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30 02:52:56
(作者為南方醫院神經外科護士)
今天是1月27日,大年初三,來武漢支援的第三天,也是我到醫院上班的第一天。前幾天一直沒有出聲,不是沒有感想,而是太忙了,每天過得都很倉促。此刻我坐在房間的書桌前,聽著窗外高速公路上汽車飛馳而過的嗖嗖聲,終于得空寫下這段心里話。
我與醫院一直有著不解之緣,9年前父親因見義勇為,救火摔傷頭部,住進當地醫院的神經外科,前后救治三個月……現如今我已經在南方醫院神經外科監護病房工作了第六個年頭,在這里學習收獲,在這里脫了稚氣。
跟往年一樣,今年還在一個人在廣州過年,不一樣的是,今年武漢疫情讓人放不下心。早就在心中想好:如果真的有一天,武漢需要我們各地醫護人員支援,我會報名參加。
大年三十(1月24日)中午,自己吃了餃子、貼了對聯,完成了中國年的儀式感,便出門上小夜班。
剛上班就看到了南方醫院支援武漢的通知,第一時刻便報了名。在通知被選中的那一刻,我大腦其實是一片空白,因為不知道當下要做些什么,現在所管的病人怎么辦、誰來上我的班、什么時候出發、怎么和家里人溝通……幸好有護士長支持,幫助我妥善交接了科室工作。
出發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是與家人的溝通。母親一時間無法接受我要去前線支援,加上告知的時候是大年三十下午,我又因為工作需要六年沒回家過年,母親一下子將這些積壓在心頭情緒迸發出來,泣不成聲。其實也怪自己,我應該適當隱瞞的,可血緣之間的牽掛,是無法隱藏的。經過我的不懈勸說,母親終于接受了這個事實,只是讓我答應她:每天報平安。我想對母親說:您為人母,此時此刻想要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是最真摯的愛;我為人子,此時此刻不得不舍棄親情,投身救援,是這份職業的準則!
從接到通知到出發武漢,僅僅三個半小時時間,收拾行李、安排個人事宜、團隊溝通,全部在同一時間進行,所以略顯慌亂,導致最后的結果是:需要什么,什么就沒帶,很無助。
出發前,醫院組織了送行儀式,院長、書記、各科護士長、同事都前來為我們加油,送上祝福,我科鄧護士長、王護士長、彭教授、護理部周主任也在臨行前,叮囑我注意事項,盼望著早日回歸。說實話,那一刻我無比暖心,因為在前線的我們,背后是整個南方醫院做為后盾!所以,不怕、不慌、不亂!
幾經輾轉,(1月24日)20:00出發,到達武漢已經是次日凌晨2:00,對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冷,再加上下著淅瀝小雨,竟冷到刺骨。在住處整理行李、清點物資、安排住宿等等,將這些安排妥當后躺在床上已是凌晨5:00。
沒睡幾個小時,就展開了前期準備工作,重點就是培訓防護措施,必須要做到每個人都過關,可是由于物資有限,大家只能用一套防護措施來訓練,每天除了關注病區情況,就是在等待救助物資,值得高興的是,在醫院、政府不斷的努力倡議下,社會各界紛紛向我們施以援手,盡量解決我們的燃眉之急。
時刻牽掛著病區情況,想實實在在的為支援的漢口醫院及收治的患者做點實事,所以我著急上班,今天(1月27日)早上08:00-12:00,終于迎來了我的第一個班次。
張志博因為長時間戴口罩,面部出現的勒痕 圖片來源:南方醫院
四個小時的上班時間,竟然在臉上壓出I期壓瘡,可想而知,體感多么難受,而且由于穿著防護服全副武裝,雙手不可以隨意觸摸面部,也就無法調整口罩及護目鏡的位置,所以再難受也只能忍著。可是看到日益增長的感染人數,聽著病區患者的咳嗽聲、喘息聲,這點痛苦算得了什么呢?
我們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一場持久且艱難的戰役,所以我們有堅持下去的必要;我們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所以我們有堅持下去的動力;我們的醫療水平比較先進,所以我們有堅持下去的信心!
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影響,給大地籠罩了一層黑霧,而我們醫務工作者一襲白衣,終會將這黑霧驅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