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20-01-03 18:44:20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3日遭火箭彈襲擊,兩名重要人物身亡,分別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圣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馬尼、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團體“人民動員組織”副指揮官阿布·邁赫迪·穆漢迪斯。
美國國防部隨后聲明“認領”襲擊行動,且由美國總統特朗普親自下令。
分析認為,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遇襲后,美方立即以報復之名實施襲擊,伊朗或可借機動用地區什葉派力量給美國找麻煩,兩者在伊拉克和中東地區博弈加劇,“不走向戰爭但麻煩不斷”。
伊拉克聯合行動指揮部當天發表聲明說,巴格達國際機場當天遭3枚“喀秋莎”火箭彈襲擊,兩輛汽車被燒毀。
伊拉克“人民動員組織”發言人艾哈邁德·阿薩迪3日在接受伊拉克電視臺采訪時確認,蘇萊馬尼和穆漢迪斯遇襲身亡,并指責美國和以色列應對此負責。
蘇萊馬尼是伊朗最有影響力的軍方人士之一,分管伊斯蘭革命衛隊海外行動,常以強硬姿態示人,有“鐵面將軍”之稱。
伊朗外交部長扎里夫3日表示,美國采取“國際恐怖行為”,針對的是在打擊“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中“最有效的力量”,美國將為這件事的所有后果負責。
美國東部時間2日晚,美國防部發表聲明確認蘇萊馬尼已死,襲擊命令來自總統特朗普。
聲明還說,此次襲擊旨在震懾伊朗,打消其未來襲擊計劃,美國將繼續采取一切必要行動在全球保護美方人員和利益。
五角大樓發表聲明前,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發布推文,內容是一面美國國旗,沒有文字。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劉中民認為,對美方而言,近期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遇襲,容易讓人聯想起不快往事——伊朗人質事件。
美國難以接受“往事重演”,此番對伊朗反應強硬,一大考量在于安撫國內,以免使館遇襲對2020年總統選舉造成消極影響。
1979年11月,伊朗學生沖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美方外交人員444天,該事件是美伊關系長期緊張、敵對的因素之一,被視為影響美國時任總統卡特連任競選。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石巖說,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未達到如期效果,通過指責伊朗是美使館遇襲幕后黑手再次發出強勢威脅,有利于轉移國內對總統彈劾案的注意力。
石巖認為,盡管美伊關系緊張,但特朗普政府無意再度出兵中東,華盛頓難以形成對伊動武的共識,苦守“伊核協議”的歐洲盟友也將極力反對,因此預計特朗普政府未來仍將延續既有對伊政策,即主要采取經濟制裁。
劉中民說,從美國中東政策來看,美國依然比較收斂,不會貿然對伊朗發動戰爭、大打出手,僅限在局部上出手。
然而,中東地區什葉派武裝力量此前打擊“伊斯蘭國”時發揮過重要作用。美國近來打擊這些武裝力量,如今又打死蘇萊馬尼這種強人,有“打自己的臉”甚至過河拆橋之嫌。
從伊朗角度來看,劉中民預測伊朗或借機動用什葉派力量在中東給美國找麻煩,美伊博弈或進一步加劇,“不走向戰爭但麻煩不斷”。
據美聯社解讀,蘇萊馬尼等人死亡是中東局勢“潛在轉折點”,預期觸發伊朗及其在中東所支持的武裝力量激烈報復。
駐伊拉克使館遇襲后,美國立即指責伊朗幕后指使,伊朗拒絕“背鍋”。
真相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這一番角力,最尷尬的恐怕是伊拉克政府——美國得罪不起,地區和國內什葉派力量也不可忽視;最悲哀的還是伊拉克民眾——美國和伊朗博弈將激化伊拉克內部矛盾,導致局勢更為混亂。
2019年3月6日,在伊拉克北部摩蘇爾東南約30公里外的塞萊米耶1號安置營地,一名兒童搬運領取的救濟糧。新華社發
追根溯源,恰是美國在伊拉克的政策和作為,長期以來在當地民眾心中播下反美種子。舊恨“添”新仇,反美怒火愈燒愈烈。
“圣城旅”是伊朗軍方精銳部隊,涉足敘利亞、伊拉克、也門、黎巴嫩等中東國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參與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
蘇萊馬尼1957年出生,1998年開始領導“圣城旅”。他是伊朗軍方實力人物,對美立場強硬,是美國、以色列等國“眼中釘”。
蘇萊馬尼在伊朗國內人氣很高,他的身影近幾年經常出現在戰場照片、紀錄片、甚至動畫片中。
2018年8月,蘇萊馬尼向特朗普喊話:“如果你挑起戰爭,終結戰爭的將是我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