縫”理論:進來一個人,先給他一塊布,先裁一只鞋墊怎么樣;確實行,再給一塊布,做一個短褲;再行,再給好料子做西服。
選拔年輕人是“公司最艱難的工程”,這是柳傳志早期制定“接班人計劃”時最深的感觸。或因中年創業帶來的年齡危機感,他幾乎是在聯想業務發展進入穩定期不久就開始尋覓和培養合適的接班人。
“我喜歡有能力的年輕人。”20多年前,柳傳志在寫給楊元慶的信中寫道。信中,柳傳志表達了對楊元慶的殷殷期望,語氣中滿滿的呵護之情。
柳傳志不憚于放手讓年輕人去鍛煉,樂于做年輕人背后的保護網,他認為“那才是一個老頭真正該做的事”。2000年,楊元慶等人成長起來,柳傳志果斷移交了權力。
柳傳志希望將聯想做成“百年老店”,在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的管理理念。
對于年輕人的培養,他善于循循善誘。“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鍛煉成火雞那么大,小雞才會承認你比它大。當你真像鴕鳥那么大時,小雞才會心服。只有贏得這種‘心服’,才具備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條件。”柳傳志在給楊元慶的信中寫道。
柳傳志所培養的年輕人,多是經過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考察與跟蹤,楊元慶、郭為等人多是從一畢業就進入聯想,經過多種多樣的磨礪。他有一套“裁縫”理論:進來一個人,先給他一塊布,先裁一只鞋墊怎么樣;確實行,再給一塊布,做一個短褲;再行,再給好料子做西服。
知人、識人、用人,柳傳志是位出色的伯樂。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科大訊飛創始人劉慶峰等人,乃至曾經有過節的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都曾表達過對柳傳志的感激。
同時,他嚴格禁止子女加入聯想,堅決保持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定位:“不管你的子女是學什么的,是不是人才,是不是優秀,全不能進聯想。這里邊是有道理的,像我們是計算機所出身的,我們幾個老副總、董事長的子女全是學計算機的,如果沒有這個說法就全都可以進聯想了。”
海浪濤濤,曾經的“船長”柳傳志,唯愿親手打造的大船一路順風。
聯想控股開啟后柳傳志時代 寧旻為首新團隊接棒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文多
12月18日下午,聯想控股(03396,HK)公告稱,董事長柳傳志、首席執行官朱立南辭職,而新任領導團隊由原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寧旻領銜,此番變動將從2020年1月1日起生效。
左為聯想控股新任總裁李蓬,右為聯想控股新任董事長寧旻 圖片來源:聯想控股
聯想控股是以“戰略投資+財務投資”雙輪驅動的投資控股企業,這是柳傳志在拆分聯想后的二次創業,他希望探尋一個企業多元化發展的路徑。
2015年6月29日,聯想控股登陸港交所,柳傳志“功德圓滿”,隱退愿望也早有跡象:自2017年起,柳傳志已連續兩年未曾參與年度業績交流會。
但柳傳志對于聯想控股并非沒有遺憾,2017年時,他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股價表現不佳對管理層造成了很大壓力,同時表示會將壓力變成動力。截至12月18日收盤時,聯想控股股價17.38港元,相較于上市時幾乎下降了60%。
而今,聯想控股新舊交替,隨著“超級IP”柳傳志的退隱,以寧旻為首的新領導團隊需要向投資者展示新的藍圖。
今日,57歲的朱立南攜手75歲的柳傳志向資本市場謝幕。柳傳志辭去聯想控股董事長職務,僅保留“名譽董事長”頭銜。朱立南調任非執行董事,不再出任總裁。
退休之后,柳傳志將不再參與公司日常的運營管理,也不再擔任董事會成員。他將擔任聯想控股名譽董事長、資深顧問,以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成員,依然會關心公司的未來發展,并以另一種方式貢獻自己的價值。
就聯想控股踏入風險投資領域而言,朱立南則是開創者之一。2001年,聯想投資(現君聯資本)成立,柳傳志任命朱立南為總裁。如今突飛猛進的科大訊飛,就是他們最早投資的一批企業之一。
柳傳志曾評價朱立南為“帥才”,二人“老少配”最早在聯想分拆時出現。按照凌志軍所著《聯想風云》中的描述,那時朱立南、郭為、楊元慶是聯想的“三駕馬車”,但因權力范圍較小,又不創造實際利潤,朱立南在聲望上較楊、郭二人略遜一籌。
朱立南為人平和,善于調和不同意見,分拆時,朱立南就在柳傳志和楊、郭間承擔了溝通橋梁的作用。分拆后,朱立南留在聯想控股,成為柳傳志的左膀右臂。“楊和郭是‘大軍區司令’,在前邊作戰。這個人是‘參謀長’,在家里謀劃。”柳傳志曾評價道。
卸任總裁后,朱立南不會考慮其他發展平臺,仍是聯想控股董事會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成員,將在這個層面繼續貢獻價值。他同時還擔任君聯資本董事長、聯想集團董事。對朱立南個人而言,卸任之后,可以去體驗另一種工作和生活方式,豐富人生經歷。
這一天“官宣”新任董事長的寧旻,今年50歲,被認為是“黑馬”選手。昔日聯想有“五大少帥”——楊元慶、郭為、朱立南、陳國棟和趙令歡,而如今楊元慶已掌舵聯想集團,郭為創設了“神州系”。寧旻的資歷較他們更淺,此番接手聯想控股,可以看做新少帥們開始接棒。
寧旻在1991年加盟聯想,歷任聯想控股總裁助理、助理總裁兼董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等,負責公司的財務與資金、資本運作、風控與審計,以及資本市場和公共關系等相關工作,并主持財務投資業務的運營管理。
此外,李蓬將出任總裁。李蓬加入聯想16年,常年協助朱立南負責戰略投資業務。
關于現階段的工作重點,聯想控股將致力于三個方面:第一,核心班子的進一步學習、成長,以及持續的組織發展和人才梯隊深化建設;第二,繼續推進戰略2.0目標的達成及全面復盤;第三,結合內外部環境,著手研究并制定公司下一個中期發展戰略(戰略3.0)。
“一個股份制企業怎么推動代代往下傳,成為百年老店呢?只能靠愿景,因為愿景是幾代人共同的追求,它才能成為永久的推動力。”2004年,柳傳志曾這么描述愿景的重要性。
而聯想控股的愿景,眾所周知是產業報國。投資本身是產業,也在成就產業。柳傳志曾表示,投資屬于第三產業服務業中最有發展前景的核心部分。按照聯想控股的業務架構,其戰略投資板塊會不斷孕育新的“發動機”。今年3月,聯營企業“拉卡拉”上市,正式拉開了聯想控股分拆上市的序幕。
資本的價值對于聯想來說,還不止于此。朱立南在2017年3月透露,聯想控股一直在尋求以聯想集團為核心的IT業務之外的新支柱性業務,并在2018年表示很可能是金融業務。2018年,聯想控股完成對盧森堡國際銀行(BIL)的收購,持股89.936%,今年9月,盧森堡國際銀行宣布其北京代表處成立,朱立南也由此宣布BIL已經成為聯想控股新的支柱性資產。
目前聯想控股的戰略投資部分共有五大業務板塊——IT、金融服務、創新消費與服務、農業與食品、先進制造與專業服務。據2019年聯想控股的中期業績報告,凈利貢獻中,金融服務占比超過一半,僅創新消費與服務業務板塊較去年同期凈利下滑較大,由盈轉虧。
作為投資型企業,聯想控股戰略投資板塊受外部環境變化承壓,上半年凈利貢獻同比下滑34%,盡管財務投資板塊補足了部分缺口,但聯想控股凈利潤仍較去年同期下滑6%,這無疑也給新的領導班子的業績首秀帶來了壓力。
柳傳志曾多次被問及對于聯想控股股價不振的看法,他的回應最早是針對外界的“市場需要時間理解”,后來終于成了針對自身的“將壓力變為動力”。
“對我的評價也應該是將來我退休5年以后聯想的股價,而不是今天聯想的股價。”張濤的《柳問》中,記載了柳傳志對于“建班子”的心聲。而今,聯想控股上市后的第一屆班子退隱,聯想控股的后柳傳志時代來臨,對于柳傳志所建立的底層邏輯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每日經濟新聞》在2014年與2018年兩次專訪柳傳志
2014年
我當年在中關村,跟我一起領獎的,到現在剩下的也不多了。
將來中國一定會發展的是什么,我們看清楚就往那個方向去做。
我給自己打80分,太太給我打70分,我覺得我盡量客觀了,她還壓低一點。
我也遇到過好幾次人生的低谷,我覺得能夠挺過來主要是因為肩上的責任,那么多人信任我,我不能夠說垮就垮,就是這個信念支撐我。
2018年
在新的環境下,對中國企業家群體來說,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不確定性,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把自己的企業做好,為民族、國家和老百姓多做事情,這是企業家精神最核心的東西。
早年我們創辦聯想,立志做自己品牌的電腦,敢于和國外企業一搏,也是一種產業報國的方式。
今天聯想控股在產業報國上的做法,實際上就是有了錢,有了經驗,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通過“價值創造”,支持更多實體企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們當年設立的愿景。
相關閱讀:
?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