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0 23:39:48
“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各地在制定政策時,在防控疫情這條紅線不能被破的情況下,一定要千方百計為企業復工做好服務,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抗疫工作免責。困厄時見真心,對各地來說,不妨將復工復產視為一次營商環境的極限壓力測試,誰做得又安全又好,必然能在營商環境上獲得巨大進步,并獲得企業的認可和青睞。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2月10日起,除湖北外,全國30個省份開始大量復工。
春節期間,旅游、酒店、交通、餐飲等行業損失巨大,由于延期復工和嚴格的隔離措施,中小企業現金流普遍吃緊,裁員個案已有發生。為了讓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從中央到地方,從財政到金融,各種扶持政策陸續出臺;從國企到大型龍頭民營企業,企業間的相互幫扶也緩解了一些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
幫扶中小企業的方法有千萬條,但做好復工復產是最重要的那一條。已有的幫扶措施,可以解決暫時的問題,但企業最終要擺脫困境,需要盡快恢復生產。在不影響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讓企業盡快復工,是解決當下難題最關鍵的舉措。
為了復工復產,一些地方也做了相當多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地方存在限制過度的情況。比如無錫和揚州就對湖北、浙江、廣東、河南、湖南、安徽、江西7省的人員一律勸返,湖北作為疫情重災區可以理解,但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不同下級行政區劃情況各不相同,對這些勞務輸出大省的人員“一刀切”勸返,中小企業將面臨缺人甚至無人可用的窘境,于復工不利。又比如,2月10日社交媒體流傳出一張要求外地租客和房東各交50萬元保證金的社區通知,這顯然是一種變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手段。筆者還從一位小企業主處了解到,盡管他所在企業員工只需一半人復工,但其所在園區要求企業必須備滿全員10天(即兩周)所需的口罩,這給他的企業復工帶來了很大困難。
疫情防控與復工并非絕對沖突,一些地方更為靈活的做法值得效仿。比如上海要求,從重點疫情地區來滬人員隔離14天不準外出,這既能保證疫情防控工作正常開展,也明確了企業和就業者的預期,有利于復工復產按合理的節奏展開;在北京,鐵路部門對所有到京旅客實施百分百測溫,航空部門、公共交通等也實施密集的消毒措施;河南也下發緊急通知,嚴禁對外地車輛、人員“一刀切”勸返。今時不同于半月前,各地小區已經封閉管理,全民佩戴口罩的習慣已經養成,檢測手段已經齊備,相關法律問題已經厘清。當此之時,我們應該對這一整套科學嚴密的防控體系抱有信心。
歸根結底,人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假若人員不能歸其位,市場不能暢其物,其損失如何挽回,這本經濟賬,不能不算清楚。誠然,返工潮帶來的人流劇增,對疫情防控構成了巨大壓力。疫情需要防控,但經濟同樣需要發展,就業更需要穩住。疫情防控難,但再難誰還能比當下的中小企業難?
企業為當地提供了就業、稅收,“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各地在制定政策時,在防控疫情這條紅線不能被破的情況下,一定要千方百計為企業復工做好服務,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抗疫工作免責。困厄時見真心,對各地來說,不妨將復工復產視為一次營商環境的極限壓力測試,誰做得又安全又好,必然能在營商環境上獲得巨大進步,并獲得企業的認可和青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