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2 23:17:10
,“居民無小事,社區就是個小社會”。社區治理,最需要的就是能橫向、縱向“去圍墻”、綜合能力強的“硬核”人群。這類人群,具備無邊界溝通,跨部門組合,能打破繁文縟節和條塊分割,能夠統籌街道、居委、物業、業委會、社區組織等行政、共治、市場等多方資源的能力。有這樣的社區干部,有了合格的“社區人”,當代社區治理就能水到渠成。
每經特約評論員 李宇嘉
隨著返程復工高峰期的到來,城市生產和生活,將從按下暫停鍵的“0”,恢復到正常狀態的“1”。處于社會治理末梢、聯系著千家萬戶的社區,就被推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社區是個“小社會”,住戶結構復雜、人群高頻互動,個體自律程度不一,社區自身組織彈性不足,防控的“死角”太多。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戰“疫”的拐點能否顯現曙光,當前關鍵看社區。
近20天的“自我封閉”,大家謹遵央視宣傳的防疫“三字經”——宅、洗、戴。鐘南山院士說,利用這個假期,大家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不足,哪些不良習慣要改變。相信,大家都讀懂了一個淺顯的道理,要做一個合格的市民,先從一個合格的“社區人”開始!政府決策再英明、前線醫護人員再拼命,微觀十幾億人,沒有自我約束,我行我素,那也是白搭。
現代工業和城市文明,驅使大家“扎堆兒”,個體要自律、集體有規則,這是應有之義。此次疫情,就是對自律和規則成色的考驗,也是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沒有預演的“實戰”。巨額的買單、沉痛的教訓都可以接受,但是要吃一塹長一智,要“漲知識”。社區戰“疫”開始布局,比如高頻監測、入戶排查、定點隨訪等人群監測;健康教育、體溫監測、消毒防疫等預警預防;對發熱人群、疑似人群、隔離人群、救治人群的“分級分診”。希望,大家都能遵守。
合格“社區人”的培育,絕不是轟轟烈烈、瞬時似錦的大場面和大文章,而是水滴石穿、久久為功的打磨,要從社區每一個微觀個體、居民家庭開始,忽熱忽冷,走走停停最要不得。此次疫情是一個倒逼,也是一個契機。合格“社區人”的內涵,不僅是對“同一個屋檐下”集體規則內化為生活“習慣式”的遵守,更是個人、家庭的自我管理意識和綜合素養。
比如,出入刷門卡,不隨地吐痰,不高空拋物,不欠繳費(物管費、水電費),不大聲喧嘩,不鳴喇叭,車要讓人,垃圾能分類,來訪登記,愛護社區公共設施,遵守社區安全、衛生和防疫規則等等,如果你能做到這些,就是一個合格的社區人了。這些看似都很簡單明了,但現實中,不遵守的人太多了,示范效應下,社區規則就成了擺設。
居民自我管理,一方面是生活自律,另一方面是懂得科學常識。任正非曾說過,現在基本上沒有文盲了,但是科盲不少。自我封閉、家庭封閉的這段時間,女兒不停地問我關于蝙蝠、土撥鼠、果子貍的事情。很慚愧,其實我也是一知半解,那大家一起接受科普好了,這個課得補上。若每個人能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健康影響你”,個人和家庭生活自律,還能懂得基本的科學常識,就是一個合格的“社區人”,也就是一個合格的居民了。
一個合格的社區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為,它通過自我管理(而非無所適從、“等要靠”兩個極端)、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能將日常生活中90%的各類風險、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或者僅在小范圍內爆發。當個人無法處理風險和危機時,家庭就是第一支援點,完整健康的家庭是個人的有力后盾,也是應對風險和危機的第二道安全保障。
當個人或家庭不能應對時,福利組織、志愿團體、社區發展理事會、自助團體以及包括企業和工會在內,就張開一張多方援助的大網。因此,社會治理重心要向基層下移,首先是激活個人、家庭的“自我管理”機制,然后是社會組織的彈性,最后才是政府機構的兜底和突發應對。
最后想強調的是,“居民無小事,社區就是個小社會”。社區治理,最需要的就是能橫向、縱向“去圍墻”、綜合能力強的“硬核”人群。這類人群,具備無邊界溝通,跨部門組合,能打破繁文縟節和條塊分割,能夠統籌街道、居委、物業、業委會、社區組織等行政、共治、市場等多方資源的能力。有這樣的社區干部,有了合格的“社區人”,當代社區治理就能水到渠成。
(作者為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