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02 21:33:57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疫情之下資本市場節奏整體放緩,新的融資周期勢必會被拉長,上半年一級市場的成交量將可能大幅回落。不過記者注意到,也有機構在趁機入局。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芮冬
疫情之下,投資機構雖然沒有受到直接沖擊,但整體的投資節奏被打亂,多數投資機構的業務幾乎處于半休眠狀態,投資數量銳減。清科私募通數據顯示,1月發生投資案例同比下降80.2%,這使得現金流吃緊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愈發困難。
但另一方面,一些頭部機構卻在這個特殊時期加快了出手頻率。例如,在剛剛過去的2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以下簡稱紅杉中國)完成了25家企業的投資,平均1.2天投資一個項目。在這其中,9家是對現有成員企業的持續投資,領域涵蓋了其一貫關注的TMT、消費服務、醫療健康與工業科技四大板塊,完成了從種子輪、VC到PE的全階段覆蓋。
另一家大型VC消費賽道的負責人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消費行業受到疫情的沖擊比較大,但她最近看項目的速度反而加快了,而且今年出手的頻率會更高。她坦言,當前是一個抄底優質資產的好機會。
一種是加快對所在行業的布局和覆蓋,另一種則是趁機“撿便宜”、抄底優質資產。雖然出發點和具體操作有所不同,但卻是不少投資圈頭部機構殊途同歸的做法。
此前在采訪中曾有多位投資人向每經記者表示,疫情之下資本市場節奏整體放緩,新的融資周期勢必會被拉長。再加上出差、盡職調查等各方面的限制,上半年一級市場的成交量將可能大幅回落。
不過,也有機構在趁機入局。
紅杉中國對媒體表示,從歷史來看,市場波動的困難時期往往也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機會,于頭部投資機構而言,更需兼具對機會的敏銳感知與對長期價值的堅守。在強化“全鏈條”的過程中,紅杉的“科技”屬性不斷增強,投資企業覆蓋前沿科技、產業互聯網、消費科技、醫療科技等多個縱深領域,尤其在企業服務、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深科技等投資主題有更多垂直覆蓋。
而在階段上,除了在A~B輪的VC階段做了大量布局,在種子輪與中后期的PE兩端也更為深入。結構性機會布局的同時持續助推優秀企業中長期發展,例如2月投資的PE階段企業貨拉拉、蜀海、百秋電商。
從具體投資領域來看,疫情進一步推動行業線下向線上的遷移,紅杉TMT和科技投資板塊也趁機在企業服務等領域持續發力。近期,紅杉中國不僅對暖哇科技、神策數據、貨拉拉等已多輪投資的企業繼續加持,而且也布局了埃克斯、油滴網、博流智能等行業新秀。在因疫情受挫嚴重的消費服務領域,紅杉從到家配送、新零售電商及生鮮日雜業務與不斷涌現的家庭服務新場景等投資主題出發,投資了全渠道運營服務商百秋電商和餐飲供應鏈服務企業蜀海等公司。而在與疫情最為相關、關注度也非常高的醫療健康行業,紅杉中國2月也投資了多家“互聯網+醫療”、“AI+醫療”的公司。
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在2月18日和25日為近30家早期成員企業舉辦了兩場線上投融資對接會,分為企業服務專場和消費互聯網專場,幫助企業對接了50多家一線投資機構。
一方面,“資本寒冬”的延續以及疫情的影響,讓很多機構在今年的投資行為中無疑會更加謹慎。但另一方面,由于資金緊張,一些平時現金流較好、拒絕融資的優質企業也在此時轉變思路,開始接受股權投資。有機構就看到了這樣的“機會”,積極出手布局。
上述消費賽道投資人就是其中一員。在她看來,當前這種情況其實更考驗機構的專注和應變能力。
“專注是指過去幾年大家可能都在抓風口,跟著所謂的風口走,沒有沉下心來專注在某一個賽道上去做足夠深入的研究。這就意味著,哪里有風你就去哪里,并沒有一個特別擅長的領域。應變能力則是指,要看到疫情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機會。比如我過去看的幾個優質項目,最近突然就有了機會,我們內部已經迅速地組織起來,為企業提供所需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和它們更好地拉近距離、捕捉機會。所以無論從投資、并購還是其他方面,投資機構都應該具備這樣的應變能力,而且要在疫情過程中結合自身的能力和優勢,迅速梳理出能做的事情,然后積極與公司溝通。
具體做法上,她指出,投資機構不僅可以通過直接的股權投資來獲得優質資產的股權,還可以幫助企業獲得債權類投資、完成并購等。“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們來說也像一場考試,自己的實力是不是過硬、是不是能為被投公司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幫助,看看交卷結果就知道了。”
紅杉中國方面也對媒體表示,疫情終會過去,特殊時期企業的應對之道是蓄勢待發的過程。“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將來,迎接各個企業的將是更強勁的反彈力,受挫行業會逐步恢復,新生行業會快速發展。紅杉中國這份在特殊時期的做法將進一步夯實VC/PE圈對堅守長期價值的篤定。”
最后為大家附上今年1~2月的投資事件列表,數據來自IT桔子。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