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6 08:41:11
每經記者 黃小聰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塵封十二年的基金銷售紀錄,2020一開年就被打破。單只基金超過1200億資金的瘋狂追捧、不到5%的超低配售比例,再次讓公募基金成為了理財市場的絕對焦點。實際上,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即便是配售之后,整個新發公募基金規模已經達到驚人的2681億。
一邊是瘋狂的基金銷售,一邊是A股市場春節之后的絕地反彈,成交量站穩萬億且不斷放大,市場人氣似乎一時無兩。但就在這個群情激昂的時刻,我們不得不想起了一句投資老話——“風險總在人聲鼎沸處”,3000點之上資金瘋狂的背后,是否會再次敲響警鐘?究竟誰是爆款基金的幕后推手?眼下的基金投資究竟該如何進行?
陳光明攜睿遠基金重返公募后,第二只權益產品睿遠均衡價值三年A/C火速引爆市場,認購當日(2月18日)便有超過1200億元資金搶購,一舉打破了上投摩根在2007年10月創下的單日募集超過1100億元的紀錄。
公告披露,睿遠均衡價值三年募集有效認購戶數37.68萬戶。A類份額55.78億,C類份額3.86億,申請認購比例為4.90%,平均每戶初始認購金額為318.47萬元。
錢從哪里來?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陳光明團隊早在去年就已經同包括銀行、券商和第三方財富公司等多個渠道溝通產品發行事宜。不少投資人在年前就開始打探睿遠新發基金的情況,認為到時候一定會超募、配售,提前就預備資金盡可能多地搶占先機。
一位公募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雖然陳光明及睿遠公司的定位是面向個人投資者做專業投資理財,但部分渠道的大額資金來源也直接指向機構,此次代銷的19家券商機構中,有一家貢獻超過50億元,其中9億來自機構投資。記者也向該券商內部人士求證,確實有這筆錢來自機構資金。
另據該公募人士透露,招商銀行或為整個渠道方貢獻力度最大的一方,不排除其中有委外理財的資金打入。其表示,銀行的KPI考核要比債券收益高,“放貸現在風險大,所以需要其他渠道獲得高收益”。
不過,據來自上海的一位券商渠道人士介紹,投資人結構中仍以散戶居多。記者也從深圳各大銀行網點處了解到,該基金在推介路演階段就已經有客戶上門預訂。部分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前來預訂的大多是個人高凈值客戶,以20萬~100萬認購預算為主。”
至此,多方渠道的資金來源各執一詞,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場出現系統性行情之前,散戶的認購沖動會有一定的滯后性。“散戶應該沒有這么快,更多的應該還是機構或銀行的錢。”華南某券商資管人士如是分析道。
實際上,銀行或機構資金的委外需求一直沒有停過,特別是在央行流動性不斷釋放的環境下,商業銀行的信貸壓力大幅提升。前述公募人士表示,錢越多貸款利率越低,但是中小企業放貸風險太高,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難以消化,就要進行委外投資。記者也發現,部分機構資金主導配置的基金里,固收類產品早已不是遷就的對象,也投向權益類產品。部分去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權益類產品中,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占比過半的不在少數。
綜合來看,A股市場行情發酵,趕上基金發行旺季,銀行、券商等代銷渠道對那些明星基金經理的新產品會格外關照,加之個人系公募基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銷售渠道及信托項目對接優勢,形成萬眾翹首以盼之勢就不足為奇了。
實際上,資金基于權益類配置的熱度早在去年就開始升溫。Wind統計顯示,2019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分別較2018年同比上漲了56.92和39.21%,規模達到12704.68億元和20707.99億元。
究其原因,長量基金分析師王驊曾公開表示,一方面來自A股市場的估值優勢,另一方面也在于利率下行等流動性寬松等因素的刺激,權益類資產在規模增長帶動下具有明顯的賺錢效應。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標準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達到46.98%,而混合偏股型基金的收益也達到了47.83%,大幅跑贏同期滬指22.30%的全年漲幅。
今年以來,各大基金公司對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繼續加碼。據Wind統計,截至2月22日,已有117只基金成立,其中權益類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數量已達76只,占比超過64%;共有19只基金啟動配售計劃,“日光基”已達到13只。這意味著爆款產品在所有新發基金的比例為11.11%,權益類新產品的比例也不到20%。顯然,市場并非見“新”就搶。
那么,基金公司的新產品發行能力究竟應該怎樣來考量呢?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石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產品的總募集份額是能代表基金公司新產品發行能力的綜合指標。截至2月22日,今年以來新產品募集總份額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廣發、易方達、華夏,募集總份額分別為217.97億份、199.68億份、196.6億份。
可見,老牌基金公司背靠強大的股東優勢和品牌效應,新發產品的效率靠前,且在今年新發行的基金中,權益類產品數量占到所有新成立基金數量一半以上的不在少數。然而,權益產品常有,爆款卻不常有,前述13只“日光基”有12只系權益類產品,分屬于10家公募,其中數量最多的是交銀施羅德基金(3只),市場最火爆的當屬睿遠基金(1只)。市場總體的認購意愿依舊是被個別的明星機構或個人帶著節奏走,而過往業績和投資風格當屬投資人擇基的判斷依據。
石宇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實際上已經開始摒棄頻繁擇時的理念,注重長期投資邏輯,與投資人期許形成強烈共鳴的同時,也加速其通過權益配置完成規模上的超越。
眾祿基金首席研究員王晶向記者表示,公募基金目前數量多,但業績持續性一般,因此品牌效應比較突出,業績表現能力更為突出的品種更能對市場有吸引力。
那么,當上證指數重返三千點之際,爆款基金扎堆成立,究竟是高點還是恰當的投資時點,是餡餅還是陷阱呢?
爆款基金不斷出現的時候,經常能從渠道的理財經理那兒聽到這樣的分析:目前的點位這么低,放幾年時間,收益肯定不會差。甚至近期在睿遠均衡價值的營銷上,有銀行的客戶經理向客戶推薦時,就用三年期定存來進行比較,認為投資者如果能夠安心地放上三年,收益率大概率遠超定期存款。
雖然不知道未來三年資本市場會發生什么,行情會如何演繹,爆款基金會取得什么樣的收益,但從過往市場來看,市場也是多次穿越3000點,而那些在3000點附近成立的爆款基金,在此后一年、三年時間里面,其實業績回報并沒有那么亮眼。
如果從滬指走勢來看,歷史上穿越3000點的情況可以分為上穿3000點和下穿3000點,上穿3000點主要發生在2007年3月,2009年7月和11月,2010年11月,2014年12月,2016年7月和2019年3月;下穿3000點主要發生在2008年6月,2010年4月,2011年4月,2016年1月、2018年6月、2019年5月。
先來看上穿3000點爆款基金的表現。上穿3000點往往意味著行情正處于較熱的氣氛中,此時發行新基金,一般都會收獲比較好的認購規模。
記者統計上述時間段基金的成立情況發現,規模接近百億或在百億以上的爆款基金主要如下:
數據來源:記者統計
從這些基金一年期、三年期的業績表現來看,成立之后持有一年的業績,竟然大多都比持有三年的業績要好。如果是根據這個數據,你還會對三年持有期的爆款產品情有獨鐘嗎?
另外,在2009年7月、2009年11月~2010年4月15日、2010年11月,雖然指數運行在3000點上方,但是有的剛好達到了行情的階段頂點,有的則是長期在3000點附近徘徊,在沒有持續上攻的情況下,這段時間的爆款基金表現也大多不是很好。
而在規模方面,雖然部分爆款基金在首個年度的業績表現還比較不錯,規模也繼續攀升,但是在三年之后,業績滑落的同時,規模也開始不斷縮水。
再來看下穿3000點爆款基金的表現。剛剛下穿3000點的時候,此時發行新基金,雖然市場的熱度還在,不至于陷入冰點,但是卻已經很難有百億規模。記者統計了上述下穿時間段基金的成立情況,成立規模在百億以上的爆款基金只有零星幾只:
數據來源:記者統計
從這些基金一年期、三年期的業績表現來看,如果持有這兩只爆款基金三年,竟然都是虧的。雖然由于百億基金的樣本比較少,不能完全覆蓋全市場基金的表現,但也足以管中窺豹。
而在規模方面,爆款基金規模縮水跡象更為明顯,不管是一年之后還是三年之后,由于業績持續沒有較好的表現,規模不斷滑落,甚至縮水近八成。
當然,記者統計的只是在3000點附近發行的爆款,其一年期和三年期的表現,并不代表全市場基金的表現,只是希望借助過往數據告訴投資者,至少從過往來看,扎堆在規模很大的基金,并不是太明智的選擇,從中也可見爆款基金實行配售的必要性。
從過往3000點的爆款基金表現來看,并沒有太多能夠讓投資者動心的地方,記者也經常聽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湊熱鬧”。甚至有分析人士直接建議道,“不建議買新基金,爆款基金同樣不建議選擇。”
但對于普通的基金投資者來說,面對著一些熱門的主題,面對著績優基金經理的產品,想不心動也是很難的事情。既然如此,需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怎么從這些爆款中去選新基金?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投資者為什么要去追逐爆款基金?記者注意到,自去年以來,投資者追逐爆款的現象愈加普遍,最直觀的感受主要來自于兩方面:
一方面,這兩年在結構性行情下,不少投資者的體會是,買基金獲得的收益經常要好于自己炒股的收益,使得“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盈米基金FOF研究院院長施靜也表示,“‘買股票不如買基金’的觀念在2019年的市場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優質基金經理加上實力強勁的基金公司,在過往業績的支撐下,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往往具備較大的優勢。”
另一方面,現在的新基金,不少都設置了募集上限,促使渠道在營銷時總會鼓勵投資者多投入,才能獲得更多的配售,而反過來也進一步推升了基金的規模,使得爆款層出不窮。再加上這些新基金又大多契合目前市場的熱門主題,比如近期的科技主題基金,熱點疊加限額,最終的結果也是爆款一個接著一個。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不到兩個月時間,新基金的發行規模已經達到2681億元,而這其中很多還都是按比例配售。如果不是按比例配售,剛剛過去的發行“超級周”,就已經吸引了近1500億元的認購資金。
而接下來1個月時間等待發行的新基金還有30多只,這其中同樣有不少具備爆款的潛質,比如科創主題基金、績優基金公司發行的新基金。面對越來越多的爆款產品,顯然只有選對才能對你的資金前景無憂。
對此,基煜基金研究團隊建議,“首先要分析基金經理的風格特點,判斷這種風格特點在未來的市場行情中是否會占優。比如,近一年以來科技風格明顯占優,擅長科技領域投資的基金經理業績靚麗,但是其未來業績的持續性可能很大程度要看市場風格是否配合。另外,一般而言,基金規模和預期收益是互損的兩個方面,尤其是自下而上深挖個股的基金經理,管理基金規模短期快速增長會帶來更多選股和流動性管理壓力。建議投資者不要盲目跟風,應分析基金經理投資風格進行理性投資。”
記者對此也是深有體會。比如在近期發行火爆的基金中,就有基金經理在跟渠道分享觀點時談到,以前他管產品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規模上得非常快,給他的投資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深知規模太大,其實反而處處受困。
而此前業內一位業績不錯的基金經理,也是在發了一只規模比較大的基金之后,業績便明顯下滑。因此,對于新基金的選擇,正如上述建議的,如果這位基金經理在管的規模已經超百億,那么這時候再來百億的資金,其實壓力只會更大,對于這類新基金投資者應該謹慎。
此外,對于主題風格型的爆款,要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市場的風格如果剛好與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相契合,確實是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讓基金沖到市場非常前面的位置。但一旦市場的風格不再是基金經理所擅長的領域,那么很可能投資者也會受傷。因此在對績優基金經理分析時,要全面了解其過往的整體表現,業績好是因何而起;如果風格過于極致,經常出現業績大幅波動,顯然這樣的基金也需要謹慎參與。
另一方面,“有些主題型產品其實是放在關注度上面,比如5G概念,大家的關注度很高,其邏輯可能還沒有跟企業的盈利掛鉤,只是提供一種工具,這時候很大程度上博弈的占比比較大。這種博弈也不是說不能參與,但是大部分的投資者可能做得不好,除非你認為自己能成為做得好的少數人,要不然還是不建議。”曾令華指出。
反之,“如果爆款基金的優勢是靈活配置于不同市場、有著過往長期穩定管理經驗的績優基金經理掌舵,適合投資者做資產配置,那么配售后,擁有適當規模的爆款基金,其實是可以長時間堅定持有。”業內人士建議道。
回顧過去,爆款基金史其實就是一部公募基金發展史。從2004年第一只基金賣出100億份額,再到后來的400億,1163億,市場行情不斷變化,紀錄不斷刷新。爆款基金的定義包括規模大、銷售時間短(一日售罄)、超低配售等等,不一而足。那么,未來的爆款基金還會如何演變呢?
初始軌跡:逐新,百億基金出現
要說基金行業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爆款,其實首批成立的封閉式基金就是最早的爆款。1998年,基金開元、基金金泰成立,一上市便出現大漲,有基金公司董事長曾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表示,投資者一開始的時候并不太了解基金,像炒股一樣地炒,價格漲得很快。以基金開元為例,短短數個交易日,價格就從1塊多翻到了2塊多,但這種脫離凈值的價格上漲,顯然無法獲得支撐,不久價格就大幅回落了。
2001年,基金行業出現了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混合,當時的認購還需要先領取預約號,1個預約號代表1萬元的認購金額額度,可認購9850份基金單位。該基金于2001年9月11日開始發行,于2001年9月20日結束,不到10天時間,就達到了募集上限50億元,在當時同樣也可稱之為爆款。
很顯然,最早期的這些爆款基本上都是從投資者對新事物的好奇開始,有一種“逐新”的心態,同時伴隨著對基金投資的一知半解。
2003年,在上證指數年內上漲10.27%的情況下,當時市場上有一年完整運作周期的偏股基金僅10余只,但全都戰勝了指數,最高收益達到了34%,基金大幅戰勝指數的表現,讓投資者第一次看到了基金投資的力量。
得益于基金良好的業績,基金爆款的軌跡在2004年有了新的改變,歷史上第一只百億基金誕生——2004年3月,海富通收益混合以131億元的募集規模,成為了公募基金歷史上第一只百億基金,彼時吸引投資者戶數高達225936戶。
僅僅幾天之后,華夏經典混合同樣也以過百億的規模成立,有效認購戶數同樣達到了106421戶。不過這兩只基金有點“生不逢時”,剛成立不久,市場就開始持續調整。回頭看,這兩只基金成立時正是市場的階段頂部,其在當年的收益都告負。
進階:超級爆款,全市場主動選股
進入2006年,牛市全面爆發,爆款基金的軌跡在這一年再一次發生了變化——這一次不僅是多點開花,而且第一次出現了超400億元的超級爆款。
2006年12月12日成立的嘉實策略混合,成立規模高達419億元,有效認購戶數更是達到了925140戶。同一年,發行規模超過百億的基金還包括廣發策略優選、華夏優勢增長、南方績優成長、工銀瑞信穩健成長和易方達價值精選。
如果說2006年是爆款基金多點開花的元年,那么2007年就是爆款基金百花齊放的一年。不僅有20只的基金認購金額超過百億,同時首次出現了超千億認購規模的基金——成立于2007年10月22日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認購金額高達1163億元,最終按照比例配售,成立規模依然達到了296億元。
同一年,成立規模接近300億的基金還有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和南方全球精選,而這3只基金日后的表現有目共睹。有QDII基金經理曾表示,“這3只基金傷透了投資者的心,尤其是銀行渠道的客戶,很多年之后依然談QDII色變。”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基金同樣也是成立在市場頂部,給投資者留下的體驗都很差。從此之后,百億基金的“魔咒”流傳開來。
如果把公募誕生以來的這前10年看成是爆款基金的第一階段的話,還可以發現,這些爆款基本上都是主動管理型基金為主,且基本上都是全市場選股的基金,名稱中大多包含了優選、成長、精選等字樣。
演變:從主動到被動,從全市場到主題投資
在主動管理型的爆款基金沒有能為投資者帶來良好的投資回報之后,百億級別的爆款基金隨著行情的持續調整,也銷聲匿跡。
直至2009年,嘉實回報混合和華夏盛世混合再次以過百億的規模出現在投資者的視野中,同一年成立的百億基金,還有華夏滬深300ETF聯接(原華夏滬深3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易方達深證100ETF聯接和易方達滬深300ETF聯接(原為易方達滬深3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2010年,華商策略精選以118億元的規模,成為當年唯一的百億級別的偏股基金。到了2012年,被動指數產品再次爆發,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和嘉實滬深300ETF,兩只基金的成立規模分別達到了330億元和193億元。
如果把2007年~2014年之前的這段時間看作是爆款基金的第二階段,那么可以看到,雖然主動管理型的基金仍偶有出現,但是百億級別的指數基金開始不斷涌現,從主動到被動,爆款基金的軌跡再次發生著變化。
而到了2015年,伴隨著市場的又一輪大牛市,爆款基金又開始大面積出現。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之后的爆款基金,主題型基金、行業型基金的爆款產品越來越多。
比如2015年的匯添富醫療服務、中郵信息產業等;2016年的匯添富中證上海國企ETF;2018年的博時央企結構調整ETF、華夏央企結構調整ETF等;2019年和2020年的科創主題基金等。
未來:兩條爆款主線或延續
如果說基金爆款的出現軌跡,總是伴隨著牛市到來,伴隨著弱市又退去的話,那么爆款產品的類型,則是沿著從全市場選基的主動管理方向、再到主動和被動齊發力,并繼續進一步細分,往主動與被動齊頭并進的主題型基金這條軌跡上不斷演變。更細分的結果,往往意味著只要某個行業或某個領域趕上了風口,就能跑在全市場前面。
但在不斷地變化中,也有一個軌跡并沒有發生變化,那就是對于明星基金經理的追逐,對于良好業績的追求,一直以來都有存在。以往投資者盼著王亞偉的產品能夠打開申購,但卻一直吃閉門羹;如今則是一有明星基金經理發行產品,就一哄而上。
盈米基金FOF研究院院長施靜也表示,“爆款基金出現頻次的增加,在反映市場熱度回升的同時,表明了投資者對于這些機構管理者的認同。近幾只爆款基金主要得力于由過往業績出色的明星基金經理管理。”
“另外,資管新規也讓資管行業對標公募基金標準成為了必然趨勢,無形中為公募基金增添優勢。隨著產品凈值化、剛兌打破等落地,投資者對于理財業務的認知將會逐漸轉變,公募基金在其中可能間接獲得更多的用戶群體。”施靜進一步說道。
而對于爆款基金的未來,好買基金研究總監曾令華依然認為,“未來還是會繼續兩條路,一種就是主動管理型的IP式人物;另外一種就是近段時間有很強的β,比如一個月就漲30%,半年就翻一倍,這種基金也毫無疑問會受到追捧。”
.............................................................
記者手記 | 無所謂爆款,投資要有自己的節奏
過去的爆款基金是稀有品,一年幾個或者幾年一個,且帶著特殊的時點標志和符號。而從去年底到今年,爆款基金開始密集生長,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不斷讓市場側目。尤其是春節之后行情火熱,爆款基金更像是助推劑,自身熱度也更上一層。
這也使得爆款基金逐漸常態化了。未來市場是否還會為爆款基金而激動?理性來看,爆款只是敲門磚,對于我們普通投資者而言,要追尋的“爆款神話”必須是且只能是業績,但巨大的規模往往并不能與業績劃上等號。
要得到這個結論不容易。我們經過多方論證,不僅歸納了歷史上所有爆款基金的短期、中期、長期業績和規模變化;也圍繞眼下深V爭奪的3000點進行研究,考察了所有誕生于3000點的爆款基金的業績和規模變化,結論并不盡人意。爆款基金一年期業績好,三年期表現卻非常平凡,且很難守住最初的規模。
因此,到底要不要追爆款基金,你心里應該已經有了答案。買基金并不一定只買新基金,有優秀過往歷史業績的老基金同樣值得參考;買新基金也并不一定要追求爆款,和大家一起配售,而是選擇自己資產配置所需的、符合自己風險偏好和持有區間以及資金量的產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