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7 23:45:10
企業要生存,員工要吃飯,經濟要穩定,長時間大范圍的完全停擺,是經濟社會不可承受之重。在有效落實防控要求的基礎上,防疫、復工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每經特約評論員 舒圣祥
近期,湖北省以外的全國其他地區,新增病例連續多日下降,很多地方每日新增病例已經降到個位數,甚至連續幾日為零。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期待中的拐點也許正在到來,或者已經到來。與之相伴的是,多地隨著防控形勢的適度改善,企業陸續復工復產。
然而,2月17日,隨著一則某區企業復工復產要蓋八九個公章的信息見諸網絡、引發熱議,雖然政府部門回應說,這是全程代辦的,而且很快就審簽完成,但是一些企業復工復產艱難的情況還是凸顯了出來。這種艱難,本身也是抗疫阻擊戰進入關鍵時期必須經歷的一種“陣痛”。
疫情當前,企業復工復產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如果審批程序相對寬松,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倒是快了,但疫情防控隱患和漏洞也大了;另一方面,如果審批程序過于嚴格,搞“一刀切”,又會拉長企業復工復產的進度。
對此,2月11日,在國新辦就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就已經表態,將嚴格制止以審批等簡單粗暴方式限制企業復工復產的做法。而在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也明確指出,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以實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為抓手,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會議同時指出,要在確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類指導,有序推動央企、國企等各類企業復工復產。
對于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防疫、復工并不矛盾。可以說,各類企業有序復工復產,也是保障社會有序有效運轉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在特殊時期,要求高、要求多、要求嚴,是好事,不過物極必反,如何在其中尋找更多的“平衡”,既要慎重,又不能簡單粗暴搞“一刀切”,顯然考驗相關部門的智慧。
那么,企業復產復工難,到底難在什么地方?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企業復工復產難,首要因素是“人流”“物流”不匹配。一方面外地員工回不來,另一方面原材料進不來。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暢工作 確保人員車輛正常通行的通知》,各地交通封鎖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對于什么地方的人不讓進、什么地方的人必須隔離多久,依然是各自為政。比如有的城市,甚至將疫情并不嚴重但靠近湖北的地區列為重點疫區,來自這些地方的人,要么根本進不了這座城,要么進不了這座城市的小區。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但這些“各自為政”的措施,無疑影響了人力資源的流動;同時,各地相互封鎖,也影響了物流的順暢,從而引發企業的原材料困境。
其次,企業復工復產難,可能在于審批環節過于繁瑣。抗擊疫情之下,有的地方的奇葩證明又回來了,“九龍治水”也回來了。這種“九龍治水”多頭操作的方式,一旦將來出事,相關部門的確是把責任分攤了,可是企業也更折騰更困難了。
再次,企業復工復產難,可能在于自身承擔的壓力過大。為了避免承擔責任,一些地方傾向于將復工后,可能出現問題的責任,一股腦推給企業。
一些地方有規定,如果復工,員工有一個確診,不僅要算工傷,整個工廠都得隔離。隔離期間工資、社保要照付,確診員工醫藥費也要企業付。而且,集體寢室要一人一間房,宿舍不夠要去包賓館,加上口罩、消毒液等各種防疫物資費用,說不定,復工造成的損失比停工還要大。
企業要生存,員工要吃飯,經濟要穩定,長時間大范圍的完全停擺,是經濟社會不可承受之重。在有效落實防控要求的基礎上,防疫、復工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如何破解上述三方面難題?
首先,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打破各地各區域各自為政,促進人才盡可能自由流動,比如,四川與廣東、浙江建立健康檢測互認工作機制,就是一個好的探索;同時,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各地要避免人為原因造成物流困難。其次,企業復工復產審批程序必須簡化,不能再出現前述一個企業申請復工復產要蓋八九個公章的現象,而要進一步優化流程,要像很多地區政務服務中心那樣,實行“一站式”辦理,避免企業“東奔西走”,不能人為影響復產復工進度。最后,企業復工復產后的“壓力”,相關部門要出臺政策措施“兜底”,給企業吃下“定心丸”。只要是履行正常程序復產復工的,都應該政企權責共擔,從而減輕企業壓力。
只有做好這些方面,“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產”之路才會變得更加寬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